【寫在後疫情時代】陳若齡/阿姆斯特丹用「甜甜圈」找回人與世界的平衡
雖然沒有封城鎖國,到現在絕大多數的荷蘭人外出也都不戴口罩,但走在街頭,因為疫情,阿姆斯特丹的日常還是有什麼不一樣了,最明顯的,就是人少了很多。一場世紀肺炎,就像按下了刪除鍵,瞬間刪去遊客接踵身影和喧嘩,今昔相比實在冷清,但和我一樣也是移居到這,住在市中心的Charlotte卻說,「這才是我認識且喜歡的阿姆斯特丹,太舒服了(It’s so gezellig)」
可不是呢,這天,我從林布蘭廣場一路散步到約丹區,兩岸扶疏、點綴嬌豔花朵的運河美景依舊,春日陽光稀薄伴著透著涼意的陣風,電車緩緩駛過,雖然喜歡的咖啡館和小店大多沒開,略過疫情的陰影,倒也愜意悠閒,朋友說,少了遊客,和鄰居有時坐在戶外,隔著距離聊天曬太陽,彷彿回到阿姆斯特丹還不是觀光城市時的老時光,雖不熱鬧但很是美好
Charlotte的感覺不難理解,畢竟這個人口不過114萬的城市(台北約264萬),每年要迎接約1900萬的遊客,這是千禧年時的阿姆斯特丹市民所沒想到的,當時面臨經濟衰退、人口危機,因此政策和發展方向積極朝商業化發展,但隨著商機繁榮和旅遊業快速成長,伴隨而來的是惱人髒亂和喧鬧,還有為吸引遊客單調制式的商店以及備受影響的當地居民生活。
這次疫情,終於讓城市有了喘息的機會,一味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發展或許有機會得到修正,疫情浩劫過後,當各國城市都亟於重振經濟、企圖恢復往日生活時,阿姆斯特丹卻視為一個改變的契機,上月發表的「2020─2025年循環策略」(Amsterdam Circular Strategy 2020-2025),主要目標不是增長經濟或增加生產總值,而是要讓城市發展能對人類和地球更好。
循環經濟其實不是新鮮詞,荷蘭在2016年就以領頭羊之姿公布「2050年荷蘭循環經濟願景」(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計畫於2050年達到「零廢棄物」、全面性資源循環等目標。阿姆斯特丹的作法,是響應也是進一步落實,更成為首個公開依循並具體執行英國經濟學者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學」的城市,要將社會和環境議題納入經濟考量,重新思考什麼樣經濟模式,才能讓人類能永續生存。
「甜甜圈經濟學」簡單來說,是將傳統GDP曲線以內外兩個圈圈來呈現,外圈代表地球環境生態可承受的極限,包括臭氧層耗損、空污、氣候變遷、海水酸化等,內圈則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如能源、健康、教育、性平、住屋和工作等,兩者之間也就是「甜甜圈」的圓環部分,就是能讓人類安全且有尊嚴的生活,又不破壞地球,是人和環境共存榮的境界。
阿姆斯特丹的「甜甜圈」願景,說遠大其實也很務實,小至生活中的惜食餐廳、家庭和學校的食物浪費教育、電動車及其共享平台(上網隨時可以預約),社區的二手與維修店(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大至營建材料,食品製造商,甚至是時尚產業的創新科技等,食衣住行都可見。循環經濟的概念雖從2016年起就是進行式,但如阿姆斯特丹副市長Marieke van Doorninck所說,疫情促使了改變,讓人更能從健康和社會的角度去思考,而不僅是追求經濟成長。
在經濟正受打擊衰退、失業率攀升之際,進一步落實這項政策看似理想化,但誠如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於二戰結束時的名言:「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最壞的時候往往也是秩序重整的良機,從日常生活、公司企業到政府的政策,如果能重新思考其行為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從而做出更人道並環保的決策,未來整體或許會有更健全的發展,甚或能避免再有如這次疫情的浩劫。
當下次能再造訪這兒時,或許你會發現一樣迷人但很不一樣的阿姆斯特丹。
註:英國《泰晤士報》曾指出,"Gezellig"為全球十大最難翻譯詞的第6名,無法以單一個詞彙直譯,最容易理解且適用於各種場合的翻譯就是:「很讚、很舒服的氛圍」。
最新文章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
Ying C. 陳穎/當社群成主流 「專業食物攝影」還有未來?
2024/12/04 -
雀雀/音樂愛情劇「彈一場完美戀愛」跨國合作台劇新體質
2024/11/30 -
藝術收藏家姚謙/凝視觀音山:變幻之間,書寫屬於自己的心靈故事
2024/11/28 -
塗翔文/金馬61: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反映出的創作勇氣與堅持
2024/11/2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