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高琹雯/二大餐飲評鑑何去何從
2020年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何時會發表?最近遇到餐飲圈的朋友,不時有人會提到這話題。肺炎疫情一月爆發後,原訂4月舉辦的米其林發布記者會被迫延期,延到何時?小道消息稱9月,目前仍未確定。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另一國際重要餐飲評鑑,3月底就宣布今年6月原訂於比利時登場的頒獎典禮將順延至2021年,評鑑結果也不會在今年發表。
全世界餐飲業深受打擊的此刻,米其林與世界五十最佳餐廳,該做些什麼?
台灣疫情控制得當,我們已經與世界「脫節」了,他國封城停工的徬徨,重啟經濟的戒備與焦慮,我們感受不到。只要看一下國外餐飲新聞,許多有關餐廳重新營業的規範緊張兮兮,餐廳不重新營業的決定也不勝唏噓(好比倫敦米其林二星餐廳「The Ledbury」)。求生存迫近底線,誰還在乎米其林幾顆星、世界排名第幾?
餐飲評鑑必須能與餐廳共患難。米其林現任總監GwendalPoullennec在3月、4月二度發表聲明,表示支持全球餐飲業,米其林將透過各該地區團隊協助餐廳回復正常,協助餐廳導流客人,2021年的評選將會視情況做調整,在漫長的恢復期間,保持彈性且務實。不過,具體而言
米其林將提供何種協助?未來評選將會有何改變?米其林官方仍未進一步說明。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則在5月推出了「五十最佳復原方案」(50 Best for Recovery),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復原基金、復原中心、復原高峰會。復原基金將提供實際資金給協助餐飲業的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有合作品牌捐獻(例如聖沛黎洛礦泉水)及其他募款企劃,如6月將推出的線上拍賣會,參與者可以競標上榜餐廳提供的美食體驗,小額捐獻者也能取得主辦單位編輯的家庭烹飪食譜電子書;復原中心則蒐集並提供餐飲業疫情相關資訊,諸如重啟餐廳的措施、主廚面對疫情的訪談;復原高峰會則預計於9月登場,將採線上形式,推出大師課程、講座、案例研究、論壇等內容,探索後疫情時代餐飲業能如何再次繁盛。
米其林與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當然都不希望自身的影響力因為疫情而消退,他們幫助餐廳也等於幫助自己(雖然實際成效有待驗證)。餐廳不可能消失,只要餐廳作為一個公共的消費場所持續存在,能夠形成公共意見的餐飲評鑑就有存在的價值。不過,現實上立即的問題是,評鑑該如何繼續執行?米其林有辦法完全仰賴在地的評鑑員嗎?(不會納悶台北、台中的在地密探有多少?)如果不行,國際評鑑員該如何旅行?還是得換個作法?但若換了作法,米其林星星的意義還一樣嗎?更不用說,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系列榜單素來仰賴世界各區的評審投票,評審大多是飛行美食家,旅行都不旅行了,評審怎麼投票?
看來,餐飲評鑑也正在發生「逆全球化」呢。
最新文章
樂評人左光平/你怎麼想像現在的金曲獎:「為什麼金曲獎都有這麼多不認識的人?」隱含了音樂選擇方式的推進
2022/07/0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守護香草的天然芬芳:退休人生的香草味
2022/07/01藝術收藏家姚謙/煙雨對照人心「暮雲麥樹」:看不清楚遠方,亦不能亂了自己行腳
2022/06/28影評人馬欣/《尋人啟弒》:被「社會」遺忘的人們 繁華幻象中令人刺痛的底層現實
2022/06/26飲食作家葉怡蘭/自由不羈、熱鬧多端:一路進化的「台味義大利麵」
2022/06/24地下電影/《嬰兒轉運站》:偷窺之後的真實,是枝裕和的不法之徒揭示了「家庭」意象
2022/06/23美食作家陳慶華/絕妙的饗宴:台北米其林指南的最大遺珠 非「他」莫屬
2022/06/23陳穎Ying C. /有了3D印表機之後,我們還需要甜點師嗎?
2022/06/21樂評人王祖壽/學生樂團登大人的蛻變與衝撞:你喜歡怎樣的「理想混蛋」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地下電影X方郁婷、李沐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重點就在括號裡X郭文頤、王渝屏
2022/06/20影評心中的潛力新演員:一頁華爾滋X朱軒洋、陳姸霏
2022/06/20雀雀/百無禁忌《良辰吉時》:串流擁抱各類作品 打開台灣影劇的可能性
2022/06/18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觀看基隆的方式:「水路」服務更浪漫
2022/06/17旅日作家張維中/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等待某種奇蹟的場域
2022/06/14影評人塗翔文/電影「必勝球探」:「節制」風格卻熱血感動 用影像傳達對籃球的滿懷熱愛
2022/06/12雀雀/《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不只是喜劇,也是拍給台灣醫護的一封情書
2022/06/11創意人李擴╱元宇宙裡的市集 虛擬新消費時代商機無限
2022/06/1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