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食作家高琹雯 LIZ/香港食評第一人:「特級校對」陳夢因

2021/06/24 高琹雯 LIZ

陳夢因(1910—1997)是香港食評第一人。所謂「第一」,不僅是地位上的權威性質,也有時間上的領先意義。

陳夢因開創香港報紙飲食專欄之先河。他是中國第一代新聞記者,擅長戰地採訪,年輕時任職於大公報、大光報、先報,1933年加入香港星島報系,1950年出任《星島日報》總編輯。《星島日報》當時的娛樂版,以「衣、食、住、行」為主軸,卻獨欠食的寫手,總編輯便自告奮勇,以「特級校對」為筆名,開設了名為「食經」的飲食專欄,每日連載,原僅是玩票寫寫,竟養出讀者熱忱,6個月後便集結成書,成為第一集《食經》。

《食經》後來出了10集,成為香港重要的飲食鉅作,也奠定陳夢因美食評論家的權威地位。1962年陳夢因自《星島日報》退休,後移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持續鑽研飲食之道,以燒菜宴客為樂,亦持續書寫飲食,《講食集》、《粵菜溯源錄》、《鼎鼐雜碎》等3本著作,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為什麼陳夢因寫吃的筆名叫做「特級校對」呢?當時他明明已是總編輯,遠遠不是校對,卻又在校對之前冠上「特級」二字。據陳夢因的好友、文學教授柳存仁所述,陳夢因說過,當年報社言論若惹來官非,編輯是要吃牢飯的,校對卻因職責小,絕對不會坐牢。他身為總編輯,夜夜看稿,姑且幽自己一默。

特級校對是號人物,《食經》是本經典。其實不只一本,10集《食經》內容壯盛,原輯雖已亡佚,所幸香港「商務印書館」近年來重新出版,將10集內容拆為上下兩卷,精裝硬殼,更顯份量。如今閱讀這些70年前的文字,物換星移歷歷在目,例如講到廣東菜,陳夢因斷言「香港不及廣州」,他下筆時的香港自然不是如今國際食壇的粵菜代表;又例如講到魚翅如何費工,仍說「單是柴火也要燒幾十斤」,瓦斯爐還在未來哪。

《食經》的內容整體觀之,則確記述、分析、評論了粵菜之精髓與奧義,大宴小酌兼備,餐館家常皆有。本報資料照片
《食經》的內容整體觀之,則確記述、分析、評論了粵菜之精髓與奧義,大宴小酌兼備,餐館家常皆有。本報資料照片

也因是報紙每日連載,《食經》的內容,單篇觀之不免東拉西扯,天南地北,整體觀之,則確記述、分析、評論了粵菜之精髓與奧義,大宴小酌兼備,餐館家常皆有。名貴的鮑、參、翅、肚,開頭就論及了,卻也不乏蒸肉餅、肉絲炒伊麵、客家釀豆腐一類的日常吃食。有意思的是,陳夢因講食,還真的只講「經」,只說道理給你聽,固然有烹飪方法與原理,譬如講述炒芥蘭,「芥蘭比其他菜蔬多澀味,用薑或薑汁和酒灑進炒鑊,作用是使芥蘭增加鑊氣,用糖在於辟去芥藍的澀味」,然而多少薑汁、多少酒、多少糖,他一概不提。

《食經》由誰來實踐?

陳夢因之次子與次媳,陳紀臨與方曉嵐,便成了偶然的實踐者。根據香港飲食作家謝嫣薇所述,陳紀臨夫婦在美國與陳夢因住得最近,陳夢因每周在家宴客,便操練兒子與媳婦,間接把他們訓練成為大廚。陳紀臨與方曉嵐,退休後也成為食譜名家,以「陳家廚坊」為名著述多本食譜,甚至應歐洲知名出版商Phaidon之邀,於2016年出版了英文的中國菜代表著作《China:The Cookbook》。

另一個實踐者,好巧不巧,則是江太史的孫女,江獻珠女士。有關江獻珠與陳夢因的故事,下回續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高琹雯

【500盤】百花齊放的台灣餐飲

【500盤】百花齊放的台灣餐飲

2021/11/19
【優人物】捨律師工作 以熱情自學的美食家 Liz高琹雯

【優人物】捨律師工作 以熱情自學的美食家 Liz高琹雯

2022/06/12
飲食評論家Liz高琹雯跨足電商平台!「美食加選物」以策展形式帶你巡禮世界

飲食評論家Liz高琹雯跨足電商平台!「美食加選物」以策展形式帶你巡禮世界

2020/07/27

最新文章

李一桐(左)與劉宇寧主演「書卷一夢」。圖/愛奇藝國際站提供

潘光中/書卷一夢:穿書題材破壞性創新 為傳統古裝題材注入活力

2025/08/16
「一念菩提」劇照。圖/好威映像提供

塗翔文/「一念菩提」:直擊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掙扎與苦難

2025/08/11
豆奏會主人阿寶介紹羅山有機村,以及豐富的生態環保特產。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和土地立約:豆奏會

2025/08/10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圖/Netflix

雀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摸索愛情的各種酸甜與翻車 貼近戀愛真相成長劇

2025/08/09
法國美食的全球王者地位雖面臨挑戰,但每年到訪的旅客中,仍有近半是為此而來。圖/Y...

Ying C. 陳穎/王座的焦慮:法國美食帝國的黃昏或黎明?

2025/08/06
修杰楷在「小娘惹之翡翠山」飾演開明的父親。圖/TVBS提供

雀雀/新加坡劇《小娘惹之翡翠山》通俗影像故事將娘惹文化帶出國際

2025/08/02
《長安的荔枝》劇照。圖/擷自微博/長安的荔枝官微

潘光中/《長安的荔枝》:以小見大、映照現實,呈現歷史題材的精神厚度與人文關懷

2025/07/26
《魷魚遊戲3》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熔爐》導演 在《魷魚遊戲3》結局釋放作者精神

2025/07/21
告五人新專輯「我們就像那些要命的傻瓜」。圖/摘自臉書

樂評人袁永興/告五人 「我們就像那些要命的傻瓜」

2025/07/14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