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作家張維中/踏進別人的家:日本家宅的生活切片 透露著日常起居真實模樣
最近我踏進了從未去過的別人家,拿著鑰匙自己開門,而且主人還不在那兒。
開啟大門站在玄關,視線跟著腳步從走廊穿越廚房走到房間,最後停在陽台的落地窗前時。我環顧四周,升起一股奇異的感受。
這明明不是我的家,但此一瞬間,我卻在這個空間裡行使著實際的主權。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堂而皇之闖進某個人的生活切片,對照一個人平常在外的樣子,和他日常起居的真實模樣。家中的整潔度到什麼程度呢?使用的電器、家具和許多的小物雜貨,甚至是房間牆上貼的海報等等,每一個物件皆毫無遮掩地暴露主人的性格,甚至是祕密。
廚房的熱水壺保溫著剩下一半的水;書桌上散堆著看過的電影票根和藥單;床頭邊放著應該是睡前常會用到的鼻炎噴霧器;沒摺疊好的棉被,像是轉醒的人剛剛才從被窩裡匆忙離開。然而,主人已經不在這裡好幾個月了。
喔,別擔心,房間的主人還好好活著。其實是大姊朋友的孩子,在東京念書工作,因為細故而臨時返回台灣,於是託我偶爾來幫忙收水電繳費單和郵件。日本有些公寓會在一樓玄關處設置所謂的「宅配箱」,如果送件但住戶不在家時,就可以將包裹寄存在宅配箱中,快遞或郵差不用再跑一趟。住戶憑IC卡解鎖領取即可,有點類似於車站行李寄放櫃的概念。我每隔一段時間來,幫忙將宅配箱裡寄放的包裹拿上樓放,才知道他花了不少錢在買偶像周邊商品(雖然,他堅稱那是朋友的)。
包裹愈堆愈多,暗示我知道的祕密也愈來愈多。
在異鄉念書或工作過的人,都有一種難以解釋的鄉愁,那種情緒具象化並縮小到一個點的時候,就是曾經住過的租屋。退房以後,進駐了新房客,通常就不太可能重返那個空間了。所有的人都會好奇現在裡面變得怎麼樣了呢?可最多也只能從外眺望。
過去我住在神樂坂外圍的小公寓,搬家後住進了一個未曾謀面過的房客,我一直再也沒踏進過那裡。去年因為某個特殊的原因,我竟有機會在闊別數年後再次進入。
踏進我的家,也是踏進別人的家,那種感覺好奇怪。整個內部的擺設、氣氛甚至光線已經跟我記憶中的模樣全然迥異。我喜歡以前的樣子,可是此刻,在這個空間裡過日子的是別人了,而屋子又會喜歡哪個人呢?
現在住的地方,前屋主是一對夫妻,來看房時還住在這兒。他們的家具不多,不常開伙,廚房很乾淨,整個空間維持得相當清爽。初夏午後,記得當時天氣甚好,陽光從客廳的落地窗外篩落進來,像帶著水波的光影晃動。我的眼睛自帶AR虛擬實境功能,開始構思倘若我住進來以後家具該怎麼擺放?踏進別人的家,卻已經有著自己家的感覺,那種神祕的相遇可匹敵愛情。
一般人都怎麼想像日本人的家呢?如果在當地沒有認識的日本朋友,應該很難有機會真的踏進別人的家。以前我對日本人的家的想像,都來自於日劇、裝潢改造節目、室內設計雜誌和無印良品。然而,這些年來我才領悟,日本之所以有那麼多教人如何收納的家具或雜誌,乃至於後來流行的名詞「斷捨離」,其實正因為大多數人的家,特別是從小住到大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又小又擠又亂。那些美好的畫面原來也只是期望的藍圖。
疫情以前,我家幾乎每個月都有來自台灣的訪客。盛況時,無論是家人或摯友,若不提早幾個月前預約的話,甚至難以搶得一席。為了方便進出,有時我會給他們鑰匙。起初我曾好奇,當我還未回到家而他們自行回來時,會不會不自在呢?後來,看見他們在沙發上、客房裡東倒西歪的時候,我就放心了。我想我的家,不會是令他們感到難以親近的別人家。
啊,想起這些,那彷彿都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
最新文章
-
雀雀/「親愛壞蛋」:台版「寄生上流」還是現代大觀園?戲劇轉折如倒吃甘蔗迸現
2023/06/03 -
飲食作家葉怡蘭/威士忌的回望
2023/06/02 -
影評人馬欣/餘韻十足的「烈火焚身」:在棋盤廝殺的國際現實中,如何保有人的完整與尊嚴
2023/05/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叔環島的理由:即便是漫無目的漂泊,也有其意義
2023/05/26 -
Ying C. 陳穎/無麩質飲食會是翻轉傳統米食沒落命運的救命稻草嗎?
2023/05/23 -
自由記者廖芸婕的以巴蹲點日記:笑我們如此需要田野
2023/05/20 -
雀雀/「和平歸來」與「疫起」:同為SARS封院故事 是互文還是平行宇宙?
2023/05/20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進台灣家常的川味:李雪辣嬌
2023/05/19 -
藝術收藏家姚謙/花季未了:關於男人的浪漫與溫柔
2023/05/15 -
芮塔/「造后者」打造韓國女性平權世界,選戰攻防宛如「行銷公關教課書」
2023/05/13 -
《人選之人—造浪者》共同編劇簡莉穎:承認無知、問對問題,故事才能長出對的細節
2023/05/11 -
雀雀/「不良執念清除師」:讓執念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笑淚兼具的青春奇幻台劇
2023/05/06 -
雀雀/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寫實入骨碰觸政治社會議題 更對台灣影迷胃口
2023/04/29 -
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2023/04/28 -
Ying C. 陳穎/明星光環無敵?反思主廚作為品牌的經營挑戰
2023/04/25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認同的媒介:方政倫 鄒築園的索恩納
2023/04/21 -
藝術收藏家姚謙/用藝術回味一趟旅行:澳洲當代年輕藝術家Juan Ford試圖確認人類與土地的關係
2023/04/17 -
把工作交辦給AI?出版工作者李惠貞:我為什麼要放棄體驗,把它外包出去
2023/04/1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