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 C. 陳穎/當餐飲評鑑也面臨競爭,我們該如何看待評鑑結果?
近期國際餐飲圈討論度最高的話題,莫過於甫公布的2023年法國米其林指南評鑑結果。法國米其林指南近年來話題性與爭議度都頗高,2020年摘除Paul Bocuse餐廳連續55年的三星桂冠、2021年則因為新冠肺炎的打擊,許多餐廳歇業或改易營運概念,全法有45家餐廳被降星;今年米其林再度「大開殺戒」,除去13家因結束營業、星等自然消滅的餐廳外,另外有包括兩家三星餐廳在內的28家餐廳慘遭降星,其中包括連續20年獲得三星評等、蟬連6年法國La Liste評鑑全球第一的Guy Savoy餐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米其林指南自1920年開始發行、1931年正式引入三星評等,如今是能夠掌握全球餐廳生殺大權的紅色寶典,無數餐廳因米其林星等而為之生、為之死;一個城市、甚至國家,更可能因為米其林指南進駐而繁榮當地觀光旅遊產業,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發展。雖然因受到全球美食家、主廚、媒體信任而地位尊崇,但外界僅知米其林的評鑑原則、概念,官方從未揭露評分細項、權重、到訪次數、評鑑人實際身份等可能影響評鑑信賴度的參數。靠著年年發布水準穩定可靠的指南,米其林於近百年中逐漸建立權威性,不過近年來卻因為各種前後不一、邏輯混亂的評鑑結果遭到質疑。評鑑標準不透明、官方從不給出清晰理由解釋評鑑結果的溝通方式,更引起許多不滿。
2018年Marc Veyrat主廚因睽違19年重獲三星桂冠、2019年又突被摘星,憤而將米其林指南告上法庭,要求公布用餐發票、詳細評鑑報告與評鑑人資訊的爭議還記憶猶新,今年米其林指南發布之後,法國餐飲與媒體界更是一片嘩然,不信任與失望程度直線上升。資深餐飲媒體人Franck Pinay Rabaroust甚至評論:「過去大家試圖藉由讀懂言外之意、尋找米其林的邏輯,但現在根本不用讀了,因為連最起碼的連貫性都沒有。」
以Guy Savoy餐廳被降星為例,身為全球精緻餐飲及法國美食的代表,該餐廳從未有明顯的水準倒退,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媒體都未給出負面評價。雖然主廚Guy Savoy本人非常謙虛且低調地表示:「我們今年輸了比賽、明年再贏回來。」但對米其林決定感到義憤填膺的比比皆是,甚至有謠言傳出法國總統馬克宏將親自致電給米其林官方,了解為何該餐廳會被降星。對此,米其林總監Gwendal Poullennec只輕描淡寫地對外宣稱:「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餐廳,因此所有決定都經過審慎考量,是我們的評鑑人員在一年中無數次拜訪後得出的結果。」
事實上,每一個指南或評鑑都有各自的遊戲規則、內在邏輯框架,自然也會因此有所限制。以米其林指南為例,由於評鑑結果來自「多次拜訪」和「星等評鑑會議」,過去餐廳的穩定度非常重要,主廚們需要在每一次拜訪中都保持相同水準;也曾有退休的評鑑人員爆料指出,官方態度保守,只要在評鑑會議上有一人持保留態度,評等就會維持不變。這便容易導致主廚們故步自封、不敢銳意創新。但近年來米其林指南面臨其他評鑑的激烈競爭,特別是世界50最佳餐廳和受到法國政府支持的La Liste,財政收入也越來越困難。如何創造話題性、維持權威地位變得愈加重要,因而Poullennec上任後便動作頻頻,許多評鑑結果也被視為意在和其他評鑑一別苗頭。此次突然將Guy Savoy餐廳降星,不少媒體人與觀察家都認為是米其林在宣示權威,法國KEDGE 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Oliver Gergaud更直指這完全是政治因素:「對米其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宣示自己的霸權地位。」只要能將Guy Savoy拉下馬,就等同質疑La Liste年年將其擺在全球第一的位置,更能逼使後者重新改變排名。
餐飲評鑑不僅是一地文化水準積累與品味展現,也確實影響著產業中許多人的生計、職業榮譽感與自尊,要求公正的評選機制,或至少明確的遊戲規則並不為過。但我們或許不能忘記,無論是哪一種評鑑,背後都有出資者、贊助商,自然也有利益關係人,米其林指南甚至是私人企業的產物。世道艱難,當評鑑本身也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刻,其實或許也是重新審視其評鑑標準與權威性來源,或至少破除迷思、給予更持平看法的時刻。
最新文章
-
Ying C. 陳穎/在任何評鑑面前,先思考自身風格與身份識別
2023/09/27 -
影評人馬欣/「查無此心」:不只是犯罪片,著墨人在體制前的渺小與階級下黑暗生態
2023/09/25 -
雀雀/「假面女郎」:外貌至上主義扭曲當代人心 驚悚韓劇反應容貌焦慮與生存焦慮
2023/09/23 -
樂評人王祖壽/ 樂團「理想混蛋」:他們的交心與共享 照見了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2023/09/18 -
2023威尼斯影展得獎名單分析:尤格藍西莫以及濱口竜介,台灣作品《愛是一把槍》、《五月雪》的影像語言
2023/09/12 -
影評人塗翔文/「快一秒的他」:消失的情人節變身日版 山下敦弘成功的翻拍
2023/09/10 -
資深媒體人麥若愚/風靡27年「京戲啟示錄」2023創拓版 帶傳統文化面向年輕世代
2023/09/09 -
雀雀/Moving 異能:史上最貴韓劇 映照人生道路的寂寞、喧囂的孤獨
2023/09/02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威士忌桶陳新氣象
2023/09/01 -
早安美芝城林柏均╳寶島製造牛寶賢:玩跨界創意,形塑新世代早餐文化
2023/08/31 -
Ying C. 陳穎/滿足「甜味」感官體驗:糖與代糖之爭,你的選擇是什麼?
2023/08/29 -
影評人馬欣/《粽邪3:鬼門開》:融合異國邪術與宗教民俗賣點,考驗元素與創意
2023/08/28 -
張聰/我的西湖醋魚:一道傳統料理的學習綱領和其中秘訣
2023/08/28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跟著周杰倫遊巴黎
2023/08/25 -
雀雀/「女兒大人加個賴」:傳統也前衛、台劇陪伴力價值顯現
2023/08/19 -
地下電影/《之前的我們》:那些很長、很長、很長的談話,隨著攝影機運動所描繪的「因緣」
2023/08/16 -
影評人塗翔文/「之前的我們」:不慍不火,打動人心 散發後勁十足的底蘊
2023/08/15 -
雀雀/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帶關懷力 引領觀眾無痛認識台灣公共議題
2023/08/1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