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航向奇萊:追憶楊牧

2024/02/22 劉克襄

清晨六點,搭火車經過木瓜溪時,一定會想到楊牧老師。

一定會順著木瓜溪上游的方向,往西邊的中央山脈遠眺。從鐵橋這端望去,最雄偉高挺的,永遠是奇萊山。不論是尋常的恢宏,又或冬季的白雪皓皓。這樣的凝視,心頭總比平日的旅行,翻湧著更多的悸動。

清晨拍攝木瓜溪奇萊山的雪景照,攝影|劉克襄
清晨拍攝木瓜溪奇萊山的雪景照,攝影|劉克襄

《山風海雨》優美如長詩的家園追述

老師在花蓮時,觀望這塊山壘的時間,想必更加長遠吧。千禧年初應老師之邀,我以《山風海雨》為版本,撰寫了一篇上萬字的踏訪之文,在「中外文學」發表。一開頭便從火車橫跨木瓜溪,展開此趟漫長的花蓮旅次。

從「戰火在天外燃燒」繼而「接近了秀姑巒」,我重新展讀、註記,逐一研判當時可能描述的地點和風物。一位詩人童騃的養成,一處颱風、地震幾乎年年造訪的所在,我再度認識深邃、遠闊的花蓮,另一個非凡視野的花蓮。

老師在日治時代末年出生,為了避離戰亂,五歲時隨家人搭乘火車南下,前往花東縱谷偏遠的鄉村。那個年代,緊鄰太平洋的花蓮,或許比我們生活的西海岸更靠近世界的動盪。在美軍飛機經常低空轟炸下,許多居住城鎮的人都有惶惶不安,無法預知未來的逃亡經驗。直到戰爭結束,才敢遷返家園。

老師根據自己童年的移動,家中長輩的口耳相傳,加上日後對花東縱谷的認識,終而有此一戰火紛飛下的記憶拼圖。《山風海雨》優美如長詩的家園追述,不僅回憶了自己的成長,大時代戰亂下的山川風貌,一併翔實而生動地展現。

一位詩人童騃的養成,一處颱風、地震幾乎年年造訪的所在,我再度認識深邃、遠闊的花蓮,另一個非凡視野的花蓮。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一位詩人童騃的養成,一處颱風、地震幾乎年年造訪的所在,我再度認識深邃、遠闊的花蓮,另一個非凡視野的花蓮。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山風海雨》優美如長詩的家園追述,不僅回憶了自己的成長,大時代戰亂下的山川風貌,一併翔實而生動地展現。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山風海雨》優美如長詩的家園追述,不僅回憶了自己的成長,大時代戰亂下的山川風貌,一併翔實而生動地展現。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將花蓮自然田園昇華為詩的世界

80年代中旬,《山》書的文章逐篇於報紙副刊登載時,我隨即被此一遠離家園的鐵道旅行所吸引。短短五十多公里的火車奔馳,加上好幾公里的牛車和徒步,或許不夠遙遠,但已舖出綿長的記憶。我因長時在東海岸旅居,因了屢屢聽聞父母孩提時的戰亂生活,共鳴的波瀾迴盪不已。(編按:《山》即《山風海雨》一書)

從花蓮到富源,我目睹的不只是實際的距離,而是一個時空漫長的大旅行。一個孩童的奧德賽。最後再遷返,在山村部落,在日人離去的世界探索,終止於白色恐怖的震懾。禁忌和悲傷凝聚愈多,家鄉自然田園的風華愈加豐厚,遂而以各種形貌昇華為詩的世界。

80年代中旬,《山》書的文章逐篇於報紙副刊登載時,我隨即被此一遠離家園的鐵道旅行所吸引。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80年代中旬,《山》書的文章逐篇於報紙副刊登載時,我隨即被此一遠離家園的鐵道旅行所吸引。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從花蓮到富源,我目睹的不只是實際的距離,而是一個時空漫長的大旅行。一個孩童的奧德賽。最後再遷返。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從花蓮到富源,我目睹的不只是實際的距離,而是一個時空漫長的大旅行。一個孩童的奧德賽。最後再遷返。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逃難旅程變成有趣的地方文史探索

以家鄉為核心,花蓮在老師的作品裡,是永恆不斷縈繞的主題,不同時期有著或近或遠的義理和思念。在80年代中旬社會脈動的劇烈變遷下,我藉由此童年的回溯,努力瞭解老師如何摩挲和定義家園。

身為一個創作者,在建構或追溯過往經歷的世界時,地理位置是允許隱約的,化做各種探究生命奧義的可能。但做為一個實地踏訪的報導者,總希望作者能周延告知,當年路線裡的每一處場景,落腳村鎮的確切位置。

一邊書寫,不免厚顏地跟老師求教,當時的移動狀況。但對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這是何其困難的回想。所幸藉由歷史和地理的經緯,各種人文風土的元素,我們把這一趟逃難旅程的拼圖,做了最大的田野校正。某些旁及的敘述,意外地成為插曲,變成有趣的地方文史探索。老師和我,隱隱有了另一趟延伸的旅次。

以家鄉為核心,花蓮在老師的作品裡,是永恆不斷縈繞的主題。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以家鄉為核心,花蓮在老師的作品裡,是永恆不斷縈繞的主題。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在80年代中旬社會脈動的劇烈變遷下,我藉由此童年的回溯,努力瞭解老師如何摩挲和定義家園。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在80年代中旬社會脈動的劇烈變遷下,我藉由此童年的回溯,努力瞭解老師如何摩挲和定義家園。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舖陳半世紀花蓮的優柔和壯闊

《山》並非打開楊牧文學世界的第一道門,卻是最溫柔美麗的一扇。像孩童推開了厚重的大門,前頭有路,有曙光迎來。那初揭端倪的小徑,亮麗地通往詩藝和花蓮的所在。詳讀《山》書,或許只看到老師創作的一角,但半世紀花蓮的優柔和壯闊,已然在前舖陳。

從葉珊時代以迄楊牧,我那時代的文青,泰半能詳述其代表著作和內容,甚而是一首首詩。從那裡清楚認知,老師書寫家園的每個位置,如何望向太平洋的深邃與浩瀚。但翻讀了無數老師的作品,我還是喜歡回到這個原點啟程。

《山》並非打開楊牧文學世界的第一道門,卻是最溫柔美麗的一扇。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山》並非打開楊牧文學世界的第一道門,卻是最溫柔美麗的一扇。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詳讀《山》書,或許只看到老師創作的一角,但半世紀花蓮的優柔和壯闊,已然在前舖陳。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詳讀《山》書,或許只看到老師創作的一角,但半世紀花蓮的優柔和壯闊,已然在前舖陳。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由現場的旅行路線、回到那個年代、遙映這個世紀的開展

二十年前,我在書寫時,期望著自己的踏查,希冀能夠做為日後閱讀楊牧文學世界的鎖匙。日後藉此引導讀者,除了展讀紙本,還能藉由現場的旅行路線,回到那個年代,進而遙映這個世紀的開展。

二十年後,重讀先前不知翻閱多少回的《山》。更多年輕時未能了然的義理、自然風土的變遷,甚而是書寫的意象節奏,此時更加明晰。然諸多既存的豐富,猶恍惚存在,仍待更多對話。我嘗試以更多資訊和不同時代地圖的注釋,繼續顯影當時的一路描述。

這是我的志業,對一個台灣詩人一生奉獻文學,悉心描述家園的最大感謝。這個家園因為老師的不斷摸索,不斷回溯而璀璨奪目。我沒有懸念,年輕時便朝這個光芒定位,現今依舊持續。

對一個台灣詩人一生奉獻文學,悉心描述家園的最大感謝。這個家園因為老師的不斷摸索,不斷回溯而璀璨奪目。我沒有懸念,年輕時便朝這個光芒定位,現今依舊持續。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對一個台灣詩人一生奉獻文學,悉心描述家園的最大感謝。這個家園因為老師的不斷摸索,不斷回溯而璀璨奪目。我沒有懸念,年輕時便朝這個光芒定位,現今依舊持續。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楊牧全集》

出版日期|2024年3月13日

出版社|洪範出版

❏ 作者簡介

楊牧(1940–2020)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等,台灣花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麻薩諸塞大學、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大學、東華大學、政治大學等,曾任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楊牧一生戮力耕耘文學,著有大量詩、散文、戲劇、評論等中英文類,有數十種外文譯本在國外出版。曾獲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馬來⻄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瑞典蟬獎(Cikada Prize)等。

❏ 內容簡介

集結楊牧六十年豐厚創作,人生與詩藝的惟一嚮導。若將文學視為一座大山,這條時而使人喜悅,時而使人困頓的路途中,楊牧的著作提供無數條蹊徑,指引人們通往永恆的絕景。

依作品之文類區別,分為五卷、共三十冊:詩卷 五冊、散文卷 七冊,文論卷 六冊,譯著卷 四冊,別卷 八冊。

《楊牧全集》共30冊2024年3月出版。圖|洪範出版
《楊牧全集》共30冊2024年3月出版。圖|洪範出版
航向奇萊:追憶楊牧。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航向奇萊:追憶楊牧。圖|《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目宿提供

@責任編輯|elif chan

最新文章

Philippe Parreno 我房間是又一個魚缸。攝影/吳滋懿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歐文庫柏在「混沌少年時」展現精湛演技。圖/Netflix提供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蜘蛛創作,基本上都與...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IU化身六零年代人物。圖/Netflix提供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服務生穿梭於桌間、同桌者熱烈交談,是巴黎街頭的日常風景。圖/Ying C.陳穎提...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難哄》劇照。圖/擷自微博/影視劇難哄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圖╱李清志提供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宛如阿修羅」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羅」:故事文本不顯過時 更添沈澱思釀的韻味

2025/03/08
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Adrien Brody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Mikey Mad...

2025第97屆奧斯卡為什麼是《艾諾拉》大獲全勝?西恩貝克的獲獎帶來的三個啟示

2025/03/04
「喵的奇幻漂流」被看好能拿下奧斯卡。圖/光年映畫提供

馬欣/「喵的奇幻漂流」:在末日裡訴說希望的美好寓言

2025/03/03
柯佳嬿(右)、劉以豪演出「童話故事下集」,在雨中初識便一見鍾情。圖/Netfli...

雀雀/《童話故事下集》:省視女性成長路 對不同愛情模樣的需求

2025/03/01
黃銘哲在1987年創作的《翩翩起舞》。圖/姚謙提供

藝術收藏家姚謙/那個文藝時代:八零、九零年代的台北之感

2025/02/27
「肉鬆焙茶鹹蛋黃巴斯克」巧妙搭配多種食材。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寂人甜食:追求頃刻之美

2025/02/23
李浚赫(右)在「我的完美秘書」展現爹系男友魅力。圖/Hami Video提供

雀雀/李浚赫《我的完美秘書》:將親情與愛情綁定 闡述當代婚戀價值型態

2025/02/22
人類使用食用色素歷史悠久,但「天然」與「人工」的區別不足以回應日趨複雜、挑戰環伺...

Ying C. 陳穎/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FDA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2025/02/20
《外傷重症中心:黃金救援》劇照。圖/NETFLIX提供

潘光中/韓劇《外傷重症中心》:體現「醫療商品化」帶來的崩潰與解離

2025/02/15
孟子義(右)、李昀銳在「九重紫」中先婚後愛。圖/愛爾達電視提供

雀雀/「九重紫」:見證清醒比瘋魔痛苦百倍的時刻

2025/02/08
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絕美食器。圖/張聰提供

作家張聰/將尋常的日子浸潤美學中

2025/02/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