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Ying C. /吃的是面子還是裡子?你贊成分期付款吃米其林餐廳嗎?
南法米其林一星主廚Alain Llorca因自年初以來消費力下滑、餐廳營收降低10%,決定拋出一項引人注目的構想:讓顧客以三期零利率付款方式,支付在其餐廳的用餐費用。他主張此作法「與時俱進」,畢竟「信貸消費已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份」,且能讓高級餐廳「更平易近人」。這一舉動迅速在社群平台與餐飲圈激起波瀾,專業餐飲媒體Bouillantes向700名網友進行即時調查,結果高達87%的人認為這是個「壞主意」。
Bouillantes的主筆Franck Pinay-Rabaroust撰文,從數個角度批判,認為此舉在文化與經濟邏輯上皆違反常規。首先,餐飲是一次性消耗品,分期付款並不合理。他並揶揄,若餐點口味不佳,不僅美好回憶落空,還要分期付款情何以堪?他剖析,商品購買行為需在「品質、渴望與價格」間取得平衡,但分期付款既無法提升餐點品質,也未提高慾望,判定此舉難以培養長期客群,頂多吸引短期好奇者,如當地年輕人;短暫公關操作可能聚焦大眾目光,卻非真正營收對策。
但這個提案的意義難道僅止於「挑戰傳統、符合現代消費文化」或「挽救高級餐廳生存困境」?在我看來,它揭示的是一場關於「餐飲消費文化意義」的深層辯證。
儘管「分期付款」在其他領域早已司空見慣,但一旦納入餐飲消費場景,便不只是付款選項那麼簡單。它實質上重新提問了:「誰有資格進入這樣的場域?」、「餐飲的價格門檻究竟為何而設?是為了品質保障,還是維繫文化階層感?」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僅需回到當代生活與消費結構中審視、更需反思餐飲行為的本質。
Bouillantes的評論中提到,分期付款對「目的型顧客」缺乏吸引力,這類消費者通常具備一定財力,分期付款不符合他們的消費邏輯,但這忽略了當代旅遊者的多元消費型態。許多旅客的行程規劃是從航班與住宿預算開始,再尋找當地值得探訪的餐廳;會為一家餐廳專程安排整段旅程的旅客,只是金字塔頂端的少數。若餐廳正巧位於旅途中,卻又超出該次旅費預算,分期付款反而可能成為「將機會變成現實」的關鍵因素。將進入星級餐廳用餐的顧客一律視為目的型顧客,實則落入了不加檢視的階層預設。
同樣值得商榷的是,將「分期付款」僅視為吸引「當地好奇的年輕人」的工具,顯得簡化甚至帶有年齡偏見。在地居民中,對星級餐廳有興趣但因價格裹足不前者,可能涵蓋各年齡層。一頓數百歐元的餐點,對許多人來說皆是難以承擔的一次性支出,但透過分期付款,或許便能成為「可行」。在餐點內容與用餐體驗皆不變的前提下,透過分期付款所引發的消費可能性,或許比傳統折扣更具操作空間。而「誰」會因此受惠,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該文的論點,正反映了高級餐飲消費的階級劃分:以是否需要分期付款,區分誰才「有資格」踏入星級餐廳。
誠然,原本星級餐廳本就不是面向所有消費群體;在星級餐廳用餐,也是一種將經濟實力轉換為文化資本的儀式。從12世紀餐館在北宋首都汴京誕生開始,「餐廳」這個場域就同時包含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特殊性、「外出用餐」的行為也包含展現社經地位的文化意義,更不用提現代餐廳在18世紀末出現在巴黎後,成為多少名流與重大事件的舞台。若從商業經營角度考量,「分期零利率付款」確實可能成為面對營收衰退的務實操作,只不過,在此事件中,眾人熱議的癥結,絕非僅著眼於商業利益,而是再次觸及「餐廳」與「外出用餐」的本質,同時揭露了高級餐飲長期未解的核心矛盾:如何在維持菁英化的同時拓展受眾,在可及性與排他性間如履薄冰、取得平衡。
在思考贊不贊成分期付款吃米其林餐廳的同時,或許也該誠實地問自己,若一頓米其林餐點的價值須靠一次付清來證明,那麼我們所追求的究竟是食物本身,還是結帳時的面子?
陳穎
最新文章
-
陳穎Ying C. /吃的是面子還是裡子?你贊成分期付款吃米其林餐廳嗎?
2025/07/08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蔬食仁心:養心茶樓
2025/07/06 -
雀雀/《狂醫魔徒》進入主角的沈浸式情緒 共踏天才怪醫狂暴旅程
2025/07/05 -
有教養的瀟灑—懷念蔡瀾先生
2025/07/0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不要對寫實繪畫有偏見
2025/07/02 -
雀雀/台灣感性《我們與惡的距離II》為「最美的風景」升級
2025/06/21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我剛從「世博地獄」回來
2025/06/16 -
塗翔文/「馴龍高手」:真人版情感力量全面升級 喚起大人世界共鳴
2025/06/16 -
雀雀/《無赦之仇》角頭修羅道 韓國影劇呈現地獄朝鮮樣貌
2025/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