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作家Peter Su:想做的事情正確與否,和別人如何認定沒有太大的關係

2020-07-02 17:28 楊偉成

25歲時Peter Su的生活只有兩件事:顧家和工作,和朋友聚餐或上夜店跳舞這些...
25歲時Peter Su的生活只有兩件事:顧家和工作,和朋友聚餐或上夜店跳舞這些事都與他無緣,那個時候他常看著這些人,納悶著自己的25歲為何和大家如此不同? 圖/吳致碩拍攝

「即使未來的某天,我們還是有可能會在愛裡受傷害,但你終將學會,不再拿過去的錯誤來傷害值得被愛的自己。」這是作家Peter Su在最新出版的書籍《後來的你,好嗎?》裡,寫下的一段話。這位有著金句製造機之稱、30歲出頭的年輕人,憑藉一系列圍繞心靈書寫的圖文書籍,在這個紙本式微的年代,屢屢締造書市銷售傳奇。

然而風光的背後,那些批評指教從來沒有遠離過,成名的代價往往帶來許多撕裂傷。本次《500輯》請來這位持續記錄自身所見點滴的年輕作家,除了回憶過去,同時觀察那些廣泛流傳的金句是如何養成的。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什麼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Peter:當時我在從事廣告類型的設計工作,那段期間我的父親生病,家裡無論氣氛還是經濟狀況都處在低谷,因為需要照顧他,我辭掉了已經當到總監的正職工作,轉變成時間相對機動的接案狀態,所以25歲對我來說是一段很冒險的轉變。當你從in house變成case by case之後,心裡多半是會很慌的,光是和廠商催款就是很大的問題,每個案子也未必如你想像中的順利。

我曾經在美國工作一陣子,在當地也是設計行業。父親生病我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之後,雖然壓力很大,依舊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許多突破和嘗試是在這個階段才一一冒出來的。25歲我的生活只有兩件事:顧家和工作,在這個大家正在建立社交關係的關鍵時期,或許也是出社會最好玩的一段時間,和朋友聚餐或上夜店跳舞這些事都與我無緣,那個時候我常看著他們,納悶著自己的25歲為何和大家如此不同?也是在父親生病以後,開始思考身邊關係的比例原則,以前會把愛情和友情放在很靠近我的位置,之後才意識到,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家人是必要的,逐漸開始不想讓其他關係變成負擔,這種姿態上的轉變某部分也是激發我記錄身邊故事的原因之一。

Peter Su表示,或許大眾容易認定他首本著作是年輕背包客的旅行故事,但他其實...
Peter Su表示,或許大眾容易認定他首本著作是年輕背包客的旅行故事,但他其實心裡的更多部分是想寫給父親的。 圖/吳致碩拍攝

500輯:那時候啟蒙你的人事物為何?

Peter:我是台東小孩,高中才到台北念書,身邊大部分朋友是從小就住在台北的,意識到從小生長的環境價值觀和城市人有很大的落差。但在沉浸其中一段時間之後,我會不自覺依賴物質填補自己心靈上的不足。在美國工作的那段時間,我遇到很多華人家庭,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在我當時的想像之內,不是告訴你如何透過職業選擇符合社會期待,更接近教導你如何追求自己、成為自己。是這個時候我才意會到,想做的事情正確與否,和別人如何認定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在當地的那段期間,對我的思想開發上有蠻正面的幫助。

500輯:25歲的你如何看待挫折和失敗?

Peter:我算是比較刻苦耐勞型的人,坦白說自己也沒有退路,父親生病、家中經濟狀況差,媽媽和妹妹必須輪流照顧他,我必須要讓大家有辦法繼續生活。曾經好幾次繳不出房租的時候,也動過乾脆放棄的念頭,意思是我真的撐不住了,全家就一起陷入最糟糕的狀態吧。可是我無法讓這樣的情況成真,面對問題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現在回頭想,絕大多數的狀況都是如此,問題本身不會隨著成長消失,是直到某天你願意面對進而解決,它才有機會煙消雲散。

至於網路上對我的嘲弄揶揄,幾年之前自然會造成我的巨大壓力,每次看到心就會揪住,想說我又不是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壞事,只是分享自己的價值觀,你認同或喜歡當然很好,反之就不要接受,為什麼要這樣攻擊謾罵?經過好幾年的消化,才越來越平常心看待,那些反對無法透過我的任何改變真正消失。但並不代表所有的意見我都聽不進去,我是非常容易走心的人,有建設性的想法我都會認真吸收。現在我也讓自己輕鬆一點看待,發現討厭我的人比喜歡我的人關注得更勤,那些「黑粉」的網路黏著度好高,被罵得越多某種程度代表討論度越高,想成自己還沒有完全過氣之後,也就沒那麼難受了。

500輯:你想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什麼?

Peter:我會給他鼓勵,你可以做得很好的,無論前方的路還有多遠、不管身邊有多少人離開或進來,要相信至少我會一直陪著你。

500輯:確定自己要對外發表個人書寫的契機是什麼?

Peter:其實我最早在網路不是寫作,而是自彈自唱,曾經幻想過我未來有機會發片。父親生病以後,我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顧他和工作,但心理壓力需要找到宣洩出口,那時候流行的平台剛從無名小站轉到Facebook,我玩得很過癮,每天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寫上一段。在記錄了父親和我的事情一陣子之後,某天出版社來信問我是否有興趣出書,很驚訝這樣的隨筆有機會變成一本書。

和對方洽談了幾次,我想起對自己承諾過的,多陪伴父親、和他拍拍照,甚至一起旅行,如果有機會寫出一本書送給他好像蠻酷的?這是我最後下定決心的主因。大眾或許容易認定我首本著作是年輕背包客的旅行故事,但在章節安排上,最後我回到了台灣,有一張和父親的合照,其實心裡的更多部分是想寫給他的。

《後來的你,好嗎?》是他的最新個人著作(時報出版) 圖/吳致碩拍攝
《後來的你,好嗎?》是他的最新個人著作(時報出版) 圖/吳致碩拍攝

500輯:實踐理想的過程有付出什麼代價嗎?

Peter:對我來說犧牲的只有時間而已,其餘的或許辛苦,但都是令我快樂的事情。坦白說,很多時候我還是想要享受玩樂、或做更多私人的事情,那些耗在外面鬼混的場合我還是會嚮往啊,時常會想擺爛一下但卻沒有辦法。然而讓自己真正進入創作狀態以後,就沒有什麼需要取捨的問題了,創作時刻的我會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500輯:身在這個時代,你覺得究竟要為什麼而努力?

Peter:我自己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我的終極目標是回台東蓋一棟很舒服的房子,創造自在的生活模樣,現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大部分也處在這樣的氛圍下。你看不同的社會運動、權利爭取,其實背後都是為了想要的生活型態而努力。

500輯:會給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Peter:如果你現在處在25歲左右的階段,就好好享受當下的過程吧。回想那個時候的我,不會太喜歡聽別人講一堆建議的,似乎也不會過度擔心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我以前完全不覺得年輕就是本錢,現在才發現如果越早意識到這是事實,那你擁有的資源和時間真的會比別人多,但要盡早領會這件事真的很難,自己年輕的時候怎麼會理解年輕有什麼作用?後來才知道,等了十年之後才去做想要做的事,或許比較累一點、可能要經營更久。

但一個人未來的樣子,必須透過現在自然地養成,如果我那時候聽取別人的建議做了某件事,或許我也不會是現在的我。我想要活出心目中的模樣一路上沒什麼改變,可是我無法跳過任何一段焦慮甚至不安的過程,必須經歷那一切,才有辦法來到現在。

Peter Su認為一個人未來的樣子,必須透過現在自然地養成,無法跳過任何一段焦...
Peter Su認為一個人未來的樣子,必須透過現在自然地養成,無法跳過任何一段焦慮甚至不安的過程。必須經歷那一切,才有辦法來到現在。 圖/吳致碩拍攝

小檔案

Peter Su

1987年於台東出生,高中時北上進入復興美工學習廣告設計,而後決定放棄繼續升學踏入職場。在網路平台以書寫旅行見聞和生活體悟的系列圖文吸引一群死忠讀者,2014年推出第一本書《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熱銷超過十萬本,其後持續出書、創作未歇,最新個人著作為《後來的你,好嗎?》(時報出版)

最新文章

葉怡蘭將以「閱讀,飲食的風土」為主題,於「週三讀書會」展開連續4週的系列講座。 ...

【週三讀書會】葉怡蘭:以閱讀 見證風土學風起雲湧

2024/10/29
入圍第59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唐福睿及《愛...

首次執導即入圍金鐘獎——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與《愛愛內含光》導演唐福睿、黃婕妤

2024/10/17
詹宏志本次讀書會談消逝的文學物種。記者袁世珮/攝影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十月主題:詹宏志談消逝的文學物種

2024/10/02
洪愛珠將以「也談食物也及人——人在異地,飲食遷徙」為主題,於「週三讀書會」展開連...

【週三讀書會】洪愛珠:人在異地與飲食遷徙構成的文化交響曲

2024/09/05
廖亨利原是第一代時尚部落客,如今領軍打造KOL王國。記者吳致碩/攝影

從初代時尚部落客到流量管理締造者 廖亨利打造時尚圈的網紅王國

2024/07/31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楊双子登場一個台中作家的養成。攝影|陳佩芸、圖|楊双子提供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楊双子登場 一個台中作家的養成

2024/07/23
羅柏麟於台北徠卡之家的《Ideal Type》個人攝影首展。圖|徠卡

攝影師羅柏麟:我想拍下人們想被記得的樣子

2024/04/30
Ivy是知名的攝影師,也是西恩CNFlower漂亮的老闆娘。記者吳致碩/攝影

陳沛緹|曾是岩井俊二劇照掌鏡人 Ivy Chen的攝影與花藝生活美學

2024/02/17
譚光磊創立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以文學、小說的版權代理打出名號。記者王聰賢/攝影

譚光磊|藏身在出版界的奇幻阿宅 眾多翻譯暢銷書背後的版權經紀

2024/02/06
子樂投資總裁詹偉立敢於突破框架。記者沈昱嘉/攝影

從華爾街回到台灣 詹偉立破框之舉 再造都市新天際

2024/01/12
擁有「曼谷餐飲界金童」封號的Chef Ton,今年還不到40歲。記者吳致碩/攝影

2023亞洲50最佳餐廳第一!Chef Ton以提升泰國菜地位為使命

2024/01/07
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集結了10位資深文化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李惠貞、詹偉...

詹宏志領軍!10位講者齊聚【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 哲思妙想「跨」讀2024

2023/12/28
蔣雅淇(後排左四)帶著兒子關義(後排右一),攜手國際名廚江振誠(後排左三)、「S...

蔣雅淇「暖廚家味」計畫助急難家庭 江振誠、陳耀訓、楊柏偉、彭天恩、魏幸怡響應

2023/11/13
對於斜槓人生,林逸心始終保持熱情。記者王聰賢/攝影

人工頭骨下的遠大夢想 林逸心斜槓出精彩人生

2023/11/07
林芸慧(中)成為高級酒店業裡少見的女性高階管理人才。圖/上海艾迪遜酒店提供  ※...

台灣女孩闖進國際酒店高管層 上海艾迪遜酒店總經理林芸慧:有熱情才能做得好

2023/10/26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圖/KKLIVE...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

2023/09/22
Fermi Pasta創辦人James Sharman,在「Pasta Bar」...

【質青創業】 Fermi Pasta創辦人、星級主廚James Sharman:供應「真食物」,讓我每天晚上睡得安穩

2023/07/13
林幼航性格開朗樂天,但面對工作卻又相當務實穩健。攝影/沈昱嘉  ※ 提醒您:禁止...

【質青創業】不只是喝酒 「米凱樂」共同創辦人林幼航:精釀啤酒教會我們生活

2023/05/2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