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500盤5周年論壇—高琹雯、葉怡蘭、朱霆理對談: 500盤五年 餐飲圈的變與不變

2025/10/03 文/袁世珮

500盤5周年論壇,邀請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左起)、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美食家高琹雯對談,《500輯》、聯合線上總經理錢欽青主持,暢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500盤5周年論壇,邀請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左起)、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美食家高琹雯對談,《500輯》、聯合線上總經理錢欽青主持,暢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500盤堂皇邁入五週年,總計推薦2500道美食,構築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當這樣一份本土美食評鑑投入台灣餐廳市場,擾動了餐飲圈的千層浪之後,整個環境變了什麼?恆常不變的又是什麼?

皆連續五年擔任500盤評審的美食家高琹雯、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從餐飲觀察者的角度、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從經營者的立場,與500輯、聯合線上總經理錢欽青在500論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中分享想法。

● 錢欽青(以下簡稱錢):這五年經歷疫情的時代變化,各位觀察到整體餐飲環境出現哪些改變?哪些又是恆常不變?

● 高琹雯(以下簡稱高):這五年餐飲業經歷了很多大的發展。首先,疫情前有fine dining,但不那麼蓬勃,只能說是「在路上」,在疫情中卻是爆炸性成長,在疫情結束後至此,又似乎在走下坡。

fine dining的起與落

台灣本不是以精緻餐飲聞名,fine dining的概念大概是過去10年、12年發展起來的。因為早年很多移民來到這裡,就地取材後以簡單的方式料理,大概從2014年開始,愈來愈多結合在地食材跟法國料理技巧的餐廳出現,從2014到2024是「fine dining的黃金十年」。

疫情中之所以會爆炸性地成長,跟國人留在台灣消費有關。餐廳一直開,有錢人在台灣消費,餐廳就獲得資源,500盤也剛好在此時誕生,很多fine dining餐廳獲得500盤青睞,米其也進入台灣,更加推波助瀾fine dining的發展。

在疫情中還可以看到私廚現象,因為大家想找比較安全的地方聚餐。500盤也記錄了這個現象,第一年獲得最多盤的是喜相逢,本屆八盤得主鄒記歷來也都名列前茅。

我認為,fine dining和私廚的崛起是過去五年的重要現象。但是這個循環走得很快,疫情結束後突然急轉直下,國門開放,大家恢復出國旅遊,就能對國內外fine dining比價、比較。台灣的fine dining市場本已有點過熱,泡沫似乎快要破滅,競爭非常激烈,又加上客源分散預算到國外,餐廳的生意就慢慢下滑了。

走到此刻,市場還是很飽和,以fine dining產業的發展來說,餐飲評鑑一直都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動力,不管是500盤或米其林,持續給予肯定,動能還是很強,所以市場飽和的趨勢還是會繼續下去。今年剛公布的米其林指南,53間星級餐廳裡有21間是在2022年後開的,高達四成,可以想像市場的競爭壓力有多大。

美食家高琹雯,從fine dining角度看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美食家高琹雯,從fine dining角度看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餐飲潮流的往復 自然風土的不變

● 葉怡蘭(以下簡稱葉):我從全球角度看這件事情,與其是變,我更喜歡用「往復」這個詞。我踏入美食研究已30年,見過無數潮起潮落,都是往復,是拉鋸的過程,一旦天秤擺盪到盛極,又會擺回來,這五年就是一個起落的週期。

以西方引領的歷史脈絡來談fine dining,從法國的新料理浪潮起始,之後是分子廚藝、新北歐料理,之後是我稱之為「在地法菜」,這個趨勢隨著數位時代的波動愈來愈快。fine dining在這連續幾個潮流的推波助瀾,一路發展到最極致。

我早在2019年就嗅聞到一個新的回歸之勢出現了,當時在國內外都可以發現大家已經從追求極致精緻往回走,那時在國外吃到很多餐酒館,bistronomie、neo bistro或Gastropub已經出現,連RAW或像MUME最初定位也是bistronomie,要從fine dining走向更輕鬆的餐飲。

有趣的是,2020年爆發疫情,把fine dining的回歸之勢按下了暫止鍵,尤其台灣和他國相比相對安全,所有人留在國內,本來該慢慢進入沉潛期的fine dining,一下子推向爆炸性成長。RAW或MUME都逆勢往更極致的fine dining走,台灣fine dining迎上了極盛期,一直推到差不多到這兩年,我覺得真正的回歸之勢才出現。

現在很多人說fine dining進入不景氣,我都會安慰說,歷史是往復的。我們要思考如何在這個沉潛期厚植實力,去影響下一個盛世。

至於不變之處,首先是自然在地,這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一直主宰著整個美食圈的核心概念「風土學」。我本以為這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往復,可是這個風潮始終沒有過去,始終是所有主廚惦記的事。

舉自然酒為例,要說其中沒有人為嗎?不是,在追求自然跟在地時,反而是透過更多的人為去透徹了解這個理念,不斷精進技術以貼近於自然。這也反應在主廚追求食材的在地性,其中的人為跟創作不斷超越跟邁向巔峰。

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 朱霆理(以下簡稱朱):我覺得這五年的改變確實非常快,與其說變與不變,更是變到已經好像不變了。

疫情時代,台灣餐飲市場活絡,大家一直想著要突顯自己,但因為過度的追求,有些主廚已經到了瓶頸了。但消費者已經嘗試過,口味愈來愈重,主廚們要如何給消費者新的衝擊?這非常困難。

以我經營者的角色,還是回到初衷,我們開這個店、做這個料理,當時想要呈現的是什麼?就像一個循環,當你一個階段吃到極致後,還是會回到最初,也許是追求食材的本質原味,這是餐飲的一個時間潮流,因為食材就是這些,味覺就是這樣,就堅持你的初衷吧。

● 錢:請問各位對於fine dining風潮與CP值追求之間的消長觀察?兩者似乎一直是台灣餐飲的兩極,fine dining餐廳一直開,可是吃到飽餐廳也永遠大排長龍。

● 高:回到2014年江振誠開RAW時,當時的定位是bistromie,以比較精緻的小館子,一般大學生存點錢就可以去過生日的價格來開餐廳,定價是1850加一成,但RAW最後一份菜單定價是7888加一成,這中間就是fine dining產業的成長。

從理解CP值到接受為無形物付出溢價

原本台灣人不太願意花溢價去給無形的價值,追求的是吃到飽,要實在的飽足感,如果要付貴的價錢,就一定要看到魚子醬、龍蝦、黑鮪。

但是從一開始只喜歡吃到飽,在意CP值,不知道什麼叫主廚的創作,後來米其林入台,很多海外學成歸國的主廚,帶著法式料理技巧和世界頂級餐廳工作經驗,結合台灣在地食材和文化、自己的創作理念,變成一套精緻的菜餚,經過這一個循環,現在我們知道要注意主廚的創作理念,知道一次好的用餐體驗不是只有餐盤上的食物,還包括服務生跟你的互動、感受到的一切美感呈現。

但,這麼多餐廳開了,消費者眼界開了,大家開始想反樸歸真。我吃膩了,我懂了,回頭去吃傳統菜、餐酒館吧,不用三、四個小時那麼久,也不用花五、六千元,一樣可以吃的很滿足,但依然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享受一定水準的食物。

CP值過去常給人負面觀感,好像就是追求便宜又大碗,只在乎價錢,只追求粗飽,而不關心其中的無形價值。但我認為CP值是一個中性字眼,我花一定的錢能得到何種體驗,這字可以用在任何類型的餐飲。

CP值跟fine dining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最後見山又是山的過程。你一定要有那些體驗,先了解什麼叫做CP 值,什麼是我願意付出的溢價,有了這些見識之後,才回頭去追求真正能夠感動我的味道。

美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宏觀角度分析500盤五年來餐飲浪潮的往復。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美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宏觀角度分析500盤五年來餐飲浪潮的往復。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 葉:我認同CP值並非負面字眼,餐飲業界種種不易很容易歸咎於大眾對於OP值的追求,可是就像cost/ performance,我著眼在performance的定義,可以分成有形跟無形,一般大眾看CP值,首先會看有形物,就是高檔食材,再來是空間的環境,無形物則包括工法、創作的表現。

我對fine dining的定義更廣一點,就是在台灣法菜大爆炸之前,早就存在著各種fine dining,頂級海鮮、高級義菜、鐵板燒、頂級的中菜和日本料理,只是相對數量少,多存在於比較金字塔尖端,可是因著米其林和500盤,漸漸廣為大眾所知,大家對performance的理解進一步從有形推向無形,脫離了光看高檔食材,而是進一步追求更細緻之處,如不同產地或不同品種這些風土學,也會去看料理人的背景養成、經驗累積、風格型塑,或者他的創作意圖、菜色構成和品質維繫。

這幾年很多人批評fine dining的說菜,覺得講太長了,我倒覺得可以稍加平衡,不用太長也不要太短,因為每一道菜上桌時的介紹,正是把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那些無形物的價值,而不是只看表相。

fine dining發展到極致時,值得注意的就是價格,但我認為這是市場機制,自然而然會去修正。

500盤論壇第三場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現場擠滿聽眾。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500盤論壇第三場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現場擠滿聽眾。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走出便宜又大碗心態的飲食文化

● 朱:以我的品牌來說,CP值這個詞被負面化太久了,我們也背負了10年。10年前,消費者要的是食材,創初魚之初,庶民小吃「便宜又大碗」被定義為高CP值,這個品牌當下就背負著CP值的壓力,這是買與賣之間的人性考驗,幸而現在消費者已知道要的是什麼,不會盲目追求CP值。

台灣這10年來整個餐飲文化及消費者認知都提升了,早年的日式料理必須有壽司、有炸物、有烤物,什麼都要有,割烹店也要有壽司,燒鳥店怎麼可以沒有其他肉類。但這幾年消費者愈來愈懂,這是很棒的事情。

至於價格,我想這是趨勢,房地產都已經是倍數,甚至三倍、四倍的成長,餐飲怎麼可能不跟上?餐飲業最辛苦的一點是要思考未來,除了味道和品牌定位以外,要如何在市場上再次的發展,我想這是最考驗的地方。

● 錢:所以這是你投資盈科,並與Paul Lee合併的原因嗎?

● 朱:10年前稗田良平(Hieda Ryohe)剛來台灣,我覺得他在台灣的日料店是一個指標,後來他合約到期,我希望將人才留在台灣,把他的創作留在台灣,也藉由他與日本和世界的餐飲圈連接,帶進更多東西,也希望我們集團的料理人們可以學習。

跟Paul早在他回來在晶華酒店做活動時就認識,當時我們想做板前料理,他覺得很新奇,想走出自己的風格,我們就聊出一些想法。他也是一直在思考如何給消費者更好的料理,我們的理念相同,所以有這樣的合作。

● 錢:這五年來,台灣有哪些餐飲類型的改變跟進化?以及在當下潮流各自發聲、詮釋的年代,請各位預言一下未來的走向。

在地法餐持續 日常台中菜仍有力量

高:在地法餐絕對是主要的類型,這與人才的回流跟育成有關,像江振誠、陳嵐舒這些廚師回台創業,帶動一波台灣年輕廚師跟隨他們的腳步,這些人用法菜的技術,融合家鄉的食材和飲食文化,這是過去幾年台灣重要的餐飲類型,也是米其林摘星餐廳裡的大宗。

這也影響到台菜和中餐的發展,因為法國料理這個美食霸權有健全的培育措施,有明確的出路,比台菜或中菜的訓練系統清楚很多,很多年輕廚師原本在校學的是中餐,去國外西餐廳工作回來後變成了西餐,何順凱主廚就是一例,米其林三星餐廳態芮融合台灣味跟法國料理,定位是時尚台灣菜。

這就是台灣過去10年來fine dining發展的基調,並且還會持續。在場也有中餐的主廚如鄔海明師傅,不知道中餐有沒有辦法吸引更多人才去學?如果中餐可以做到這點,也許才能逆轉這個趨勢,不然年輕人想要當主廚,他看到的成功之路就是那一條。

在地法餐是台灣餐飲的重要類型,但不代表台灣人原本喜歡吃的食物被改變了,500盤就是證明,每年最高得盤餐廳都是中餐或台菜,其中還有很多comfort food,如六品小館的豆乾炒肉絲、金蓬來的排骨酥、晶華軒的雪蟹西施泡飯等,不然就是在熟悉味道上加以精緻化,日常的食物還是很有力量的。因此,如何讓年輕人回到台灣人原本的味道,進一步去發揚光大,是很重要的課題。

日本料理在台依舊重要,愈來愈細緻化、專精化,燒鳥店現在很熱門,從一家變成北中南都有,價格還往上抬,這表示消費者吃懂且願意付出溢價,同時,也不知還有哪些日本拉麵名店還沒來了。我相信台灣應該是在日本以外能吃到最精彩日本飲食的地方。

我最近對台灣的fine dining做了一些研究,過去的高級料理就是當權者的料理,日治時期有酒樓,國民政府來台後是中國八大菜系,一開始以江浙為主,80年代起是粵菜天下,同時也愈來愈多元,開始有高檔日本料理、鐵板燒、牛排館,70年代末、80年代開始有正宗的法國料理,一直到剛剛講的在地法菜等發展。

fine dining是一個物極必反的狀態,發展到極致之後,因為市場飽和各現實的因素,或者是人們眼界已開想探索更多的餐飲類型,之後會有一個反樸歸真的趨勢,現在的餐酒館、小酒館的盛行就是呼應這一點。

未來難再有像當年的Noma或El Bulli一樣橫空出世的餐廳,讓全世界都想追隨,現在愈來愈難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所以還沒有新的飲食潮流誕生,還看不到新的領頭羊。

在這個時候,如何日常就可以吃得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東京隨便走進一家居酒屋都可以吃到很好的料理,有平實的價格和應有的CP值,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所以接下來如果有誰可以開一間餐廳,一般人可以天天去,比小吃店、麵館、熱炒店再好一點點,不用預約,隨時走進去都可以吃到穩定好吃的料理,我覺得就是一個成功的機會。

皆連續五年擔任500盤評審的美食家高琹雯(中)在500論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中分享想法。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皆連續五年擔任500盤評審的美食家高琹雯(中)在500論壇「500盤五年來,餐飲圈的變與不變」中分享想法。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新餐酒館時代來臨

● 葉:在地法菜不僅會持續,還會被內化,同樣舉何順凱為例,他的台魂法菜有強烈的台灣語彙,很多是以台菜去解構,但十年下來,可以看出主廚不再高舉台灣符碼,而是內化到日常熟悉的味道、善用的食材,再自然而然地散發。我覺得台味法菜會愈來愈不那麼旗幟鮮明,但其中滿滿都是台灣的DNA,這是我心中的理想狀態。

我去年曾在聯合報的專欄上面談到接下來就是「餐飲的小時代」,除了往復在走向回歸,也有很多是時代的困境,如缺工、如食材等各方面的成本飛漲,以及初魚朱董事長提到的消費者興趣不斷改變,所以我預測餐廳會愈開愈小,氣氛會愈來愈輕鬆,光是菜單的形式,五年來從單點走向全套餐,現在又回到單點,所帶起的就是餐酒館大盛的時代。

我稱之為「新餐酒館時代」。我以前不太吃餐酒館,因為菜單一打開,這些菜我都能做,可是餐酒館經歷一波fine dining的洗禮後都進化了,又出現「名廚系餐酒館」,也就是名廚開的副牌,很多fine dining的人下來開,帶來fine dining的技術和思維,把風土融入到菜單概念,其中有混融,會看到用麻婆豆腐醬去配薯條,融入了很多創作形式。

中菜會持續進化,從500盤榜單可以看到是中菜天下,中菜主廚這幾年進步令人敬佩,本以為中菜要隨著老師傅故去、年輕人不愛吃而凋零,但其實很多人回頭去大陸取經,並非原樣搬移,而是融入台灣在地食材、在地口味,以及在其他料理所得到的滋養跟眼界,創造台灣中菜的新面貌,老菜也不斷精進。

至於日本料理,台灣曾有一段時間是壽司板前獨大,第一個米其林榜單上只有壽司,令人欣喜的是,現在的日料是百花齊放,各類別都非常的專業,500盤上最高票的日本料理是天婦羅,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發展。

我無法預測未來,fine dining走入沉潛很大的原因是新的風向沒有出來,從法菜新料理到在地法菜,過去每一波浪潮都是無比的鮮明,但在地法菜之後,已經很久沒再看到新的風向。數位時代百家爭鳴,很難凝聚出共通的主題,浪潮的起落愈來愈快,且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百家爭鳴,從中尋找我們的所樂、所欲,以及安身立命之道。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宏觀角度分析500盤五年來餐飲浪潮的往復。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以宏觀角度分析500盤五年來餐飲浪潮的往復。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樂觀期待餐飲產業的未來

● 朱:我樂觀看待產業未來,因為台灣的餐飲業有6000億以上的商機,高端餐飲還是有一定的分量在,我不認為已飽和,現階段只是消費者有點疲乏,我們必須想辦法讓新的消費者出現,這需要時間。

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迎接餐飲的下一個世代。因為我從業近30年,每10年就是一次重新的洗牌,整個飲食文化的提升和市場消費的習慣一直在變,我還是期待未來會有好的發展。

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從業界角度看500盤五年來的影響。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從業界角度看500盤五年來的影響。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最新文章

500盤5周年論壇,邀請豊漁集團董事長朱霆理(左起)、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美食家...

500盤5周年論壇—高琹雯、葉怡蘭、朱霆理對談: 500盤五年 餐飲圈的變與不變

2025/10/03
500盤五周年論壇第二場「廚師的日常」,由聯合線上總經理錢欽青主持(右起),邀請...

500盤2025/500盤五周年論壇—名廚日常大公開!李信男╳周小琴╳黃以倫╳鄔海明 從試菜到救菜的真摯對談

2025/10/02
500盤首次論壇,葉一南(中)分享大班樓的傳奇,左為夫人楊美珍,右為陳淑莊。圖/...

500盤2025/500盤五周年論壇—葉一南談大班樓的創新與傳統

2025/10/02
紅棉餐廳7選!陳淑莊以一桌宴席寫下溫情與回憶的家書。攝影|吳致碩、陳婉寧

紅棉餐廳7選!陳淑莊以一桌宴席寫下溫情與回憶的家書

2025/09/30
亞洲最佳女主廚 陳嵐舒(左起)、《500輯》總經理 錢欽青、旅法作家 謝忠道。圖...

500盤2025/美食、作家、藝術、創作、網路 各領域跨界名人齊聚盛會

2025/09/26
今年500盤晚宴伴手禮特別加入了醫願診所健檢優惠,讓賓客吃美食同時也要顧健康。圖...

500盤2025/醫願診所推全方位服務 跨界名廚江振誠讓美食與健康兼容

2025/09/25
星展銀行(台灣)消費金融處暨無擔保貸款部主管林群凱表示,星展銀行持續致力深耕台灣...

500盤2025/星展銀行「餐飲神卡」重量級回饋 卡友美食饗宴再升級

2025/09/25
樹頂Tree Top蘋果汁保留純粹的果香。圖/500輯攝影團隊提供

500盤2025/Tree Top蘋果汁為晚宴增色 伴賓客品味純粹果香

2025/09/25
GREEN & SAFE冷壓初榨酪梨油為今年500盤晚宴伴手禮陣容之一。圖/50...

500盤2025/GREEN & SAFE初榨酪梨油 冷壓留住營養綠色能量入菜

2025/09/25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