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廖鴻基:轉身面向海洋,學習包容的力量
著有《討海人》、《最後的海上獵人》等多本得獎作品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受邀擔任2023年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四月講者,他以「海洋閱讀」為題訂定五週講綱及書單,4月6日起登場。廖鴻基分享,要用短短五週時間談海洋,雖然不太夠,卻保證精彩,期待能夠引發聽眾興趣,並改變人們過往對海較為淺薄的印象,以草根模式培養「海洋意識」、「海洋精神」,雖然進程緩慢,但是扎實有效。
轉身面向海洋的力量
廖鴻基曾在著作中形容台灣人就像「航空母艦上怕海而躲在船艙裡的船員」,明明居住在海島,但習慣背對著海洋,甚至感到陌生害怕,因此失去很多「海洋機會」,「我自己就是明顯的例子,不會唸書也無特殊資質,就是因為走到海上而成為不會看書卻愛寫書的作家。海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如果台灣社會能夠轉過頭來,也許就真的有海闊天空的機會。」
什麼是海洋精神?廖鴻基接觸海超過三十年,感受到海給予人、給予社會最大的力量就是「包容」,「當一個社會面對海洋時一定是開放的,開放就會產生流動與多元。」他將自己接觸海感悟的海洋意識,透過持續不斷的文學書寫,企圖連結過去陸地、海洋之間不合理的隔閡,改變幾乎已經僵固難解的「重陸地輕海洋」價值觀。
「要去突圍、溶解談何容易,絕對不是十年、二十年做得到,但是這些年來的努力總是回頭就能看見,比如海洋教育納入課綱就是大躍進,大致上已經看到起步。」儘管向前看路途還很漫長,廖鴻基依舊抱持樂觀進取的態度看待。
從流浪到漂流,回到陸地讓更多人認識海
「海洋大幅度改變了我,為了讓台灣社會看見海,我願意暫時屏棄自己的孤獨。」廖鴻基自小生活在面山又面海的花蓮,「看山想登山、看海想航海,大概是台灣人的基本渴望。眼睛看著哪裡,就會設法讓自己走到那裡。」他年輕時喜歡攀登,尤其3000公尺以上高山特別有魅力;後來,遠洋則成了他的避世之所,逃離陸上的窒息困頓。
成為職業討海人的那幾年,世界濃縮成一艘船,讓低調寡語的廖鴻基感到自在,原本憂鬱困惑的眼神,不知不覺被海洋的樂觀積極特質影響,映出波光粼粼的明亮;那份想逃的心情,在一片無垠蔚藍中逐漸釋然,讓他想要重回陸地,努力讓更多人轉身面向海洋。
「身在海洋,再大的船仍是一葉扁舟,只要風向改變就得返航,遇到風暴就要逃回陸地,有了這些自我認知,就知道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在辛苦捕魚的過程中,不僅看見海的面貌與內涵、遇見大大小小圍繞船隻的鯨豚,也真切直面自己的個性和缺點,這些海洋給予的養分與包容,讓他決定試著書寫下來。
探索太平洋:黑潮、抹香鯨與台灣
1996年他出版《討海人》,也啟動「花蓮海域鯨豚調查計畫」,發現花蓮海域鯨豚發現率是全球數一數二達9成3,也順勢推出台灣第一艘賞鯨團,以安全方式增進人們對於海洋與鯨豚的認識;1998年回到陸上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台灣海洋生態與文化工作加深力道。快轉至2016年,他以簡易方筏開啟一趟無動力黑潮漂流,航行到島嶼以東,大洋以西,記錄並出版了《黑潮漂流》。
無數精彩故事收斂於首週講座主題「流浪到漂流」與第四週講座「海洋鯨靈」。廖鴻基分別透過著作《黑潮漂流》分享個人生命轉折歷程,並深入淺出談論黑潮對台灣、東洋、甚至是地球的深刻影響,以及藉由兩本著作《鯨生鯨世》、《後山鯨書》與幾十年來站在甲板上的經歷,分享鯨豚與台灣的關係。
今年三月,他更啟動預計為期三年的「抹香鯨π計畫」,「170年前出版的《白鯨記》其實就有提到台灣這群太平洋抹香鯨。若計畫成功,大家就會知道18公尺、5萬公斤的抹香鯨就在我們身邊來來去去。」提及鯨豚,原本平緩的語氣多了一些輕快。事實上,受訪前兩天他才剛完成例行6小時航行,而隔週也安排了三天出海進行調查,所有航程筆記都可以在廖鴻基官方臉書查看。
讓魚文化生根,成為永續資源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1%,不僅孕育地球生命,海中漁獲也為人類存續帶來巨大貢獻。廖鴻基直言,台灣漁獲量排名世界前十,漁港、海鮮餐廳眾多,台灣社會與魚的關係密切,但是很可惜只停留在「腸胃型關係」。
他説:「魚提供給人的當然不只是海鮮料理,魚甚至改變人類歷史,像是冰河時期、間冰期,早期祖先是以採集果實、狩獵動物為食物的遊群型態。冰天雪地之際,因為海不解凍,祖先趁漲退潮時的潮間帶裸露,採集不會跑的貝類,或留在潮池裡的魚類,這些食物幫助人類度過生存關鍵,所以應該要感謝魚。」
但是多數現代人吃魚不認識魚,他希望透過「魚文化」讓更多人知道,其實魚不只是好吃不好吃而已,魚更提供人類不同面向的養分。有鑑於此,廖鴻基不僅安排第二週透過《討海人》、《最後的海上獵人》、《魚夢魚》書單,從散文、小說角度出發談人類與魚的觀察與關係,也策劃第五週的延伸場「走讀梧棲漁港」,實際進行一場食魚教育。
親自走訪並介紹漁港、魚市場,分組挑選購買漁獲,晚上帶回中央書局料理晚餐,品嘗時分享如何挑魚、挑選原因等,從交流開始養成漁業常識,「保護魚並不是不吃魚,而是要有所選擇地吃,如果糊理糊塗地亂吃,採捕者也會糊理糊塗地亂抓,消費者決定了採捕者的方向。社會更認識漁港和魚類之後,不僅對身體健康、海洋生態都有保障,走到這一步,魚類資源就有機會成為永續食用資源。」
一趟壯闊的遠洋觀察
「把一位作家放在難以想像的新奇世界裡,衝擊一定很大。這本書也被認為是我寫作以來最動情的一部,顯然這趟航行改變了我的生命。」廖鴻基所指便是《漂島:一段遠航記述》,2001年他跟隨台灣遠洋漁船,從高雄前鎮港出發,途經中國海、麻六甲海峽、赤道、印度洋、好望角⋯⋯最終抵達阿根廷沿海漁場,親臨鮮為人知的海上工作生活場景,以其浪漫真摯的視角寫下刻骨銘心的長篇紀實散文,並於2003年出版。
他說這是一個多數人都感興趣的題目,「雖然台灣是六大公海漁撈國之一,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遠洋漁業工作者的生活,是什麼因素促使這些人長期過著這些生活?」
「作家生命被改變,作品就會被改變,如同我在《黑潮漂流》裡講的,一個作家的作品不會高於他的生命高度。這是一趟偉大的旅行,雖然是跟著遠洋漁船,且大概沒有人會做這件事,但是影響我個人生命很深,改變了我的一生。」一趟遠洋漁撈觀察,在廖鴻基筆下就像一趟壯闊的旅行,化為第三周講座的動人主題「航出去的海洋文學」。
現在的他,將有限的時間與精神投注於文學寫作與推廣海洋意識,他相信持續累積就能看見突破的力量。
◎ 廖鴻基:熱衷於浩瀚文學海探索的討海人
時間|4/6(四)至 4/26(三) 19:00-20:30,延伸場 5/3(三)
主題|海洋閱讀
第一周|流浪到漂流|書目《黑潮漂流》
第二周|文學視域中的魚文化|書目《討海人》、《最後的海上獵人》、《魚夢魚》
第三周|航出去的海洋文學|書目《漂島:一段遠航記述》
第四周|海洋鯨靈|書目《鯨生鯨世》、《後山鯨書》
延伸場|走讀梧棲漁港|半日行程,走讀漁港魚市,認識魚和漁,提升與海與魚的關係,避免只剩海鮮文化,採買海鮮後回中央書局晚餐。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
【週三讀書會】番紅花:飲食應該走入鄉間海邊與孩子一同體會
2024/06/14 -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進入書書果實世界」串聯臺東在地打造閱讀與博物館巡禮
2024/05/21 -
【週三讀書會】龔書章:浮城是現實的想像,面對沉重要輕盈對待
2024/05/15 -
創新書市前進「國之北疆」!「東馬台階梯市集」體驗東引常民風情
2024/05/07 -
動漫迷的閱讀饗宴!「看圖說故事集」龍山文創基地登場
2024/04/30 -
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響應世界閱讀日 台北國際書展大好評「讀字樂園」走入社區
2024/04/22 -
4月創新書市|「靠海生活-島嶼散策文創市集」走入澎湖在地、「世界閱讀日」預告多場接力
2024/04/11 -
在二戰防空洞、植物園遇見閱讀 文化部創新書市各地開花
2024/03/26 -
創新書市南北接力|新北「淼渺書市集」推廣親子閱讀、屏東「字在生活季」在地書店首度大串連
2024/03/18 -
3月創新書市|溫羅汀曬書節打造「台版神保町」書街風景、花蓮「書流蔗裡Co'ongan」訴說在地故事
2024/03/10 -
創新書市多地登場|「迷書號第2站」前進瑞芳、南投崇文節融合在地特色、新竹《繪‧讀,會讀》邀親子同樂
2024/03/03 -
書店主理人領路|新的一年從閱讀開始 創新書市亮點搶先看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不只是個攝影大叔Charles:創新書市跨領域激盪創作火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下港女子:融入在地特色 透過書攤一窺百姓生活真實樣貌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跨界編輯人黃威融:期許將創意轉化 遍地開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插畫家米力:展現書店視角 書市巡禮探索在地文化
2024/02/27 -
創新書市喜迎春 | 「搖籃閱讀市集─想想繪本世界」美濃文創園區登場
2024/02/16 -
創新書市南北齊登場|林口「迷書號」邀親子同樂 臺南「文學享讀市集」走入在地風景
2024/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