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詩人鄭聿:在黑暗中以詩開鑿光亮,提醒自己順應生命變化

2023-04-01 19:33 鄭聿

本文選自《500輯》Issue79「那些有詩相伴的人與生活」

生活中能讀到詩、感受詩的機會變多了,在社群媒體、書店、廣告、電影、展覽、演唱會中都有詩的足跡。本期《500輯》邀請身為音樂創作人、出版人的讀者,詩人與詩書店店主,分享他們與詩的關係。與其說愛詩,不如說我們需要詩。詩的精煉、隱晦、私密,讓人在巧妙表達的情感智識中有所發現,找到安放自我的位置,得到被理解的力量。

當讀者從詩中獲得共鳴與理解,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和牽繫,讓詩人持續創作、離不開詩?寫詩帶來哪些收穫?何以讓他們變得不同?我們邀請詩人分享自己與詩的關係,也選錄一段由他們寫下、反饋力量給自己的詩句。並發現,詩可以是生命狀態的提醒,是得以呼吸的拯救,是跳脫絕對、發現未知的可能。

鄭聿|1980年生於高雄鳥松,畢業於東華大學創英所。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
鄭聿|1980年生於高雄鳥松,畢業於東華大學創英所。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著有詩集《玩具刀》、《玻璃》。 圖/鄭聿提供

對現在的我來說,要完成一首詩很難,不過它曾經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許多人大抵跟我一樣,曾活在一個隨時隨地都可以寫詩的年紀,與情人相望而蕩漾無限的漣漪,或被成長之苦藥餵養出大寫的自己;坐在電腦前,上學的途中,看一場電影,甚至沒做什麼只是孤身站著,環顧四周,風推雨敲,也能放大五感,想像肉體是精神的牢籠、唯有憂傷是出口、光不斷追逐影子、時間淘洗了一切⋯⋯無論換過幾回場景、收下幾回勝負,稚嫩的身軀經常是輕輕一碰就勃發詩意。

那時我認為最完美的詩,全是在夢中寫的。雖然一旦清醒,從腦袋謄抄的句子就逐漸腐敗。但沒關係,畢竟太新鮮太充沛了,偏掉的線條再加添幾筆,還是一隻青春的野獸。

也是在那時,正讀著的詩集可是呢作者簡介上的那人早沒繼續寫了。被勞苦的工作消耗、遭遇更持久的磨難或有了別的理想生活,不管是哪種理由,都不可能成為我的未來——我對當年的自信真是感到憐憫且羞愧。

到底是從哪個時間點開始的?記得面對空白的檔案,察覺使不上力、東拼西湊,已是進入漆黑隧道的後半段:入伍受訓成預財士,縱使每天外出洽公,仍必須回到營區,受困下陷的感受日益嚴重,尤其是留守那幾天。當兵似乎很忙,繞著什麼不停打轉,人們散去,遺在原地的是清掃不完的落葉。我寫東西的狀態,也差不多是那個樣子。

心情冷靜,可就是過分冷靜,好像關在玻璃罩內,與整個世界相隔,思緒與行為的連結斷斷續續,做任何事都不流暢,宛如操偶。退伍後,眼前的玻璃並沒有隨之擊破,但能稍稍拾起創作,反芻十一個月的軍中經歷,寫了幾首,戀愛裡顧此失彼,又產出幾首。搭上捷運,玻璃窗映照下班疲累的身影,且琢磨一些如今想來不甚重要的問題。後來把作品集結,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名字就叫《玻璃》。當時的我還不曉得會再進入第二個隧道,迎來了更漫長的黑暗期。

曾經以為的節制寫法,過了幾年,才驚覺原來是無話可說。詩集的簡介宣示著「想成為更少的人」,以及最後一首詩的末兩句「剛開始只是想減少/如今卻真的太少」,現在看來像是預言,又像是詛咒。

句子施展不開,人生也是。這次低潮,維持了六七年,彷彿是誰替我按住暫停鍵,還有刪除鍵,以致於打了越多字,出現越多格的空白。覺得困難的時候,便勸自己不寫了。明明不想寫,工作之餘靈光閃過,又留下不知道該放在哪裡的殘句。偶爾專注在幾首草稿上,反覆修改,不好不壞;越來越困難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勉強不要有進度,卻告訴其他人其實一直有在寫啦只是沒發表慾望。

自然也有些不必細說的社會體悟跟嘗試改變。至今走出隧道了嗎?大概還沒,可是我隱約能夠回過頭,自黑暗深處拿點什麼出來,化作想像的一部分。

以前時不時會打開《奇想之年》重讀,算是我平衡情緒的砝碼。跟死亡的重量相秤,才可以突顯我的失去或停滯是多麼單薄多麼輕率。作者瓊・蒂蒂安在2003年末,面臨了丈夫猝死與獨生女隨後病逝,一夕之間孤身一人,她不用觀察四周找尋靈感,因為真實的黑暗已擋在她面前。難的是如何處理它。歷經一年多的沉澱,於2005年出版了這本悼亡回憶錄。

書末提及她跟丈夫在海灣的洞穴游泳,由於海潮變化,得在潮水剛好適合的當下躍進。幾次下來她仍擔心誤判時機,在高漲的海水消失無蹤。丈夫對她說:「你必須感覺潮湧的變化。你必須順應變化。」

感覺變化。順應變化。在適合的時機。此刻我又拿出《奇想之年》,讀了幾頁差點就把上述的文字通通刪掉(我不意外,因為按住刪除鍵的那個誰還在)。我是在不適合的時機跳入,所以顯得載浮載沉嗎?不知不覺,手上的書也輕盈起來。不是他人之死不夠份量,而是相對的,有個更厚重且看不清楚的東西在天秤的另一端。

然而,看清那個東西之前,我應該先好好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堅持,一定要寫詩?

偶爾輕淺的呼吸

應和了他人的顛簸

一個念頭起伏成形

在山與海之間

有誰走來

在對號與自由之間

列車長驗票

在平等與普通之間

心中未竟之遊歷

是身旁有個人陪著晃著

餘生共振就算完成了吧

而快車與快樂的當下

依舊是每站都停

讓日常斷裂的

有機會重新接起

讓景色模糊的

足以恢復本來面目

在不需要移動

也能前進的這一刻

保持全車最清醒

陪你最後一個下車

——鄭聿〈普快狀態〉(節錄)

低潮時期,〈普快狀態〉是我耗費最多力氣修改的一首詩。換過好幾次的結構、語調,但主題始終未變:身在世界的浪濤當中,勉勵自己要順應變化,萬物都將恢復本來面目,萬事都能找到支撐下去的普通快樂與深刻平靜。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推薦閱讀

詩人吳俞萱:寫詩讓我面對死亡與未知,接住世界的「撫摸」


詩人蕭詒徽:詩帶我發現的種種影子

Issue79詩人閱讀

最新文章

「2023 基隆藍調閱市集」邀請Yoshinobu Ozaki、Dogs Bol...

文化部創新書市基隆、高雄兩地登場 | 台灣最老繁體書店帶民眾重溫老照片

2023/12/03
「好好生活閱讀市集」以露營帳篷的形式設置天幕閱讀區,分享「想要好好生活必讀的那些...

創新書市北中南登場 | 結合「游擊漫談」邀漫畫家開講為國漫館暖身

2023/11/26
出身民雄火燒庄的「裝咖人」主唱張嘉祥,也特別帶來《夜官巡場》專輯內多首歌曲。圖/...

閱讀結合在地 | 創新書市走入廟埕文學辦桌 「裝咖人」張嘉祥融合音樂、文學唱出民雄記憶

2023/11/20
透過每一次閱讀,都讓連俞涵更能穿越時空,成功詮釋劇本中角色的人物設定。攝影/沈昱...

閱讀是日常的能量飲|連俞涵愛逛舊書店:透過文本理解時代劇氛圍與角色

2023/11/07
文青氣質女星連俞涵特地前來參訪柳川日和舊書市集。攝影/沈昱嘉

文青女神連俞涵帶逛|創新書市「柳川日和舊書市集」穿越時空與閱讀的一期一會

2023/11/05
「讀冊雄hó踅等你來+1」岡山場,結合講座、音樂及市集等多元藝文活動,讓民眾體驗...

獨立書店攜手創造閱讀新可能|「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前進台東部落與高雄眷村

2023/10/29
現場搭配2021年金漫大獎得主小島的《獅子藏匿的書屋》原作展、慢工文化出版品暨原...

「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結合南漫節|周見信:邀請民眾一窺台灣漫畫的當代風貌

2023/10/22
10月28日到29日的「讀冊雄hó踅等你來+1」岡山場,邀請到農村武裝青年、鐵擊...

在生活中遇見閱讀|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 台南、高雄十月底接力登場

2023/10/13
台中「綠空.紙本市」創意書市集,10月7~8在台中綠空鐵道,集結多家書店、藝文業...

國慶連假文青好忙!在百年古蹟、鐵道及田邊遇見創新書市 讓閱讀融入生活

2023/10/10
淡水流域食農小市集在淡水程氏古厝簷下,帶來即興劇場、烏克麗麗等演出。圖/無論如河...

好評再延一周!創新書市反應熱烈 國慶連假期間全台接力登場

2023/10/03
詹宏志年年都參與週三讀書會領讀,今年秋天以讀書與旅行,連續四周帶領愛書人打開異鄉...

【週三讀書會】以古老的讀書會重塑人與書店關係 詹宏志十月起四場中央書局演講讀書與旅行

2023/09/27
以「⽣活不在他⽅,⽽在地⽅」為號召的「好好生活 X 閱讀市集」,活動包含六大系列...

書店主理人領路|在「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重新遇見閱讀的美好

2023/09/26
下港女子認為,藉由與多元的親子活動、影展、音樂演出結合,運用更多媒介讓大家能重新...

重拾閱讀的感動|下港女子:閱讀讓我們打破既有的價值觀,從不同視角看世界

2023/09/26
對於不只是個攝影師大叔Charles來說,閱讀推理小說可以打開他在街拍時對場域的...

重拾閱讀的感動|不只是個攝影師大叔Charles:走進書店買書、翻書、聞到書的味道,那感覺很不一樣

2023/09/26
陳明珠表示,在這個資訊快速流轉的數位時代,「閱讀就像是一場修煉,能讓自己的心和腳...

重拾閱讀的感動|金鐘主持人陳明珠:學習閱讀是數位時代中的必要修煉

2023/09/26
臺東故事館9月28日至10月1日串連台東舊站特區的市集以及鐵花村、波浪屋等特色場...

連假來趟藝文小旅行!「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全台多地起跑

2023/09/26
【週三讀書會】劉梓潔:遊走在編劇與作家之間的書寫者。  攝影|Rafael Wu

【週三讀書會】劉梓潔:從捉對廝殺到按圖索驥,感受讀書與追劇的另一種樂趣

2023/09/21
宜蘭林業小鎮森活書食節9/9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吸引眾多民眾來林間參與。圖/回家...

使閱讀走入人群 |「享讀福爾摩沙」創新書市 宜蘭林業小鎮森活書食節重溫閱讀與生活的美好

2023/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