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吳寶春:台灣小吃教會我的事

2018-10-01 00:04 錢欽青、王惠琳

吳寶春個性念舊,因此格外偏好古早味小吃。 圖/陳立凱攝影
吳寶春個性念舊,因此格外偏好古早味小吃。 圖/陳立凱攝影

「第一次吃到海膽、鵝肝,聞到松露的氣味,我都覺得,哇!怎麼會有這種味道?但這些驚喜過後,真正能陪伴我的,還是生活中的老味道。」15歲踏出屏東家鄉北上當學徒,麵包師傅吳寶春的工作軌跡遍布台灣各地。憑著酒釀桂圓麵包在世界麵包大賽一戰成名,寶春師傅最想念的,還是站在攤子前,吃著小吃與小攤老闆們聊天。

提到吳寶春就會想到麵包,但許多人不知道,其實寶春師傅對小吃也別有心得。請他列出心中的小吃名單,頭一家就是在他屏東老家的番薯糖。那是他搭火車往返台北、屏東的學徒生涯中,每回回家都要先買來填肚子的小吃。但地瓜之於寶春師傅,還有打從童年起就不可分割的成長記憶。

屏東陳記番薯糖,對番薯的喜好與童年印象深深結合。 圖/陳立凱攝影
屏東陳記番薯糖,對番薯的喜好與童年印象深深結合。 圖/陳立凱攝影

7年前吳寶春為幸福雞蛋糕留下簽名,這次到訪換上新版簽名。 圖/陳立凱攝影
7年前吳寶春為幸福雞蛋糕留下簽名,這次到訪換上新版簽名。 圖/陳立凱攝影

童年回味 家鄉找靈感

「以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地瓜,豬吃,我們也吃。」地瓜刨籤、曬乾、再煮軟,就是農家的豬飼料,人呢?就吃整條的,加在飯裡、焢土窯,地瓜葉也能吃,但挑食的寶春師傅只吃葉梗,媽媽便耐心摘葉梗、撕下表面纖維,和著自家醃的鳳梨一起炒成一盤,那滋味至今仍令他難忘。「那種地瓜很多纖維,其實不好吃,吃的時候還可以一絲一絲拉出來。」地瓜牽絲堪比起士,但在物資匱乏的70年代,地瓜與生活畫上等號,也因此,番薯糖蜜得皮Q心軟的口感,讓寶春師傅吃了幾十年都吃不膩。

童年生活並不富裕,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菜市場,「小時候最喜歡下雨天的傍晚,可以到桑葚田去撿蝸牛,可以賣錢買糖果,或是在路邊摘點九層塔,回去加辣椒炒一盤,就是一餐。」打赤腳的農村生活簡單卻也快樂,是寶春師傅最想回去的日子,「等到70歲退休的時候,我就想回到鄉下,蓋座窯爐,打著赤腳做麵包,我覺得打赤腳能讓我回到那段童真的原始時期。」

酒釀桂圓麵包也是從家鄉得到靈感,「那時候要開發國家特色麵包,我試了楊桃、棗子,但好像都不是我要的。因為這不是我以前生活習慣的味道,我對它沒有味道上的想像與連結,當然沒有辦法滿意。」那年冬天寶春師傅回到屏東老家,打著赤腳到鄰居家,找童年同伴聊天,讓他回憶起兒時冬至,母親做的桂圓糯米糕,繼而創作出酒釀桂圓麵包。店裡的麵包師傅也打算參加比賽,寶春師傅便告訴他:「你跟食材有沒有感情?你喜不喜歡它?如果你不喜歡吃蔥,要你做出一個蔥的作品,你覺得這個麵包會好吃嗎?」

「我在這個過程體會到,不是食材不好,而是當我們要賦予它生命的時候,必需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我研究過一些優秀的廚師和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和自身生活的地區、成長過程有關係,他們如何讓熟悉的東西再昇華,而不是憑空想像,所以我覺得創作時先從自己身邊做起,會更清楚自己的定位,而不只是一昧的講本土化、在地化。」

彰化阿泉焢肉是80年老店。 圖/陳立凱攝影
彰化阿泉焢肉是80年老店。 圖/陳立凱攝影

純榮雖是西點麵包店,壽桃卻是代表作。 圖/陳立凱攝影
純榮雖是西點麵包店,壽桃卻是代表作。 圖/陳立凱攝影

探訪食材 發掘可能性

即使在成為家喻戶曉的麵包師傅後,寶春師傅仍對研究食材充滿熱情,每個月都會安排考察行程,去成功漁港看旗魚、台東看炒鹽、找野菜,出國也會要求到當地菜市場逛逛。不只是看食材,他還很有實驗精神,「前陣子我去採訪愛玉,發現愛玉很好玩,用茶葉煮茶湯來洗愛玉,吃的時候加牛奶就很好吃。我也試了用咖啡洗愛玉,就變成咖啡凍。後來再試驗用洛神花,發現洛神花酸性讓愛玉無法凝固,雖然失敗了也沒關係,我就把它當成飲料來喝,不要浪費嘛。」雖然看似與做麵包無關,寶春師傅卻認為,探訪食材、挖掘食材可能性的過程,其實與創作麵包是一樣的。

看待小吃時,寶春師傅反倒卸下專業眼光,回歸到消費者吳寶春的個人喜好,「生活就是要喜歡,你喜歡的東西一定是跟你生活有關係,這才是重要的。」他愛吃番薯糖、石頭餅,也愛吃壽桃、豬腳,都是口感Q彈有點嚼勁的食物,笑說連自己開發的麵包多半都是有點QQ的口感。學徒時期常被師傅帶著去台北一家山東饅頭店,師徒倆點一碗牛肉麵,一顆饅頭分著吃,「這家饅頭長得特別不同,饅頭中間還有一道壓痕」,看到粗獷山東大漢使勁揉麵糰,讓他十分好奇,饅頭師傅告訴他,正統山東饅頭麵團不能加太多水,就是要用手把硬麵糰的筋道揉出來,才會Q彈好吃,「可惜這家也不在了。」

台中漢口飯糰的招牌蛋餅,吳寶春吃了20多年。 圖/陳立凱攝影
台中漢口飯糰的招牌蛋餅,吳寶春吃了20多年。 圖/陳立凱攝影

保留老味 站穩新時代

另一個令他懷念的,還有每個月發薪日打牙祭的農安街花生豬腳,「領完薪水我就會想說犒賞自己一下,每次去吃老闆還會對我說『啊你又領薪水了喔?』我還記得那間豬腳一碗50元,豬腳不是用滷的,是白湯花生豬腳,加了當歸,豬腳一點腥味都沒有,加點辣椒和醬油,現在想起來都會流口水。」

記憶中的美味小吃很多,兒時吃的綠豆餡麻糬沾花生糖粉、當學徒時台北街頭的蚵仔麵線、夜半叫賣的燒肉粽,還有曾在台南吃過的第一家擔仔麵攤,都隨著歲月流逝悄悄消失,「每次看到有小吃攤失傳我就覺得很可惜,很希望這些老味道可以繼續流傳,不然時代在改變也很快,如何保留這些老味道我覺得很重要。」

古早味要如何在新時代生存?寶春師傅認為,了解自己的食材特色,加以昇華最重要,「像台南的阿玉牛肉,我帶新加坡、日本的朋友去吃,大家都讚不絕口,他是用台灣本土的溫體牛,味道清甜,跟日本和牛比較油膩就不一樣。」他也舉屏東的番薯糖為例,可冷藏,好保存,適合變成伴手禮,就像日本擅長加工包裝農產品,讓別人到屏東就想到這是當地的特產。只有讓消費者接受度變高,小吃攤能夠生存,第二代才有接手的意願。「我覺得台灣的小吃真的是很厲害,只要有抓到重點,它其實是很有魅力的。」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吳寶春

最新文章

平路說:「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個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種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過文化...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劉小東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代表畫家之一。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