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任秀寶 古龍、張學良、蔣緯國、郎靜山 民國風流人物的廚房

2018/12/24 錢欽青、袁世珮

穿過名牌小籠包店前排隊的觀光客,走到後面一條巷子,「秀蘭小館」不太大的招牌掛在一棟公寓前,院子裡30多年老樹使君子綠得招搖。

任秀寶將先生的口味,變成30多年老饕念念不忘的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任秀寶將先生的口味,變成30多年老饕念念不忘的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老闆娘任秀寶挽著手袋,慢慢地走了過來,88歲的她雖然已不管事,但依著過去的習慣,進了店,先看門口的小菜櫃,再到廚房打個招呼,30多年老店,「料好實在」的規矩不能改。

說是「小館」,但店裡陳設的字畫透露了這店的「來頭」不小,近代史上多少文人墨客、風流人物都是常客,但任秀寶瞇著眼笑笑說:「哎呀,我們那麼小的秀蘭不算餐廳,真的呀,就是吃的人喜歡多一點。」

自家車庫變成小店

老建築上的「蘭心公寓」4字,很有時代況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老建築上的「蘭心公寓」4字,很有時代況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任秀寶與先生蘇梓培。 圖/秀蘭小館提供
任秀寶與先生蘇梓培。 圖/秀蘭小館提供

按照最粗略的分法,秀蘭小館是江浙菜。蘇州姑娘任秀寶嫁給杭州來的蘇先生,定居上海,民國38年時因時代動盪而落腳台北,蓋了一棟4層樓的「蘭心公寓」,還是上海式的生活、口味、朋友、記憶、麻將圈。

「夫唱婦隨嘛,先生生意不是太好,太太在家裡也著急。」任秀寶談起當年,後來婆婆過世,她一個人無聊,就決定在自家車庫弄個小店,「叫一個木工來裝好弄好,晚上跟先生說,你車子不能開回來了,我外面要開小店啊。」

那是1980年、任秀寶52歲時。兩排小桌子,總共就12個位子,自己的名字加上最愛蘭花,店名就叫「秀蘭」,「招牌掛起來,人家都以為這是幹什麼的?唱歌的啊?」

一進門的一排小菜誘人。 記者陳立凱/攝影
一進門的一排小菜誘人。 記者陳立凱/攝影

但任秀寶的廚藝是在的,「我的手藝從我先生嘴巴裡面來的,他說這個好吃,我就去學,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我燒菜完全是我們先生的口味。」以前吃酒席的冷盤、熱炒,都翻出記憶變成佳餚;還專程到「老大昌」、「老爺飯店」這些名店、老店去學。

因為古龍成排隊名店

當年,硬是撐了兩年半,生意才轉好,客人上門也奇怪,明明菜好吃,為什麼冷冷清清,但這客人本身也是因為鼎泰豐客滿了才過來看看。任秀寶笑:「那是擠出來的油水。」

秀蘭小館的砂鍋魚頭因張學良而成鎮店名菜。 記者陳立凱/攝影
秀蘭小館的砂鍋魚頭因張學良而成鎮店名菜。 記者陳立凱/攝影

秀蘭的菜一直演進,客人說:「怎麼沒有下酒菜呢?」任秀寶就做;客人問:「怎麼沒有熱菜呢?」她就做了沙鍋魚頭。但生意還是不夠「紅火」,直到武俠小說作家古龍上門。

任秀寶回憶,那時古龍住院,溜到餐廳來,指明要吃濃湯、小白菜飯,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店門口突然出現排隊人龍,「最顯眼的就是中泰林小開(林命群),穿了一身白西裝」。她問怎麼回事,林命群回說:「看到晚報,古龍過世了。」原來古龍過世前的專欄寫的就是來秀蘭吃飯的事。

「我不會忘掉,感謝,對,他就是貴人。」任秀寶說。

黑頭車川流的年代

如此一開,30多年。以民國55年蓋的房子為基礎,擔任建築師的兒子蘇喻哲在30年前改裝過一次,仍保留當年的格子梁、蜂巢板,還有任秀寶自己設計的燈,一切都遵循原味,就像員工們還是要一早就來剝豌豆、有力氣的男生還是要賣力甩打獅子頭的肉。

餐廳內掛滿文人贈字畫,這一幅是李可梅送的。 記者陳立凱/攝影
餐廳內掛滿文人贈字畫,這一幅是李可梅送的。 記者陳立凱/攝影

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的贈字。圖/秀蘭小館提供
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的贈字。圖/秀蘭小館提供

和最初不一樣的,是店面大了些、還掛滿了張佛千、郎靜山這些文人送的字畫。當年,不只文人川流,明星藝人、政商名流都來,黑頭車是門外常有的景象。

任秀寶回憶,王羽、劉家昌、甄珍、劉德華等四大天王、鍾楚紅、王菲都來過,楊德昌和蔡琴根本就住在樓上,「秀蘭就這樣就開始紅了,最常來吃的呢,是他們蔣家的人。」

任秀寶講古,那時候,蔣經國當總統,要求家人和部屬不要在國難時大吃,「小吃可以,恰巧我取的名字『秀蘭小吃』。」後來才改成「小館」。

蔣緯國一口上海話,正好配這裡的上海菜。張學良也是常客,一個月總會來吃幾次,從陽明山下來,開兩桌,一桌自己和夫人趙四小姐、一桌是侍衛,最愛吃砂鍋魚頭,把這道菜變成了秀蘭的名菜,楊德昌後來也愛這一味。

郎靜山常是一個人來,就要一條黃魚、一碗麵,吃成朋友,送了一幅畫給老闆娘。後來,前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常來,尤其颱風天,家裡不煮,就到秀蘭來。

「文人好多。」任秀寶回憶:「他們常常吃飽飯,講講從前、講講現在,講畫啊、字啊。」至於大老闆帶著不同女伴出現,或者政治人物邊吃邊「喬」事,她見過聽過但不說了。

真分實料就好吃

秀蘭小館的白菜雞湯。記者陳立凱/攝影
秀蘭小館的白菜雞湯。記者陳立凱/攝影

任秀寶說:「其實沒什麼呀,菜第一個買的新鮮、第二個你規規矩矩做,每樣東西不能少、火候要看好,菜一定好吃。」就是要「真分實料」。

任秀寶會送禮給魚攤,確保拿到最新鮮的魚貨。 記者陳立凱/攝影
任秀寶會送禮給魚攤,確保拿到最新鮮的魚貨。 記者陳立凱/攝影

任秀寶當年就常和小徒弟開車去買食材,或者買舶來品化妝品送魚攤老闆娘搏感情,這樣確保送來的明蝦最新鮮。店裡的油當然也絕不過夜。

「人家到你這裡來吃,要好吃、要新鮮,假如沒有顧慮到這層的話,他在家裡冰箱打開也有得吃啊。」這幾乎就是「秀蘭小館」的中心思想,任秀寶說:「我們要照顧客人的身體,他的身體好,我們才有生意呀。」

耳聰目明的退休生活

從自家小車庫,到後來台北開了分店,還一度展店到上海,任秀寶雖不再親自掌廚,但每位廚師都是她親自調教出來的。做了那麼多年,她想退休了,結果是媳婦不捨得,主動接手經營,原因是讓自己的先生、任秀寶的兒子,從二樓的建築事務所就可以下樓吃健康的三餐。

任秀寶(前排右)與先生蘇梓培及員工。圖/秀蘭小館提供
任秀寶(前排右)與先生蘇梓培及員工。圖/秀蘭小館提供

除此之外,子媳接手經營的另一個原因是考量到老員工,多位都是跟了2、30年的老人,此時休業,這些人中年轉職不易,如今留下來工作,每天上班就像回自家煮一樣,但這些人才是秀蘭最大的功臣,保留了口味、甚至老人情味。

老太太很高興:「虧得有這家店,我(吃得)很安心,最開心的是一班老工人在這裡一起做。」任秀寶現在偶爾回來巡一下口味,只要味道不好,還是立刻指正。

任秀寶12年前搬到上海,身體健朗,耳聰目明,打麻將比別人還精明,常常在西雅圖、台北、上海間飛來飛去,探望散居各地的孩子們。上海家的廚子本是上海「秀蘭小館」的二等切菜工,被她訓練成廚子。但任秀寶嫌淡,怎麼辦呢?可愛老太太買10個高郵鹹鴨蛋,只要菜不對味了,就拿一個蛋來敲。

好一幅美好的退休畫面。回首30多年前勇敢地開了一家餐館,還見證了那個年代的人文風華、接待過多少風流人物,一路想必酸甜苦辣吧?老太太笑瞇了眼:「沒有什麼辛苦,做事總是辛苦的呀。」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任秀寶

推薦閱讀

優人物/名廚江振誠的下一步…不再開新店 尋找台灣料理DNA

優人物/米其林名廚江振誠 三口人圍繞著煮與食的宜蘭鄉居

優人物/蔣勳在池上 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中 看見天長地久

優人物/人生七十如大河入海 蔣勳依恃畫筆從心所欲

最新文章

李依錫從業30年來不斷自我投資、成長,讓法朋不只是一家烘焙店。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2025/03/30
楊双子還有很多想寫的東西,還有想跟社會對話的內容。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雙胞胎的人生與寫作灌注於一人 楊双子的文學漫遊錄

2025/03/09
渡邊貴義在壽司傳統的架構下加入自己的創意。記者吳致碩/攝影

優質系/劇場型壽司秀之王 渡邊貴義登台客座

2025/01/24
平路說:「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個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種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過文化...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劉小東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代表畫家之一。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