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走向山岳的社會觀察家 詹偉雄與山對話的退休生活

2019-04-15 00:46 袁世珮

那是三月下旬的晴天,都市裡鬧著霾與蒸騰廢氣,沒有春天的味道。趨勢觀察家詹偉雄當起了領隊,第8次走上合歡山北峰,身後跟著這些年一起登百岳的好友,還有一群城市鄉巴佬。

人過中年的詹偉雄愈來愈喜歡往山裡走。 王騰毅/攝影
人過中年的詹偉雄愈來愈喜歡往山裡走。 王騰毅/攝影

看著菜鳥們踟躕著落腳於土坡、石礫與樹根之間、倚著登山杖喘大氣,詹偉雄提醒著呼吸配合腳步,也別忘了動用全身的感官,去聽去感受山裡「微小而精緻的生命力」。

就是這種人與自然的神祕對話,吸引這位文化與社會現象觀察者,在退休後的半百人生,背離塵囂,走向山林:「離開城市,待在山中,就是我最大的人生期望。」

從冰島到台灣百岳

詹偉雄從小就喜歡山,小時住豐原,父母在林務局工作,他離山林並不遠,大學聯考前也參加了雪山登山隊,後來讀到台灣最早攀登百岳的文學家鄭愁予的詩,看他寫玉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北大武山,還有「浪子麻沁」的雪山,心嚮往之。

可是人在城市,忙著辦《數位時代》和《短篇小說》這些雜誌,忙著寫《美學的經濟》這些書,有很多演講、又擔著學學文創副董事長的工作,時時緊扣社會脈動,直到2014年,詹偉雄才真正開始爬台灣的高山。

「因為退休啦,多出來很多時間。」詹偉雄先是在2013年帶著孩子去冰島,買了帳篷、睡袋、風雨衣、鍋子爐子這些戶外裝備,隔年,有閒有裝備,就上山了。

在高山上沖一杯熱咖啡,就是最好的享受。 王騰毅/攝影
在高山上沖一杯熱咖啡,就是最好的享受。 王騰毅/攝影

山的魅力

「山吸引我的第一點是,一進到山區,與城市距離就開始拉遠,就得到一個比較壯麗的景觀。」詹偉雄講到山的魅力:「我想任何人第一次進到台灣的高山世界,大概都會有這樣的衝擊。」菜鳥登山客站在北合歡山山稜上看白雲浮過藍得過分的天空時,感受到了這股衝擊。

但隨著經驗累積,感官是從巨大的衝擊銳化到細部的感應。詹偉雄慢察覺到山裡的環境,不管是空間、植物、岩石,彷彿能跟他的感受產生奇妙的連結,「當我安靜地待在山裡的某一個角落時,都能感覺周遭環境千變萬化地在展示著很微小但是很精緻的生命力。」

在最初,當身體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時,他好奇這會不會是「僅此一次」的經驗?再去體會,結果山彷彿又給了全新的情報,「所以我食髓知味,每次進到山裡,都覺得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在跟我說話、交換它們的情緒。所以我在山裡可以耐很久的時間,很細微地關注著周遭世界的變化,我覺得這才是我生活的魅力。」

於是詹偉雄待在山裡的時間愈來愈長,從開始兩天一夜、到現在可以12天11夜,安然自處於台灣中部一個荒遠的角落「馬博橫斷」,儘管那次的經驗相對艱難,垂直的斷崖峭壁、折騰人的植物,加上不穩定的天氣。詹偉雄回憶,從騰居山回到馬博拉斯山時,是在滂沱大雨的低溫下走了快6小時,晚上9點半才抵達山屋,但愛山的人只覺得「難忘」而不是「苦」:「爬山總是會遇到這樣的遭遇。」

只想往山裡走

在峰頂,是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嗎?詹偉雄笑說:「沒有沒有,我對『睥睨』這件事沒有什麼感受。對我這個年紀來講,爬山從來沒有征服的意願。」

他要的是,看山,看山裡的植物、動物、礦物、空氣、雲朵、陽光或者陰影,「都可以給我一些非常抒情的存在感,我很享受這些。」而山裡,對於人過中年的詹偉雄來說,也是適合「咀嚼跟思索人生」的所在。

當然,爬山也有外顯的好處。詹偉雄本來體重超標、體脂過高,還是心臟病的慢性病患,從爬山以來,減了10幾公斤,人變得健康、輕盈,爬山健步如飛、如履平地。

「現階段我是滿喜歡待在山裡面,希望每個月都能上山待個10天吧,盡量有機會爬山就去爬山。」不只是台灣的山,詹偉雄也喜歡爬日本的山,暑假計畫去日本的北阿爾卑斯山。

要爬到什麼時候?詹偉雄笑說:「能夠爬就爬,慢慢走也好,我不是征服系的,就只是希望待在自然的空間裡。」

台灣著名社會文化觀察家詹偉雄在合歡北峰舉行高山讀書會。 王騰毅/攝影
台灣著名社會文化觀察家詹偉雄在合歡北峰舉行高山讀書會。 王騰毅/攝影

海拔3422公尺的讀書會

因著自己對山的親近而有所得,詹偉雄讀蘇格蘭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所著「山之生」(The Living Mountain),更能體會作者對長期的登山閱歷、其與山同在的生命旅程。

「大部分人不曉得怎麼面對山,也不曉得在山的前面有怎麼樣的進入路徑,可以讓世界山岳文學裡面所揭櫫的動人心弦的那一面,跟自己勾上聯繫。」詹偉雄於是帶領了這一場高山讀書會,邀請一群想對山有進一步理解的朋友,在山下讀了書,切身到山上來印證。

詹偉雄選擇三月天的北合歡山。因為北合歡山在台灣的高山中具有特別的位置,離公路很近,很快就可以從公路的世界進入一個高山的身體經驗世界;前面1.1公里要爬升400公尺,能讓身體產生對高度的認識感,但又不至於磨難到讓人「崩潰」。即使初體驗者,也能在無數次突破極限後,登上無限遼闊的峰頂。

而早就抵達的詹偉雄,已經布置好讀書會的登山椅,也從背包中翻出掛耳咖啡、檸檬紅茶、甚至氣泡錠,從容捧著熱咖啡,曬低溫5度的太陽,看著山頂的風行草偃、聽著山裡萬物的對話。

他對山的享受,就在當下。

遠離城市,走進山岳,是詹偉雄的理想生活。 王騰毅/攝影
遠離城市,走進山岳,是詹偉雄的理想生活。 王騰毅/攝影

詹偉雄:

冒險能開拓創造性 最終把人帶到山的前面

從豐原到合歡山的松雪樓,搭公車大概4個多小時,山與都市,並不是遙不可及。可是大多數的台灣人,不太親近山野。誤解、畏懼、管制,都是原因。

但登山不是盲目的冒險。「做好百分之兩百以上的準備,這才叫冒險。」詹偉雄說:「如果沒做任何準備去冒險,那不是冒險,那是自殺。」

曾經畏山的台灣人

台灣人不親近山野水澤,詹偉雄分析這種集體意識來自兩個歷史原因,其一是戒嚴時代對山的管制;其二是台灣在製造業經濟體的年代,個人必須服膺集體的目標,不能做太冒險的事,否則就沒辦法回到生產線,進而影響到別人。

尤其「冒險會造成很多社會成本」,更是早年台灣人對登山最大的反對理由之一。

幸而,時代演變,詹偉雄發現,台灣出現一些力量在推著社會走向冒險的行動。首先即是相對於不太需要創造力的集體化年代,現代人需要創造力,當工廠大量外移到中國,留在台灣的工作者,作業方式自然和過去的藍領勞工不一樣,要創造自己的獨一無二性,他稱之為「對創造性的渴望」。

詹偉雄分析,這樣的創造性就會面對危險,身體會產生應對反應、分泌腎上腺素,腦部形成對環境最快速穩當的研判,神經體系發出訊號,讓身體度過這個難關,在這個當下,身體裡某一些過去隱而未顯的能力會因這個危險而迸發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你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用身體作為知道世界的一個最嶄新的器官。慢慢你對外在的變化會有情感的偏好,會有自己獨特料理世界難題的方法。」

詹偉雄指出,歐洲人本來很畏懼阿爾卑斯山,視之為「魔幻的怪物」,人進山是會被吞噬掉的,但到18、19世紀,西方人轉變對山的態度,人們爭先恐後去山上。「不是山給了什麼物質的報酬,而是人進到山裡面,人跟自然的衝撞跟洗禮,讓人重新認識自己,學會改造自身的技術。」

「當所有的經濟工作者都已經知道透過身體達到某種特定的創造性,讓生命走上一個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路。這件事是那麼樣的迷人、那麼樣的性感,所以最終把你帶到山的前面。」詹偉雄說。

詹偉雄著迷於山帶給他的細微感動。 王騰毅/攝影
詹偉雄著迷於山帶給他的細微感動。 王騰毅/攝影

台灣的山很美

至於政府正全面開放山林,更是好的走向,詹偉雄期待政府從長計議,考量「冒險」(包括登山、水域活動)這件事在長遠的國家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養成人民面對大自然的心智,有助於他們透過一個特殊的情感教育,變成非常抒情、敬天愛人的個人。」

詹偉雄以冰島為例,現今全球受人尊敬的小國,冒險風氣都非常強,「台灣如果要成為贏得世界尊敬的一個國家,冒險文化的發展是不可欠缺的一環。」

因為台灣的山,很有特色。已在台灣山岳走了4、5年的詹偉雄說,台灣的山,就絕對高度來說並不高,但新生代地形表現出來的就是山高水深,在很短的距離內,就有非常戲劇性的高度落差;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所以在山岳裡很容易經歷到三個氣候帶的不同動植物。

日本的山相較之下比較好爬,服務設施更好,台灣因早年對山岳的管制與排斥,基礎設施稍欠,但詹偉雄認為反而充滿了原始的、狂野的、自然的魅力,加之與城市的距離,4天3夜就能經歷非常壯麗的生命洗禮。

「我覺得台灣在山岳的觀光資源,其實不下於冰島。」詹偉雄認為台灣可以發展特定的山岳與觀光產業,「讓那些不是要去征服世界最頂級8000公尺以上高山的人、一般的人,可以進行一種探險跟人生閱歷的登山。」

探索未知探索自我

雖然登山曾經被台灣社會視為莽撞的冒險,但真正踏入山林的人,會像詹偉雄一樣,因著自我感官的放大,找到全新的內觀與外觀世界,「探視自我,找到一件可以讓生命不斷熱切燃燒的事,這本身就是最好的報酬。」

山之生。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山之生。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山之生》一本獻給山的頌歌

《山之生》(The Living Mountain)是英國傳奇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的山中散記,紀錄長達數十年的感官體驗,是她獻給大山的頌歌。

雪柏德,出生於1893年,生活於蘇格蘭亞伯丁,終生未婚,一世與山為伴,踏遍凱恩戈姆山區,是山的終身信仰者。她在山裡吃野果、飲河水,在山裡游泳、入眠,接受自然的洗禮,她的散文、小語與詩集也多以山為主題。

不過這本美麗的散文集,完成於二戰末期,手稿曾被雪柏德壓箱塵封30多年,只因當時可能「不合時宜」,直到1977年才出版,但此書一面世,即獲得盛大推崇,如今已被視為英國自然文學的經典。雪柏德的肖像也在2016年被蘇格蘭皇家銀行印在英鎊上。

雪柏德此書不只寫山,也寫出人在此間的存在,全書12章節,透露出雪柏德對山的忠貞守護情感,但書裡沒有故作高深的宣言或說教,只是如實描述她在山裡的體會,從而探索生命本源。本書已由新經典文化出版。

詹偉雄與新經典文化總經理葉美瑤組織的高山讀書會,也是台灣出版史上的「最高」紀錄。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詹偉雄

最新文章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