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叛逆系建築師 陳冠華 為東海岸打造堅毅表情

2020-07-19 00:00 錢欽青、袁世珮

沿著東海岸一溜的建築,以囂張、粗礪的厚牆,挺立迎向太平洋17級的風,完全不合群於官方補助鼓勵的紅瓦、白牆、斜屋頂。

從海線跨進山線,60年老榖倉經漫長四年變身藝術館,是池上除了伯朗大道以外的人文選項,也是當地居民情感的中心。

建築師陳冠華以不同於主流美學的手法,緩慢而堅持地在他心中的原鄉台東,留下與眾不同、但最適合當地的建築作品。他說:「是的,我一直都是叛逆系的。」

陳冠華一直都是叛逆系的建築師。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一直都是叛逆系的建築師。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說明。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說明。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始終叛逆

陳冠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1994年起在花東海岸設計、建造民宅,並率元智大學團隊改造池上榖倉藝術館。

出身公教家庭,陳冠華沒有長成父母期待的那種好學生,因為發育晚、個頭小,老被同學的女友喊「底迪好可愛」。他笑說:「那是心理的創傷,我長大就充滿非常扭曲的性格,各種對於權威的對抗。」

高中考上第二志願,被父親罰去祖宗牌位前跪,陳冠華跟爸媽騙來補習費,其實都跑到台中街上打彈珠台。但都不是真壞。

那時的陳冠華也沒有什麼大志向,隱約記得童年看到國語日報上的勵志故事,貧窮的年輕人奮鬥成為名建築師,在大都市裡看著自己設計的大樓蓋起來,「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心裡就被觸動。考大學時,只因為那麼一點點小時候的線索,真的把建築系填在比較前面。」結果重蹈考高中的覆轍,考上逢甲建築系,一心期待兒子上台大的陳爸爸又生氣了,他只好補習重考,但這次填志願時還一邊喝啤酒,果然出錯,「高中」文化大學。

於是陳冠華又被罰去跪了,跪完回頭去念逢甲。

陳冠華一直都是叛逆系的建築師。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一直都是叛逆系的建築師。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遇明師人生轉彎

當時的逢甲排名不在前茅,但校友夏鑄九帶著一群好友回校任教,陳冠華躬逢其盛。在眾多老師中,教近代建築史的王槑對他影響至深,陳冠華形容:「老師好到我願意從一個抽菸喝酒的人,願意早上8點幫老師拿幻燈機,上課全部人都睡著了,我一個人很認真地聽。」

這些動作,陳冠華被同儕笑巴結老師,但他就覺得要義氣相挺一位徹夜為學生備課的老師。沒想到這個義氣,不僅讓他該門課拿到最高分,也因為王老師而認識蔣勳、奚淞等人。

「當時的建築系都是在工學院,但我當成一個美術系來看,受教育的過程還滿開心的。」陳冠華說,因為認識這些老師,知識上得到滿足,並且因此讀了很多人文大書,「這些對於學建築有非常直接的幫助,因為建築處理的是人、是生命的問題。」

陳冠華以不同於主流美學的手法,留下最適合當地的建築作品。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以不同於主流美學的手法,留下最適合當地的建築作品。陳立凱/攝影

有態度的美學

「我最早的啟蒙應該跟我在中興新村的成長有一點關係。」陳冠華回憶童年裡的瓦房,洗石子牆、木窗、囊底路,「我至今仍認為那是最美好的生活品質,很簡單樸素,可以活的很安靜。我在設計中常會回到在中興新村成長的經驗。」

另外,年少時為躲避父親責罰而避居姑姑家,日本房舍的咖啡色木地板、窄小但緊密的空間關係,也同樣是陳冠華的美學經驗。

如此一來,陳冠華直言:「我對那些主流的台灣設計美學,真的是很反感。」例如建設公司或開發商的接待中心、樣品屋,都是「意圖在三分鐘內煽動你的購買欲」,或者把建築物弄得奇形怪狀,都只是為了商業目的,而他認為:「建設公司、開發商也有社會責任,因為他們賣的產品形成了我們的大環境。」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率元智大學團隊改造池上榖倉藝術館。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陳冠華率元智大學團隊改造池上榖倉藝術館。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陳立凱/攝影

逐海而居

陳冠華做案子有兩個堅持,一是設計時間要兩年、二是不能改他的設計。

第一點,因為他要好好感受基地,所以不像其他人便宜行事拿參考數據,他直接去現場露營體會,好好琢磨出方案來;也因此,他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提出的是最佳方案了,所以不希望設計被改掉。

而人生會與花東牽上關係,是從北台灣的八里開始。當時陳冠華幫蔣勳設計住宅,想像「夫子站在淡水河邊看著河水,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所以設計一整排可以推開的木窗。

他與蔣勳坐在窗前的新聞照片,被一位流浪全世界後想在台東落腳的女士看到,於是開啟了第一案,接下來一個介紹一個,陳冠華在東海岸蓋了10幾棟、待了20幾年。

「從第一次到台灣最難到達的角落,後來愈來愈常來,現在這裡變成我心裡的原鄉。」陳冠華每次來,看到太平洋上的雲,就開心了,「這裡才是對的,這才是人活著的地方、這才是環境。」他至今還常在這裡露營。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在地的「台灣清水」

陳冠華這一系列作品,特色是「台灣清水」,比清水模更加粗獷。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40歲左右接案時,心中跳出來的還是安藤忠雄等等,想弄個細緻的別墅,但當他一來露營,就發現在大自然的力量之前,一般材料根本太單薄。

後來,陳冠華從港口的防波堤得到靈感,又因為不加表面材料,所以把牆做得厚一點,最薄灌30公分、最厚灌到90公分,剛好對抗強風與地震。

「我在花東海岸設計的那些房子,看起來就比較囂張。」陳冠華自認做設計的方法跟其他建築師不太一樣,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過程,「在花東海岸那些房子,我心裡想的都是『姿態』的問題,台灣人應該要很堅強的站著,驕傲的挺立,面對風和陽光。」

這是陳冠華設計東海岸那些房子的基本概念,帶有對於台灣主流「南朝的、文弱的」風格的反叛。但他去申請建照時就遭遇質疑,一是查無「清水」這種材料,二是被質疑這類房子破壞了東海岸的景觀。

陳冠華要問,台灣應有的建築樣貌是什麼?「『台灣青年的樣子』,這是我的回答。」

池上人的藝術館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在太平洋岸的建築是強悍的「台灣青年」,陳冠華做池上榖倉藝術館則是另外一套邏輯,前者獨立於大自然,後者則是處於池上的社區之中,多了對整個社區的態度。

陳冠華花了三年設計,再一年施工。他說:「做這種設計,最不應該的態度就是以高高在上的神祉來拯救池上的居民,不應該把都市裡的美術館樣貌或姿態直接搬過來。」

陳冠華堅持要做出一個「屬於池上的、居民不會討厭的房子」,所以他一直來,每個月來一次,一次三到七天不等,第一年訪談了40多戶人家,深切了解本地人的感受,「漸漸地,我就不是『他者』,我就屬於『我群』,這時候的出發點就會比較貼近。」

最後,這座榖倉在完成了逾一甲子存放稻榖的服務後,改為存放藝術品,陳冠華原則上幾乎完整保留原狀,連屋頂上綁的鐵絲都是原件、所有的門窗都是原本位置,只有屋頂為了藝術館需求挑高一層。

最大的改變是加了走廊,這也是如今榖倉最常示人的表情。陳冠華當初從池上民居的矮前廊得到啟發,以這道新廊隔絕外面的平交道聲音,光線、聲音、溫度都有了一個中間轉折。而深灰色的屋瓦,則是陳冠華中興新村童年的迴響。

池上榖倉藝術館是由60年老榖倉改造而成。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池上榖倉藝術館是由60年老榖倉改造而成。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邀池上居民參與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陳冠華說明榖倉藝術館改造計畫。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陳冠華說明榖倉藝術館改造計畫。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於池上辦了多場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榖倉改造前,於池上辦了多場活動。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池上榖倉藝術館改造前。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池上榖倉藝術館改造前。圖/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薪火相傳教書不輟

陳冠華說,當年自己深受王槑、蔣勳等老師的影響,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就覺得教書是一件滿重要的事,「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之後要教書。」

陳冠華在元智大學教了10年,那之前在實踐大學教了18年,有個明星學生─五月天阿信,兩人私交不錯,談起這位學生:「阿信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很有才華,寫詞不輸給林夕,他如果沒有去唱歌還滿可惜的。」

至於他自己,再兩年就可以退休了,要繼續去看廣闊的世界、要繼續到花東露營,看著太平洋,吃著自己愈來愈強的廚藝做出來的紅燒五花肉、苦瓜鹹蛋,生活如此美好,「我只是一個叛逆的不老少年。」

叛逆的建築師,固執地在花東海岸,以建築留下挺立的姿態。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陳冠華做案子對基地與建築瞭若指掌。陳立凱/攝影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陳冠華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最新文章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葉一南帶領大班樓登上亞洲50大餐廳之首,攝影|沈昱嘉;大班樓內部,圖|葉一南提供

【優人物】葉一南率「大班樓」登頂亞洲50大餐廳之首,用中式材料、中式技術 做真正中餐

2023/05/28
藝術家徐瑞謙:擷取日常細節,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圖/沈昱嘉攝影、徐瑞謙提供

【優質系】徐瑞謙 擷取日常細節 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

2023/05/21
黃天仁認為攝影最基本的構圖和運鏡必須先掌握好,才可能以此為基礎做變化。攝影/沈昱...

【優質系】鏡頭裡打磨日常 黃天仁 用教學傳承攝影志業

2023/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