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享受建築中的超高級娛樂 黃聲遠 & 田中央工作群

2022-05-15 00:00 錢欽青、袁世珮

開車馳過阡陌縱橫的田間道,在間雜著民宅的綠意中,停在一處低調的房舍前,門口有三兩年輕人站著聊天。這裡是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黃聲遠1994年落腳宜蘭後,逐漸聚攏各方年輕人,工作在此、定居在此,從宜蘭向外幅射,從小步道做到大學校園。外界視之為體制外的建築學校,黃聲遠卻說,是想和能當一輩子朋友的年輕人互相學習,一起在公共建築中實踐理想,這就是他的「超高級娛樂」。

黃聲遠(右二)和田中央工作群。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右二)和田中央工作群。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平等討論,互相學習。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平等討論,互相學習。記者沈昱嘉/攝影

從耶魯到宜蘭田中央

田中央的核心人物是黃聲遠,東海建築系畢業後進到美國耶魯大學,1993年回台,隔年來到宜蘭,此後獲獎無數,也拿過總統創新獎、國家文藝獎、日本吉阪隆正獎,還數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黃聲遠說不出是何時何事受啟發要成為一名建築師,而是持續不斷地、在每一個小小的角落裡,願意看見、去感受。就像他剛到宜蘭時,會跳上阿伯的鐵牛車搭便車到同學家,阿伯話不多,但他能明顯感受到熱情跟體貼在流動。

「那時我都回到台灣了,還不知道我會來宜蘭,確實這個田的召喚是很強烈的。」黃聲遠回想當初,宜蘭的大地景算不上是很「生」的生態,偶爾有鳥叫、但聽不到蟬鳴,因為沒有森林、平地又被大量耕作過,但這樣的觀察反而讓他對土地有不同的邏輯。

宥於當時法令規定,最初只能將建築師名字綴在前面,所以是「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但他一直相信「建築不是一個人做的事」,他想讓夥伴都獲得公平對待。

2004年底,團隊參加建築師阮慶岳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紅樓夢展」,當時他在威尼斯,事務所的會計撰文,意思是這群人從員山搬到一處公寓,再到鄉下找到一處工廠,「我們終於來到田中央」。

「田中央」這個名詞於焉問世,很快被這群人用作棒球隊和籃球隊的名字,逐漸取代事務所原本名稱,也更符合黃聲遠認知中的建築團隊。

黃聲遠(立者左二)帶田中央夥伴活動。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黃聲遠(立者左二)帶田中央夥伴活動。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黃聲遠說,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說,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田中央工作群有一種大學生的氣氛。記者沈昱嘉/攝影
田中央工作群有一種大學生的氣氛。記者沈昱嘉/攝影

追求自由與多樣性的事務所

「我的同事五花八門,每個人對事務所都有影響力。」各式各樣的人才,保持田中央工作群的多樣性,即使同時進行20個案子,也會有不同的呈現,黃聲遠說:「我們是在尋找自由自在的多樣性。」

事務所內四散的桌面上放置著各種模型,有的一放5年、10年。「每個人經過,對它有看法,他都會投射、甚至動手去改。」黃聲遠說:「所以找不出我們特定的風格,因為真的是很多人做的。」他至今能一一說出每位同事在每個案子中的作為。

「這個團體是合作關係遠遠大過競爭關係。」黃聲遠對田中央的定義:「如果你要跟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合作,一定要先有貢獻,田中央其實是一個讓你有機會貢獻的團體。」

在這麼特別的群體中,黃聲遠是個精神領袖般的宗師?他連忙否認:「沒有那麼厲害。我不知道答案,他們看到我也不覺得我比較厲害,或許會覺得我比較有彈性,他們可能喜歡我的是這一點。我確定他們比較喜歡我。」

黃聲遠說,這裡讓所有人都誠實地曝露在真實之中,都會面對自己脆弱的部分,「我不會,我就說我不會,我會跟他們學東西。我是不是一個宗師?沒這回事。」

在田中央,多元平等是最核心的追求,沒有脈絡、不設定框框,年輕人來到這裡,本以為會有人手把手教功夫,其實都是自己學到的,大家都在面對難題,可是會互相幫忙。

黃聲遠還讓每位同事當PM(專案經理人),直接放到工地去負責案子,即使一開始時的混亂曾讓工務經理很頭痛,幸而大家還是支持,「這是每位同事的權利。他有非常多內在的事情會透過監造表達出來。」

黃聲遠喜歡和同事聊天,找大家去游泳,聽聽他們的故事,當出現某個案子時,會牽動這種記憶帶出感覺,「所以我們的東西好像會連起來,就是這原因,都跟真實生活有關。」

正因為了解每個人的故事,黃聲遠還「常常趕人走」,因為他記得每個人當初說的夢想,所以在他覺得對方差不多裝備完成時,會放手讓人去追夢。不過,回鍋的比例也很高。

黃聲遠說:「我就是讓每個人自信一點、有勇氣一點,他有這個信心,他要相信這是他的權利,同事也會給他支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些證據發生,他們看到證據,所以他走得出去、他也回得來。」

在黃聲遠看來,田中央就是一個互相學習的地方,讓人生不斷被啟發,不用line、不用電腦的他也在跟年輕人學習,「如果沒有他們,我根本沒有辦法存活,假期時連辦公室都進不去,我不斷證明自由是可能的,大家互相補位、願意去付出,就撐出一個可能性。」

事務所內四散的桌面上放置著各種模型,有的一放5年、10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事務所內四散的桌面上放置著各種模型,有的一放5年、10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立者左一)與田中央工作群。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黃聲遠(立者左一)與田中央工作群。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世代同堂

田中央裡,有黃聲遠的學生、學生的學生,還有實習生,簡直是「四代同堂」;同吃大鍋飯,抽籤洗碗,晚上回到宿舍,像打工換宿、像學校的延伸,甚至是「建築公社」?

但反對框框和派別的他馬上反對:「沒到這程度,我一概不認。我們就覺得,生活為什麼不可以跟工作混在一起?」田中央就像是證明。

外界說田中央像field school(田野學校),是體制外的建築學校,黃聲遠也不同意:「不太是。這些名字都不是我講的。」

黃聲遠解釋,比方說他很欣賞一個學生,可是師生在校的緣份總在畢業時終了,「但我就很想跟這個人有一輩子的交情啊,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創造一種環境,維持我認識他的這種狀況。」也就是,田中央不像學校,而是人跟人之間信任關係。

黃聲遠除了在中原大學教的學生外,也常在各校巡迴評圖時發掘有趣的人,而每年暑假6、70名國內外的實習生中,也有不少人選擇留下來。

田中央工作群有一種大學生的氣氛。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攝影葉俊成
田中央工作群有一種大學生的氣氛。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攝影葉俊成
田中央不像學校,而是人跟人之間信任關係。記者沈昱嘉/攝影
田中央不像學校,而是人跟人之間信任關係。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帶著田中央工作群一起打造美好的空間。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帶著田中央工作群一起打造美好的空間。記者沈昱嘉/攝影

教育是高級娛樂

訪問過程中,中原大學的幾名學生來找老師,捧著模型走在田間小路,是幅特別的景像。

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小學老師,黃聲遠一直覺得當老師不錯,也沒想過會成為建築師,誰知後來成了建築師、也在學校教書,先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當助理教授,後在淡江、華梵、中原等校任教,還是成大的駐校藝術家,20多年來參與各校評圖,與教育現場不曾有斷點。

比起談建築的成就,黃聲遠更想聊聊教育的事,可是他不喜歡「教育」二字,「好像有人在教什麼,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是不同的生命有機會交織,頂多是你比他多走前面一點點。」他定義的教育是「跨年紀交朋友」。

因為田中央常被講成是「另類的學校」,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他對教育體制的不滿,他說明:「我在正式體制裡花很多時間,對我來講,是人生裡無上的滿足跟快樂。光是想到我要去學校看到這些年輕人,我想到都高興。」

黃聲遠曾接過桃園縣政府的案子,去中原上課前會順道去縣府談一下公事,後來辭掉了,「簡直是毀掉我的高級休閒娛樂。」

早年沒有雪隧、沒有高鐵,黃聲遠從宜蘭到中原要費盡千辛萬苦,常拿小孩的奶粉罐墊在屁股下權充椅子,但他樂在其中:「因為跟這些年輕心靈的相處,是我自由的一部分。」

黃聲遠說,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說,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互相學習。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和田中央工作群互相學習。記者沈昱嘉/攝影

公共建築與社會貢獻

雖然田中央也接私宅案,但外界的印象之一就是公共工程、公共空間專業戶,如宜蘭社會福利館、楊士芳紀念林園、員山忠烈祠再生、三星蔥蒜棚、羅東文化工場、淡水雲門、清大文物館,以及進行中的宜蘭大學校區、門諾醫院等。

對此,黃聲遠說:「我沒有特別去想公共建築與否,這些分類對我都不重要。」

對於過去的成績,他認為這是因為眾人的幫忙,「如果因為我們懂這個事情,可以給別人一些參考,就會有貢獻。千萬不要覺得我們是走在理想前面,其實已經有非常多跟我們一樣的人,要不然我們應該三兩下就被捏死,一定是有很多人在背後幫我們。」

黃聲遠舉例,如宜蘭大學整個校園只蓋一層樓,這一定是老師們對土地也有熱愛,才能理解、接受這樣的安排。

黃聲遠相信,「多元、平等」的理想要有行為去支持,最好不要有太絕對的權力在其中,而公共工程因官員只是代議,權力是間接的,「我們比較有機會聽到更多樣的聲音、替更多樣的人來找出未曾出現過的答案。我喜歡這個自由的感覺。」

黃聲遠認為,公共的前提是每一個體都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事、想法都不一樣,田中央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想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覺得有點脆弱時會有情感上的支持或陪伴、有人能互相幫忙,「公共是這樣子,大家撐起來,讓這個領域不被某一種特殊的狀態所占領。」

田中央作品─淡水雲門。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淡水雲門。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壯圍沙丘旅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跑馬古道公園。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跑馬古道公園。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櫻花陵園入口橋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作品─櫻花陵園入口橋及服務中心。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為未來準備

對黃聲遠而言,宜蘭的土地教會他很多事情,早年外界會形容田中央是「熱愛鄉土、熱愛自然」,如今這已是每位青年的本份,「大家對我們的描述,那是外界對我們的投射,我自己其實就是好好過日子。」

近來田中央也有許多工作在新竹,相當多的人力布署在那裡,與宜蘭截然不同的自然與人文條件,都是全新的經驗。如黃聲遠曾在演講中說:「我們已經不是在做單一的房子,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品質、周邊、就是一個學空間的人可以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至於田中央的年輕人們,黃聲遠說他們是他一輩子的朋友,大家長久相處,對這世界有共同的想法,一起去摸索、做東西,還有很多人給意見,他則跟同事一起去面對,「我可能有點喜歡這種感覺,這是超高級娛樂。」

左邊是田中央的宿舍,右邊是事務所。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左邊是田中央的宿舍,右邊是事務所。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
田中央每年的暑期活動。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攝影葉俊成
田中央每年的暑期活動。圖/田中央工作群提供,攝影葉俊成

在田中央的年輕人

田中央工作室是一個工作、生活兩相宜的現場。記者沈昱嘉/攝影
田中央工作室是一個工作、生活兩相宜的現場。記者沈昱嘉/攝影

田中央在宜蘭與新竹兩地合計約30人,年齡差距約40歲,大家在素樸的工作室裡,對著電腦或模型用功、或者討論、或和剛從工地回來的同伴打招呼,又或聊聊衝浪的心得,也可能因為抽中籤王要乖乖去洗碗。這是一個工作、生活兩相宜的現場。

白宗弘

白宗弘。記者沈昱嘉/攝影
白宗弘。記者沈昱嘉/攝影

就讀中原建築大四時修了黃聲遠的設計課,20年前第一次到宜蘭下基地,沒想到自此被宜蘭留下來,落地生根,中間一度到台北開公司,發現還是宜蘭好,今年再度回到田中央。

「在這邊工作這麼多年,最大的不一樣是,我們跟環境的關係很緊密。」白宗弘說,讀書時以為是建築師在創造環境,在田中央久了後才發現,「我們被環境教學」。

因為大家住在這裡,每個案子都像在隔壁,做完之後,還是常常會逛過去,「感覺跟一般建築師在外面的執業有點不一樣,我們好像在幫自己的家弄一些對環境、對民眾而言很有公共性的事。」

白宗弘認為,在田中央,有黃聲遠在設計上的指導,同事們在公司裡一起成長,包括從公共建築切入土地的一些觀念,也影響到他的人生,後來他教的學生也進來了,「事務所的氣氛比較像家人、也像建築學校。」

白宗弘說,當年認識黃聲遠時,兩人差14歲左右,先是師生,後來是同事,更像兄弟,跟著大哥在宜蘭「混」,泡湯游泳吃東西。討論公事時,黃聲遠會有意見,但大家是在一個平台上建立共識,每個人都可以講出自己的看法。

白宗弘說:「建築師能夠創造公共性是件幸福的事。這一點,從我認識黃老師到現在,我覺得他完全沒有變。」

謝京翰

謝京翰。記者沈昱嘉/攝影
謝京翰。記者沈昱嘉/攝影

2016年讀中原時跟著白宗弘和黃聲遠學習。

當時老師給的題目是「看見美好」,這抽象的題目不像是去解決一個現存的環境問題,而是去「發現」,於是一票學生就畫很長的剖面,研究環境的構造及形塑出如此形狀的背後原因。

謝京翰說,在校期間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出社會遇到的狀況,「可是在田中央工作,那種自在跟在學校一樣,真的滿像工作室的,大家一起討論,像團體生活的延續。」

討論事情時,如果卡住了,就先離開當下,去游泳、吃東西、走一走。謝京翰說:「在田中央工作也不是有多神聖,跟大家一樣,只是這塊土地上有更多水和陽光。」

這裡的環境如此之悠閒,但夥伴們的產出速度並不拖沓,與都市裡的建築同儕們一樣講求速度,而黃聲遠是怎麼樣的人?「他是帶著我們先做了再說的人。」

廖子萱

廖子萱。記者沈昱嘉/攝影
廖子萱。記者沈昱嘉/攝影

也是2016年大四時進入白宗弘和黃聲遠的小組,之後實習來到田中央,更近距離體驗到這裡特別又緊密的模式,因此對事務所更有興趣。工作這幾年下來,她發現:「我們不只是老闆跟雇員的關係,還有老師跟學生的關係。」

但廖子萱說,很難說老師確切教了什麼,而是在過程中學到「有人可以協助你、樂意跟你討論,我們也會努力有一天成為也可以提出解套方式的人」。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慢慢學到信任,也試著用自己的能力去掌握一個案子。

「事務所有一點像大學宿舍的延伸,是一群跟你年紀或價值觀相似的人在一起。」廖子萱說,大家有時很累、有時很放鬆、有時一起玩、有時小爭執,但在處理設計問題上,大家都不喜歡單一的、比較正統正規的解決方法。

廖子萱說,其他同儕可能難以想像這樣的生活模式、難以理解她跑到東半部的宜蘭,「我們願意待在這裡,就是因為知道這邊的工作環境對自己來說,現階段是很有價值,可以讓自己成長的。」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記者沈昱嘉/攝影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記者沈昱嘉/攝影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黃聲遠 & 田中央工作群

最新文章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葉一南帶領大班樓登上亞洲50大餐廳之首,攝影|沈昱嘉;大班樓內部,圖|葉一南提供

【優人物】葉一南率「大班樓」登頂亞洲50大餐廳之首,用中式材料、中式技術 做真正中餐

2023/05/28
藝術家徐瑞謙:擷取日常細節,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圖/沈昱嘉攝影、徐瑞謙提供

【優質系】徐瑞謙 擷取日常細節 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

2023/05/21
黃天仁認為攝影最基本的構圖和運鏡必須先掌握好,才可能以此為基礎做變化。攝影/沈昱...

【優質系】鏡頭裡打磨日常 黃天仁 用教學傳承攝影志業

2023/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