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讓台灣飛向宇宙 羅曼蒂克的造夢者 「火箭阿伯」吳宗信

2022-07-31 00:00 陳昭妤

2022年7月10日,屏東旭海發射場裡,橘紅色的小型探空火箭緩緩升空,眾人齊聚場邊,一瞬爆出熱烈吼叫聲,短短兩分鐘,承載的是整個台灣醞釀多年的太空夢,也成了吳宗信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

吳宗信性格務實卻敢於做夢,他笑說自己是「有一塊只敢想五塊」的人,不好高騖遠但也不...
吳宗信性格務實卻敢於做夢,他笑說自己是「有一塊只敢想五塊」的人,不好高騖遠但也不妄自菲薄。攝影/沈昱嘉
今年7月10日,由台灣研發的小型探空火箭成功在屏東旭海發射場升空,現場氣氛熱烈。...
今年7月10日,由台灣研發的小型探空火箭成功在屏東旭海發射場升空,現場氣氛熱烈。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瘦小單薄的身軀,卻曾是台大橄欖球隊的靈魂隊員之一;去年8月,再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領著團隊打造看似遙遠而巨大的太空夢,一路以來,吳宗信總選擇超出自身極限的路走。火箭研究並非總是安全,見過幾次火藥爆炸,他有過卻步,卻不曾真的拋下。

「火箭在推進上雖然算安全,還是有一定危險,但也因為這一點危險,讓它多了感官上的刺激,而這個刺激會引發你心理上的emotion變化,所以我常在講火箭其實是個非常羅曼蒂克的東西。」

道地台語混雜著帶有腔調的英語單字,笑起來時而憨直時而開懷,興奮時還會將整個身軀提起,離開沙發表面,被暱稱為「火箭阿伯」的吳宗信儘管已近六十歲,卻不時像個男孩,急切地想將一路以來因火箭和太空帶給自己乃至身邊人的悸動,擴散出去。而他也確實有此能力。

「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台灣用自製火箭載著太空人上月球,但在那之前,我們要先整合台灣太空產業的上中下游,把最後一棒跑完。」

吳宗信說,火箭橫跨各領域知識,是需要深度學理和涵養的專業。攝影/沈昱嘉
吳宗信說,火箭橫跨各領域知識,是需要深度學理和涵養的專業。攝影/沈昱嘉
去年8月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期待透過眾人之力,讓台灣打入國際太空產業鏈。...
去年8月接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期待透過眾人之力,讓台灣打入國際太空產業鏈。攝影/沈昱嘉

沒有夢想的男孩

相傳五月天的〈頑固〉MV中,由梁家輝飾演的男主角就是以吳宗信為原型,在市井裡過著平凡日子,心裡卻懷著兒時的太空夢,在眾人支持下順利發射火箭,熱血而動人,但吳宗信卻笑說:「我小時候家裡很窮啦,不要說夢想,能活下來就要偷笑了。」

五月天的MV〈頑固〉以「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為主角原型,請來梁家輝(右二)飾...
五月天的MV〈頑固〉以「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為主角原型,請來梁家輝(右二)飾演。圖/相信音樂提供

出身台南市安南區鄉間,吳宗信的爸媽不識字,靠著農活和粗工養大一窩孩子,「我有次翻到照片,畢業旅行去中興新村,穿短褲,腿前面兩個膝蓋大大的,有夠像非洲難民。」他回憶當時沒牛奶也沒米麩,餐桌上最常見的是蕃薯籤稀飯,白天餓了就灌黑糖水果腹,「那沒什麼營養,但喝下去就覺得飽飽的,不會餓。以前喔,能生存最重要,所以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從小就有做火箭的夢想,哪有可能,Mission Impossible!」

彼時的男孩,身材瘦弱,運動神經卻相當發達,從棒球踢到足球,對念書不太上心的他,下課只想著去踢球,但回到課堂上,過目不忘的本領,卻讓他穩穩讀進全校前幾名,「我爸媽其實都沒在管我,因為不識字,看不懂成績單,我都自己蓋章,一直到我考上台南一中,放榜後有人去我家貼紅紙,他們才發現欸!我這兒子原來會念書!」

但他坦言考上台大機械系只是因為分數夠,加上數理念起來得心應手,對於未來,其實一直處於茫然狀態,課外跟著校隊練橄欖球,看同儕考研究所就跟著考,該當兵就去當,加之當年風行的口號「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退伍後他亦沒想太多,就跟著申請國外研究所,恰巧錄取自己的密西根大學以航太專業著稱,他才又順水推舟地將機械改為航太工程,「我念書一直都是盡本分而已,沒有特別為了什麼目標。」誰知這順應而為的決定,卻為他敞開了從沒想過的未來。

吳宗信(左)出身台南市安南區鄉間,是家中的老么。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左)出身台南市安南區鄉間,是家中的老么。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後排左一)就讀台大時是橄欖球校隊成員之一。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後排左一)就讀台大時是橄欖球校隊成員之一。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

無心插柳的火箭夢

吳宗信回憶,當時因家裡無法負擔留學費用,他只得把自製的筆記拿去賣人,因過目不忘的能力,他背單字快,加上歸納能力強,考托福和GRE自也不是太大問題,當時南陽街一間幫人辦留學的機構,見吳宗信成績亮眼,便提出交換條件,「只要我讓他們當廣告,就幫我機票打八折,結果後來發現他們把原價報貴,所以根本沒省到!」

咯咯笑著,他卻坦言自己出國念書時算是「置之死地於後生」,「只要一年沒拿到獎學金基本上就沒錢了,還好天公伯對我不錯,有個機會讓我遇到後來的教授,開始跟著他做火箭研究。」1990年代的美國在太空發展上已有一定基礎,因此吳宗信也投入相關的學術研究,「從一個液態引擎拆解到非常小的問題,很基礎又很學術,但缺點是見樹不見林,你可能整整二十年都只能做那個小小的部分。」

於是1995那一年,儘管在美國已有工作機會,他仍決定回台灣,某部分還包含他對家鄉開始有了認同,「我算是去美國後才開始了解台灣,那時讀了很多台灣歷史,對這土地有認同感了,就想說不管怎樣我都要回來。」但彼時台灣的太空產業還停留在戰略科技的定位,市場和想像都偏狹隘,眼看國內航太科系的教職缺動輒上百個博士搶,他決定轉申請成立不久的太空中心。

「其實那時也沒想太多,單純想回台灣來貢獻,但是怎麼貢獻?有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先適應環境,只要在那環境裡做到最好,自然就會出頭,出頭後掌握資源,就有機會改變這個社會。」

當時的他僅是個負責熱真空研究的小小測試工程師,兩年後他再申請上交大機械系教職,重回學術研究領域,真的接觸到火箭相關計畫,已是2005年,彼時陳水扁政府規劃了「哈比特計畫」,要送兩顆微衛星給中科院做衛星載具,吳宗信和一群跨校教授負責做獨立驗證與確認(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 Validation, IV&V)相關的模擬分析,儘管2008年計畫因故中止,卻也成了吳宗信的火箭夢起點。

吳宗信長年投入學術研究外,也因創業而對台灣產業界有第一線的認識。圖/ARRC提供
吳宗信長年投入學術研究外,也因創業而對台灣產業界有第一線的認識。圖/ARRC提供
吳宗信長年投入學術研究外,也因創業而對台灣產業界有第一線的認識。圖/ARRC提供
吳宗信長年投入學術研究外,也因創業而對台灣產業界有第一線的認識。圖/ARRC提供
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
吳宗信退伍後赴美至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博士。圖/吳宗信提供

學生淚水點燃熱情

「與其說對火箭有興趣,倒不如說我是享受那種『從不懂到懂』的樂趣。」因接觸了「哈比特計畫」,吳宗信開始帶著一批交大學生「玩玩看」,先從試做沖天炮性質的小型「Sugar Rocket」開始,他笑說自己雖念航太和機械,卻從沒摸過火藥,「第一次摸到時也怕得要死啊!但就覺得終於可以實現從小放鞭炮的願望,很開心。」

他回憶首次帶著學生發射自製的Sugar Rocket時,其中一組上去天女散花,整組碎掉,但第二組發射後,降落傘意外打開,「全部人開心得要死!我在交大教書快十年,從沒看過一群人可以為了一個Project這樣沒日沒夜地做,不管失敗成功,痛哭流涕,那時就覺得這東西很Amazing!」

也就是那時,太空夢終於在吳宗信的心底成形。2012年,吳宗信與一群跨校教授,包括台北科大林信標、台南成大何明字與屏東科大胡惠文,集結企業和私人捐款,成立了ARRC(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就此投入第一線的研發計畫,而後因優秀又有潛力的幾個學生將畢業,吳宗信興起出外創業以留住整個團隊的想法,沒入過商業叢林的小白兔,就這樣沒想太多地衝了出去。

「因為我一直都待在研究單位,社會化方面大概幼稚園程度,光是找錢就一直碰壁,算是篳路藍縷啦。」或許是出身農家,某種硬頸精神使然,他屢敗屢戰、一步一腳印,四處演講吸納人才、找尋資金,從零建立起軟硬體,最終打造出上百人規模的私人公司,無奈最後還是因理念不合黯然離開,「以結果來看,我算是被打趴在地上。」

然而這段創業經歷,卻成了他如今主掌太空中心的堅實基礎,「火箭需要非常跨領域的知識,你想得到的機械、電機、電子、資訊工程、化工、材料、長距離無線通訊,甚至數學、物理,這些產業全都要去碰。」 那段時間,吳宗信也看到台灣在太空領域的實力,「實際站在第一線接觸很多內行技術,讓我對台灣的太空實力很有信心,我們絕對有能力做出很複雜的東西。」

吳宗信(前)多年來在第一線帶著學生與團隊一塊研發與測試火箭。圖/ARRC提供
吳宗信(前)多年來在第一線帶著學生與團隊一塊研發與測試火箭。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吳宗信在交大教書期間帶著學生研發製作Sugar Rocket。圖/ARRC提供

台灣的太空未來

吳宗信觀察,現今國際間的太空計畫走向,已經從戰略科技變成太空經濟,除了正熱的太空旅遊,擁有最大產值的還是衛星系統,包括可拍攝地面和宇宙的「遙測光學」、其次就是通訊,他邊說邊拿起手機,「你看這裡面的GPS定位、還有你每天看的氣象預報,靠的都是衛星啊!」

伊隆馬斯克創立SpaceX後啟動的「Starlink星鏈計畫」正是想將原先的平面網路通訊變成3D立體通訊,而讓台灣切入這整個太空經濟產業鏈,就是吳宗信想努力的目標。「衛星要怎麼上到太空?靠的就是火箭,而衛星到了上面,你要能在地面接收訊號並跟它溝通,這些地面設備和軟硬體,台灣其實三、四年前就切入了,先不論做火箭這塊,在衛星系統的設計跟整合能力上,台灣是可以排進全球前二十名的。」

而成功送上太空的衛星晶片因要抗輻射,難度高,台灣的半導體實力恰好能補上這塊,「我看大部分抗輻射晶片都是台積電幫他們做的,所以台灣整個產業鏈其實足夠投入這塊,那剛好太空中心的衛星系統跟次系統設計能力、測試能力都非常強,如果和業界強項結合起來,未來幾年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

但他也直言,台灣要擺脫代工命運,政府還是要多出點力,特別在投入的預算上,「台灣真的還是投太少,以亞太地區來講,日本去年就投資大概台幣1200億,印度大概500億、南韓190億,就連印尼也有44億多,而我們去年是20幾億,所以在投資野心上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也因此,吳宗信在接下太空主任一職前,尚在擔任ARRC主任時,就曾和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合作,為當時的「類衛星載具火箭計畫」募資兩次,「做火箭牽涉的層面太廣,要involve的人也太多,一定要有足夠資源在後面support,讓你有空間可以失敗,再來就是要找到一群人跟你同心做這件事。」透過和社會對話,這位「火箭阿伯」笑稱自己學到非常多東西,加上個人向企業和私人公益募款,十年內成功為交大計畫募到近一億六千萬資金。

吳宗信認為,透過太空中心的政策擘劃、設計與整合能力,搭配產業界的研發實力,台灣打...
吳宗信認為,透過太空中心的政策擘劃、設計與整合能力,搭配產業界的研發實力,台灣打進國際太空產業鏈不是夢。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儘管已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起話來仍保有鄉下孩子的純樸和率直。攝影/沈昱嘉
儘管已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起話來仍保有鄉下孩子的純樸和率直。攝影/沈昱嘉
吳宗信說,火箭橫跨各領域知識,是需要深度學理和涵養的專業。攝影/沈昱嘉
吳宗信說,火箭橫跨各領域知識,是需要深度學理和涵養的專業。攝影/沈昱嘉
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攝影/沈昱嘉
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攝影/沈昱嘉

有生之年的願望

「我們整個社會其實對太空是有夢想的。」他觀察台灣的教育體系,其實讓不少人失去做夢的能力,「你看你可能會買機器人、飛機、火箭模型給你家的小朋友玩,但到國中為了升學,就全部收起來,所以很多人都把小時候的夢想放在心中,有的一放就是五、六十年,當看到社會上有一群人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在耕耘這一塊,很自然就會想要幫忙。」

就像中年才確立目標的自己,吳宗信認為,做夢不必分年齡,還沒找到目標也無需慌張,但只要找到,就要好好堅持,「我一直都喜歡做一些別人覺得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像打橄欖球、做火箭都是,好像不自量力,但通常你只要堅持做,旁邊的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會給你support。」

就像讀大學時,即便下著滂沱大雨,只要有比賽,吳宗信絕對風雨無阻,謹守在自己的橄欖球位置,因體型瘦小,他當不了衝鋒陷陣的前鋒,只能擔任連接前鋒和後衛球員的「九號」,「我打的是英式橄欖球,位置叫Half ,我們在中間,判斷該要把球丟給前鋒繼續攻,還是打給後面速度快的人衝。」他笑說直到現在,這都是自己最喜歡的工作。

「讓一群人互通有無、把不同專長的人湊在一起,我覺得我好像有這個專長。」這也是他之所以想接下太空中心主任一職的主因,「我就覺得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的戰略高度跟戰鬥位置努力看看,在這裡可以做的事情既深又廣,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擘畫政策,又能直接面對產業界,替台灣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太空產業環境。」

但回看這一路,他仍坦言從沒想像過能走到今天,「好像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極限,可是也因為太空跟火箭,讓我認識到人的潛力無限,真的不要小看自己。」他期待著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有太空人登上月球,「坐在你造的火箭上嗎?」「不,是我們大家一起造的火箭。」他笑起來,中年男人的浪漫裡閃著孩童般的純粹,火箭展開降落傘,落於海上,下一個夢想,已在男人的心底緩緩升起。

吳宗信笑說自己有生之年的願望是看到有台灣的太空人能登上月球。攝影/沈昱嘉
吳宗信笑說自己有生之年的願望是看到有台灣的太空人能登上月球。攝影/沈昱嘉
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攝影/沈昱嘉
因為接觸太空和火箭,讓吳宗信更相信人的潛力無限。攝影/沈昱嘉
儘管已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起話來仍保有鄉下孩子的純樸和率直。攝影/沈昱嘉
儘管已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起話來仍保有鄉下孩子的純樸和率直。攝影/沈昱嘉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吳宗信

最新文章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葉一南帶領大班樓登上亞洲50大餐廳之首,攝影|沈昱嘉;大班樓內部,圖|葉一南提供

【優人物】葉一南率「大班樓」登頂亞洲50大餐廳之首,用中式材料、中式技術 做真正中餐

2023/05/28
藝術家徐瑞謙:擷取日常細節,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圖/沈昱嘉攝影、徐瑞謙提供

【優質系】徐瑞謙 擷取日常細節 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

2023/05/21
黃天仁認為攝影最基本的構圖和運鏡必須先掌握好,才可能以此為基礎做變化。攝影/沈昱...

【優質系】鏡頭裡打磨日常 黃天仁 用教學傳承攝影志業

2023/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