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旅德台灣人生活,開始學習製作家鄉食物
德國從2020年12月開始封城,政府明定,所有的餐廳、咖啡館都不得內用僅能外帶,娛樂場所如百貨公司、酒吧、商店等更是無法營業,在柏林的生活從原先的多元有趣,成為目的十足的單向線,工作──回家、採買──回家、運動──回家,不用社交,不需通勤,沒有表演可看,身邊許多德國朋友都說,疫情之後最大的改變是,時間變多,生活也變得更有規律。
民眾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家,在柏林,超過半數的人都改為在家工作,學校也同步調整為即時的線上授課,不用到校,地點選擇自由,年輕人會趁著好天氣,邊聽老師上課,邊在陽台曬日光浴吃早餐,透過電腦螢幕傳送,老師講課時看到學生身處不同的背景中,成為疫情日常。
在家的時間多了,三餐自然自己做飯,歐洲因外食昂貴,在家烹調的風氣原就比台灣興盛,疫情之後自炊的比例更高了,帶動網路烹飪自學風潮,Sallys Welt、Einfach Backen、CALLEkocht-Grandma’s Recipes都是因疫情崛起的youtube指標頻道。
食材採買的地點也發生了變化,柏林人有很強的生態環保意識(當地因生態理由吃素的比例極高),過往我喜歡到農夫市集或土耳其市集採買新鮮蔬果與香料,疫情發生後,市集全數關閉(現已慢慢開放),僅剩超級市場,去年Covid-19剛發生時,大家還會到超市搶購食品,現也回歸基本面,頻繁的自炊反映到超級市場的貨架上,義大利麵、馬鈴薯、麵粉等主食都賣得比過往更好。
在德國的台灣人社群也呈現出有意思的樣貌,少了社交與通勤,多出來的時間在餵飽自己之餘,也開始分享,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在社團裡販賣自己做的蛋黃酥、蘿蔔糕、鳳梨酥、肉包、香腸等,今年農曆年,我還特別在大雪紛飛之際,從東柏林坐一小時車程到西柏林,只為買一顆發糕,還得到一句「新年快樂」的祝福,而這也是我到柏林兩年多來,第一次網購台灣食物。
所有咖啡館都僅能外帶無法內用,在家手沖、膠囊咖啡成為必須,或索性買杯咖啡到公園散步。我從前因為食材取得方便,在家常煮義大利麵、煎牛排等簡易的西式料理,疫情後則多出興味來做飯,這幾個月開始頻繁做中菜,在歐洲買麵粉容易,便跟母親視訊,請她教學擀皮包餃子。聽聞台灣美食家朋友徐仲說,柏林有日本人的自釀醬油,還特別跑去買了一黑一白兩瓶醬油回來,種種過去因忙碌而捨不得花的時間,如今都因長期在家工作,成為讓生活不無聊的養分。
一場疫情,把時間與生活的重要順序重新安排,德國人基本上很守本分,三月開始已有部分店家開放營業,規定每平方公尺可容納的顧客數,部分如駕訓班等需近身服務的業態則需每日快篩證明。書店、花店、餐廳的露天飲食也已開放,我一邊在家做飯一邊期待著柏林能如台灣般,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不過,經此一疫,面對生活的表情一定不同了。
◎責任編輯:胡士恩
最新文章
-
2025 Diptyque Orphéon爵夢奏鳴曲!重新演繹的經典香調
2025/02/21 -
在台北最高的地標舉辦一場難忘的婚禮,我們在台北101結婚吧!
2025/02/21 -
此生必遊迷你島國馬爾他!只比台北大一點的歐洲後花園有哪些好玩景點?
2025/02/20 -
咖啡與法餐的完美配搭!米其林星級主廚吳定祐以Nespresso 頂級咖啡開啟味蕾的華麗冒險
2025/02/19 -
亞洲最強酒吧大集合!台灣調酒界年度盛事 「Sip & Spirit Taiwan」 2月23日台北晶華酒店登場
2025/02/19 -
星巴克虎尾清雲門市!雲林首家車道型服務、以布袋戲文化融入設計
2025/02/17 -
2025台北101綠色力量生活節登場!展現101種綠色生活方式
2025/02/11 -
2025 AI雙展《AI繪動的畫》《AI SPORT》!士林科教館以科技開啟互動觀展新體驗
2025/02/10 -
年度巧克力盛宴2025《黑金派對》2月登場!匯聚50+品牌一探可可世界
2025/02/08 -
吐司控必收!銀座仁志川「甘王草莓」 、「巧克力」生吐司2月限時開賣
2025/02/07 -
【本期發刊】創意開路,新世代工作學
2025/02/07 -
Apple Invites電子邀請函!在手機裡共享活動的所有美好
2025/02/05 -
永山祐子操刀名古屋新地標!AOI CELESTIE 複合式烘焙咖啡館亮相
2025/02/05 -
美食調香氛10X松菸開展!10款淡香水推薦、3款特展限定美味小食
2025/02/04 -
開創當代眼鏡店想像:Round² Space台南新開店,歐洲老電影裡的覓鏡旅程
2025/01/24 -
喜迎蛇年來走春!台北101進駐6大新店 刷聯名卡最高享7%回饋
2025/01/24 -
蛇年送禮最精選!台北101嚴選最具品味質感伴手禮 還有全台限量一瓶紀念酒
2025/01/23 -
【基隆100碗】評審看榜單-鄭順聰、許效舜、Hally Chen
2025/01/20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