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以文學、居家美學為底蘊,吳俊樺《影喻》攝影展登場

2021-11-05 16:36 吳曉涵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過去這一兩年間,世界的許多環節像被按下暫停鍵停滯不前,讓人因此感到沮喪。但攝影師吳俊樺卻利用手中的鏡頭突破種種限制,趁著台灣疫情未起之時走遍這塊他從小生長的島嶼,紀錄各種美景,並在今年8月於法國巴黎盧森堡公園夏季藝術展展出,抒發自己與法國伴侶間的距離與思念、思鄉之情,吸引1500多位民眾參觀,備受好評。而這位被冠上「詩人」稱號的攝影師,最新推出的《影喻》攝影展也自即日起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開,這個展出作品誕生時間從2007橫跨到2021的展覽,又和他本人的人生經驗有哪些關聯?反映出什麼樣的創作靈感?一切可以先從一段關於「不務正業」的故事說起。

吳俊樺的《影喻》攝影展即日起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開。記者吳致碩/攝影
吳俊樺的《影喻》攝影展即日起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開。記者吳致碩/攝影

「我大學讀的是中央中文系,大四時課相對比較少,常常往台北跑而認識了算是我人生中美學生活部分的啟蒙老師鄭志仁,他當時是晴山傢俱的藝術總監,我就跟在他身邊當小跟班、小助理,因此才開始進入居家美學生活的世界。」吳俊樺說。畢業後他同樣沒有選擇本科行業,而是接觸歐洲復古傢俱領域,後來到茶藝師謝小曼工作室參與場佈,直到26歲因為想要嘗試不同的生活經驗,跑到法國唸時尚行銷:「回來後也接觸過時尚相關產業,但這個領域步調太快了,不太適合我的個性,所以後來我又回到居家美學的世界。」目前他和恩師鄭志仁及另外兩位夥伴組成人二設計,主要專職生活美學、商業空間佈置、品牌形象顧問。至於攝影?其實是他的興趣。

吳俊樺很喜歡聽觀展者在看完他的攝影作品後所聯想起自身的故事和其他解讀,認為這些故...
吳俊樺很喜歡聽觀展者在看完他的攝影作品後所聯想起自身的故事和其他解讀,認為這些故事和內心感受可以豐富他的創作歷程,甚至累積成為下一次的靈感。記者吳致碩/攝影

2007年收到朋友送的相機後展開業餘攝影生涯,2013年第一次以攝影師名義辦展,從開始到現在,他就是用相機來拍攝心情、寫日記,也因為這不是他的正職,所以依舊可以很純粹的享受它:「所有我感受到的、想說的或是說不出來的,都寄託在影像裡,所以第一次辦展時我感覺有點赤裸,好像自己的日記被攤開來給大家看。就像《花樣年華》梁朝偉對著樹洞說話那樣,我有很多很多的話都是透過影像傳達,尤其是透過光背後的陰影。」這也是他此次的展覽名為《影喻》的緣故。

業餘有業餘的好處 最重要的是「心裡的感受」

當初填大學志願時,因為秉持著熱愛中國文學的心,吳俊樺毫無猶豫的選了中文系,但後期發現如果把興趣當成專業領域,會變得不是那麼單純,心中那股熱情甚至因此會被抹滅。「所以我很慶幸攝影不是我的正職,而是一種慰藉、宣洩情緒的工具。」他說自己也沒有花很多時間研究相機技術,並自嘲不是很專業的攝影師,但對他來說,相機最重要是輕便、好操作:「因為我通常都是在旅行中拍照,曾經試過帶很重的相機,但那會抹煞到很即時、瞬間的情緒,當你有很沉重或很複雜的機器時會很難捕捉某個當下,所以對我來說,能夠越輕便越好。」這樣的想法也讓他一直以來都偏愛數位相機,在他的展覽中的作品都是透過數位相機或是手機產生的。

「我想讓攝影變成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我也非常喜歡底片呈現出來的效果,那跟數位照片確實有著不同的魅力,還有等待沖洗後所獲得的驚喜。但拍照的當下捕捉的其實就是我想講的故事,那就是我的驚喜。如果用底片沖洗,最終獲得的感受就已經不是當下很純粹的心情抒發了。」在這個科技時代,各種產品以飛快的速度在汰舊換新,在他看來,那就是工具,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心裡的感受」。

他不只注重自己心裡感受的呈現,也很重視觀展者的感受。跟許多藝術家一樣,當有人透過攝影作品讀懂他的內心,他當然也會因此感動和感激。但是除此之外,他也很喜歡聽觀展者的故事和其他解讀,特別是當這些故事和解讀都是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受到啟發而生的。「我習慣在展場放一本輔助的資料在角落,只收入作品的地點、年份。通常不做導覽,只透過陳列的編排跟其他細節展現我的想法跟構思,像是不用外罩玻璃、不用邊框的呈現方式等等,其他盡可能留很多想像空間給大家。希望來看展的人沒有被引導、不要有預設立場,你來看我都很開心,喜歡或不喜歡我都很感激,最好你可以帶走屬於你們自己的故事,不需一定要理解我的故事,但如果能夠透過我的作品來觸動你自己內心那一塊,這才是我最大的享受。」他認為觀展者的故事和內心感受,也可以豐富他的創作歷程,甚至累積成為下一次的靈感。

培養好奇心和感受力 當一個對生活有感覺的人

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拍一張照片的確可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按下按鈕雖然很簡單,如何在照片中注入想法和自身特色,還是需要某些能力養成。同樣的標準放在任何需要創造力的事情上,都是通用的。一路從一個中文系大學生變成居家美學藝術家、攝影師,吳俊樺從自身經驗統整出一些建議,給想踏入創作領域的人作為參考。

「最重要是青春正好,好好享受,當一個對生活有感覺的人,保持好奇心,這樣才會有動力。最基本是要保持良善的心,廣結善緣,珍惜身邊出現過的人,尤其當你走在創作這條路的時候,這些人都很重要,因為創作人是很孤獨的,這個時代又更辛苦了,因為資訊太多、太快,相對機會很多但競爭也很多,很實際的事情就是你沒有辦法孤軍奮鬥,這會很辛苦。要懂得得跟別人合作、推銷自己。保持共好概念,不要吝嗇與他人分享,這樣機會會比你一個人單槍匹馬來得好又多。」

去感受、感知生活,往外衝、盡情體驗,聽起來是很「放」的建議,但有放也要懂得收,他的另一個建議就是時不時要清理內心,懂得消化、清空和過濾,也要適時尋求平靜:「尤其在現在這個資訊更新快速的時代,要學會安靜下來不容易,你一定要有抒發慰藉的管道,任何媒材都可以,像我就是選擇攝影。要讓自己有一個興趣,那是個依靠、一種情緒的出口。」雖然在職場上他並沒有延續大學讀的中文系方向前進,但他說自己不後悔,「雖然過程很辛苦,但當我開始拍照後發現那些東西都是養分,像唐宋詩詞描述的風景很多,我在拍照時的構圖、視角等,都受到那段時期讀到的東西影響。」這正是因為在每個當下都有充分感知、感受而獲得的結果,否則回想起來大概會只剩選錯系、浪費時間這樣的懊惱想法。

心境變化、人生歷練 畫面中藏線索

這次《影喻》展覽中的展品,有吳俊樺在2007年剛接觸攝影那年拍的照片,也有今年38歲的他按下快門捕捉的時刻。而隨著年齡和經歷變化,出現在鏡頭裡的東西,也跟著有所轉變:「攝影是一個影像型的投射,我在視窗裡頭可以很直觀地把自己投射進去。比如拍一個樓梯,我就會想像自己或是某個人正在經過。不同時期作品表現出的也都是不同時期的我,關注的事情很明顯不太一樣。以前我都關注很細微的事情,那種在角落的、很微小的事。別人都拍大景,我卻很容易被破敗、殘破、不完美的東西吸引,像是斑剝的牆之類。這可能跟我個性有關,我一直認為沒有所謂的完美,能夠懂得欣賞不完美的美,人生會比較好過一點。」

但現在的他,變得會去看風景、拍大景,在疫情期間也紀錄了很多山與海:「除了因為年紀成熟了,我想也是因為心裡的某一塊被填補起來了。當你慢慢完整了,就會去關注比較大的事情。當你心裡有很多洞的時候,會被小小的東西吸引住。我覺得自己現在各方各面都比之前過得更順暢一些,所以會開始去關注比較大範圍、甚至是別人的事情。以前比較聚焦在自己,但當子己強壯起來了、行有餘力後就開始會去關心周邊的事情。」唯一沒變的,大概就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太會出現人物,就算有也很小篇幅,因為他覺得人是個太豐富、有故事的個體:「當我對這個人不熟悉,就沒有把握和自信去把他的情緒、靈魂或背後的故事帶出來,但沒有人的畫面就可以很輕易地把自己投射進去。」他說主要就是覺得心境還沒到那個境界,未來某天也許也會想開始挑戰看看。

因為居家佈置的正職工作養成的習慣,吳俊樺會盡量為展覽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氛圍:「讓作...
因為居家佈置的正職工作養成的習慣,吳俊樺會盡量為展覽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氛圍:「讓作品本身跟現場的環境能夠搭配、有所連結,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展。記者吳致碩/攝影

正職影響策展習慣 很講究空間整體性

《影喻》展覽選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中的「光年-多功能室Multifunction Space」展出,這個場地的特色其實也對展覽得主軸和最終被展出的品項有著一些關鍵性的決定效果。「來場勘時看到這個空間裡面的窗跟光,所以我一開始就想講光的事情。光是所有事物的來源,我關注的是光背後投射形成的陰影,那些影子通常都是我內心的觸動,可能是生命中的某一段經歷,讓我覺得可以把情緒毫無保留地放在裡面。」吳俊樺說。也因為居家佈置的正職工作養成的習慣,他都會盡量為展覽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氛圍:「讓作品本身跟現場的環境能夠搭配、有所連結,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展。」比如他會在兩扇窗的延伸牆面陳列兩幅他拍攝的窗影照,製造出特殊的虛/實、平面/立體之間呼應的效果。

本次展覽也維持他不導覽、不多放文字註釋的慣例,但基本的展覽資料還是會提供給大家。而現場也會擺放一本跟著他征戰各地的筆記本,那是讓觀展者留下意見用的,上面還有今年8月他在法國展覽獲得的觀眾回饋,當中包含一位5歲的法國男孩用歪扭可愛的中文寫的「我喜歡」。

「看完展希望大家能夠留下些什麼,藏在心裡當然也可以,但如果有任何感受想抒發,都歡迎寫給我。」或是也可以留下電子信箱,說不定會收到他的回信喔!

《影喻》攝影展。記者吳致碩/攝影
《影喻》攝影展。記者吳致碩/攝影
吳俊樺《影喻》攝影展主視覺作品。記者吳致碩/攝影
吳俊樺《影喻》攝影展主視覺作品。記者吳致碩/攝影

影喻 umbra metaphor

吳俊樺攝影展 Chun Hua Wu Photography exhibition

日期:2021年11月5日至2022年1月6日

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9:00 (周一公休)

地點:NCPI未來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1F 免費入場(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1F)

最新文章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引進歐美帶有獨特議題、值得一讀的傳記與回憶錄作品。圖/林亞璇攝影

從族群議題、二戰歷史到文化明星,從歐美到台灣書市,傳記發展的4點觀察

2025/01/24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開放試營運,以歷史百年的花蓮舊酒廠第19棟成品倉庫,轉型...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試營運!常設展、共創靈感場域開啟新體驗

2025/01/24
從膠彩大作、刺繡、到錄像裝置,鳳甲美術館2025年將展出多元豐富的展覽。 圖/鳳...

鳳甲美術館2025展覽預告!2月「一隅生花」一探郭雪湖、施金輝之作

2025/01/24
《我的完美日常》將於新春重返大銀幕,在新的一年開頭為影迷心中注入暖流。|圖片提供...

《我的完美日常》新春重返大銀幕!「文溫德斯4K經典影展」2/7起華山開跑

2025/01/23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年展覽規劃重點一次看。
 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2025六大必看展覽!「失序樂章」睽違27年再攜手龐畢度藝術中心

2025/01/23
龜心山城藝術祭以藝術穿梭山林,邀請享譽國際的何理互動作品〈觀月計畫〉參展。 圖/...

龜心山城藝術祭七大作品一次看!年節限定市集邀旅人一探六龜之美

2025/01/22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圖|富邦美術館、北...

2025春節展覽推薦!17檔藝術場館、燈節、藝術季的文化散策

2025/01/22
驚喜製造首次推出體驗展覽《如果城市,是座樂園》,以期間限定方式,包下一棟200坪...

驚喜製造《如果城市,是座樂園》限期登場!以15個互動裝置翻轉日常

2025/01/22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圖|都...

2025月津港燈節1/18開展!4大燈區、66組作品交織年度最美鹽水夜晚

2025/01/21
作家楊小豌在街頭五、六年了,「從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收獲很多。」記者吳致碩/攝影

台大畢業的女孩與街頭流離者的交會 社工楊小豌:期待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世界

2025/01/21
高美館新春活動 邀大眾「藝」同開啟蛇年新篇章。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春節去哪玩?高美館初一至初五以展覽、市集、工作坊「藝」起賀新歲

2025/01/21
托瑪斯.德曼30年回顧展,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結舌」北美館登場!托瑪斯.德曼:相較紀實我更在乎照片裡的故事

2025/01/20

我們需要的傳記:從威爾史密斯、坂本龍一到亞裔自傳,出版社的10本私心推薦

2025/01/19
蔡康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影視製作專業碩士畢,中文地區知名作家與主...

蔡康永讀《死亡專門戶》:在與死亡共處中,看清生命本質

2025/01/19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登場! 圖/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新美館「穿山而過」戶外園區展亮相!攜手六位藝術家呈現地景藝術之美

2025/01/17
寺尾哲也|曾任Google工程師八年,待過MTV、台北、東京。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

寺尾哲也讀《我的天才夢》:我們擁有的,只有時間

2025/01/17
林蔚昀|作家,譯者。多年來致力翻譯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

林蔚昀讀《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瑣碎的日常書寫,是「生」的證明

2025/01/17
朱宥勳與盛浩偉近年在不同崗位上參與傳記工作,各有不同觀察。

傳記是一種對人性與事實的論證:作家朱宥勳╳盛浩偉

2025/01/1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