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現代驅魔師》探索後人類時代:10組藝術家拋出思考,人如何超越自身、又該走往何處?

2021/11/30 文字整理/沈佩臻

Pakui Hardware《下腹》。
 圖/Pakui Hardwar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Pakui Hardware《下腹》。 圖/Pakui Hardwar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最新展覽《現代驅魔師》開展,由資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圍繞於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以及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本次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體,包含陳瀅如、Kate Cooper、Cécile B. Evans、Sidsel Meineche Hansen、Pakui Hardware、黃博志、Stefan Kaegi/Rimini Protokoll、劉家銘、吳書原/耿寧和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回應命題,混合物件、裝置、聲音、影像及臨場表演,自即日起至明年3月上旬在北美館一樓正式展出。

「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策展人蕭淑文將展覽建立於科技─泛靈的思潮底下,如同後人類主義中心思想不斷升級之下的影響,包含科技人造物的「第二生命」形態、虛擬身體、人與物和其他物種之間的鏈結等,從而產生一種多重感知的錯覺;本次參展藝術家的共通點是企圖在跨學科實踐、後人類主義風潮下,找出與藝術世界的關聯,當代藝術家感知到人類社會正面臨混沌未知的變局,作品形式亦轉向新技術的格式。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聖殿》。©Philippe Weissbrodt 圖/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提供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聖殿》。©Philippe Weissbrodt 圖/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提供

進入北美館大廳,壟罩著立陶宛雙人創作組合Pakui Hardware所打造的巨型裝置《下腹》,藉由人造材料形構類人類器官來描述物的擬態,以生物科學理論和技術人造物表達一種後人類的文化涵義和信息迴路;瑞士藝術家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於作品《聖殿》中,章魚成為表演性作品的主角,經由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創造了生物系統,營造與觀眾不同以往的互動體驗。

臺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以CGI動畫搭配遊戲引擎的編碼,製作出融合父親與自己特徵的虛擬化身,把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的日常,透過七種物件拼接成一個電子肉身;另一位臺灣藝術家陳瀅如的作品《致幻記III : 2-19-20》則以聲音、燈光、物件、素描及影像營造出抽象的靈動世界,創造夢境和意識之間轉換的場景,把我們的神經和心靈一併喚醒。

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 圖/黃博志提供
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 圖/黃博志提供

而比利時裔美國藝術家Cécile B. Evans的錄像裝置《心之所欲》,創造出一個具有人類特徵的全能系統(HYPER),藉由多重敘事軸線,不斷地游移在「真實的」與「偽造的現實」的邊界,部署了由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壓縮所形構的世界觀點。三頻道影像裝置《症狀機器2019》,是英國藝術家Kate Cooper借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CGI)聚焦在廣告和流行文化中對女性形象的描繪,藉由這些搏鬥的身體去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性問題。

來到北美館地下樓戶外中庭,隨著後人類時代一切事物朝向具體化的虛擬,臺灣藝術家吳書原、耿寧的《迷霧花園》發出了一種超脫世界的暗喻,企圖傳達人類這個生物體對真實世界具一種獨特的感知能力,此作品繞過科技這一層,提出一個「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其背後隱含的是人類生命的循環這個亙古不變的本質,及理解自然之於人類的意涵。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 圖/陳瀅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 圖/陳瀅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指向對後人類的意義提出質疑,而非基於反人類或反人工生命形式,並意圖從混亂的世界新局中進行一連串檢視與詰問,提供了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意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此外,本展由劇場、新媒體等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成立了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以「人類如何改造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好」為題旨,邀請跨學科專業研究者,以科技敘事錄製5集跨主題的線上廣播(Podcast),同步邀請5組表演團隊,以「人類為何需要改造自身?什麼是更好的(未來)人類?」為題,於展期間進行45場講演式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結合影像畫面、即時投影、音聲、物件、偶戲、肢體等表演元素回扣主題文本。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 圖/Cécile B. Evan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 圖/Cécile B. Evan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指向對後人類的意義提出質疑,而非基於反人類或反人工生命形式,並意圖從混亂的世界新局中進行一連串檢視與詰問,提供了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意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現地製作景觀。 圖/吳書原+耿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現地製作景觀。 圖/吳書原+耿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

展期|2021/11/27(六)至 2022/03/06(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展覽室、大廳、地下樓中庭(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Podcast|驅魔師線上集會 (可於Apple Podcast、Soundcloud、Spotify、Soundon、KKbox聆聽)

更多資訊請查詢北美館官網FB粉絲專頁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2021/07/04

最新文章

「2025 Camping Asia」重磅啟動!
 圖/各單位

2025 Camping Asia 11月登場!以舞蹈為語言、5檔精選表演節目一次看

2025/09/03
双方藝廊十週年聯展《非双》於9月13 日至10月25日展出12位跨世代藝術家之作...

双方藝廊10週年聯展《非双》集13位跨世代藝術家一展時代縮影

2025/09/02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

快樂島8/30高美館開展!日韓25位藝術家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

2025/09/01
楊德昌傳世經典《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重返大銀幕,預售票即可獲「坎城紀念版...

楊德昌《一一》全新4K修復版9/19上映!預售原文海報緊急加印1125 套

2025/08/29
《士林仙界大派對》8/30、31魔幻登場!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集結布袋戲、Si...

北藝中心化身派對仙山!2025 潮臺北《士林仙界大派對》8/30、8/31登場

2025/08/28
北師美術館全新展覽「亂流:半睡飛行夢」於8月29日至11月2日登場!現場展出來自...

亂流:半睡飛行夢8/29北師美術館登場!展館化身機場,反思「飛行」的意義

2025/08/28
日本創意混合單位NIKO NIKO TAN TAN(左)攜手台灣饒舌歌手POPO...

日本NIKO NIKO TAN TAN 攜新作ft.台灣饒舌歌手POPO J 8月登上台灣舞台

2025/08/27
「2025FOCASA馬戲藝術節」邀集各國特技高手,在三頂巨型馬戲篷日夜大車拼!...

2025FOCASA馬戲藝術節10月前進高雄!集結三頂巨型馬戲篷、101場演出

2025/08/27
以「如 如」為題,邀請兩位女性藝術家展出各自不同媒材形式的創作,並藉此體現出一場...

展覽《如如》Harper Ouk╳ 蔡宜芳以創作詮釋動靜間稍縱即逝的詩意風景

2025/08/26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