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美館《現代驅魔師》探索後人類時代:10組藝術家拋出思考,人如何超越自身、又該走往何處?

2021/11/30 文字整理/沈佩臻

Pakui Hardware《下腹》。
 圖/Pakui Hardwar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Pakui Hardware《下腹》。 圖/Pakui Hardwar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最新展覽《現代驅魔師》開展,由資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圍繞於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以及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本次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體,包含陳瀅如、Kate Cooper、Cécile B. Evans、Sidsel Meineche Hansen、Pakui Hardware、黃博志、Stefan Kaegi/Rimini Protokoll、劉家銘、吳書原/耿寧和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回應命題,混合物件、裝置、聲音、影像及臨場表演,自即日起至明年3月上旬在北美館一樓正式展出。

「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策展人蕭淑文將展覽建立於科技─泛靈的思潮底下,如同後人類主義中心思想不斷升級之下的影響,包含科技人造物的「第二生命」形態、虛擬身體、人與物和其他物種之間的鏈結等,從而產生一種多重感知的錯覺;本次參展藝術家的共通點是企圖在跨學科實踐、後人類主義風潮下,找出與藝術世界的關聯,當代藝術家感知到人類社會正面臨混沌未知的變局,作品形式亦轉向新技術的格式。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聖殿》。©Philippe Weissbrodt 圖/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提供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聖殿》。©Philippe Weissbrodt 圖/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提供

進入北美館大廳,壟罩著立陶宛雙人創作組合Pakui Hardware所打造的巨型裝置《下腹》,藉由人造材料形構類人類器官來描述物的擬態,以生物科學理論和技術人造物表達一種後人類的文化涵義和信息迴路;瑞士藝術家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於作品《聖殿》中,章魚成為表演性作品的主角,經由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創造了生物系統,營造與觀眾不同以往的互動體驗。

臺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以CGI動畫搭配遊戲引擎的編碼,製作出融合父親與自己特徵的虛擬化身,把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的日常,透過七種物件拼接成一個電子肉身;另一位臺灣藝術家陳瀅如的作品《致幻記III : 2-19-20》則以聲音、燈光、物件、素描及影像營造出抽象的靈動世界,創造夢境和意識之間轉換的場景,把我們的神經和心靈一併喚醒。

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 圖/黃博志提供
黃博志《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 圖/黃博志提供

而比利時裔美國藝術家Cécile B. Evans的錄像裝置《心之所欲》,創造出一個具有人類特徵的全能系統(HYPER),藉由多重敘事軸線,不斷地游移在「真實的」與「偽造的現實」的邊界,部署了由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壓縮所形構的世界觀點。三頻道影像裝置《症狀機器2019》,是英國藝術家Kate Cooper借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CGI)聚焦在廣告和流行文化中對女性形象的描繪,藉由這些搏鬥的身體去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性問題。

來到北美館地下樓戶外中庭,隨著後人類時代一切事物朝向具體化的虛擬,臺灣藝術家吳書原、耿寧的《迷霧花園》發出了一種超脫世界的暗喻,企圖傳達人類這個生物體對真實世界具一種獨特的感知能力,此作品繞過科技這一層,提出一個「明日生活指南」的假設,其背後隱含的是人類生命的循環這個亙古不變的本質,及理解自然之於人類的意涵。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 圖/陳瀅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瀅如《致幻記 III:2-19-20》。 圖/陳瀅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指向對後人類的意義提出質疑,而非基於反人類或反人工生命形式,並意圖從混亂的世界新局中進行一連串檢視與詰問,提供了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意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此外,本展由劇場、新媒體等不同背景的創作者成立了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以「人類如何改造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好」為題旨,邀請跨學科專業研究者,以科技敘事錄製5集跨主題的線上廣播(Podcast),同步邀請5組表演團隊,以「人類為何需要改造自身?什麼是更好的(未來)人類?」為題,於展期間進行45場講演式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結合影像畫面、即時投影、音聲、物件、偶戲、肢體等表演元素回扣主題文本。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 圖/Cécile B. Evan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Cécile B. Evans《心之所欲》。 圖/Cécile B. Evan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指向對後人類的意義提出質疑,而非基於反人類或反人工生命形式,並意圖從混亂的世界新局中進行一連串檢視與詰問,提供了探索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的真義,意即重新被設定和配置的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現地製作景觀。 圖/吳書原+耿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吳書原+耿寧《迷霧花園》現地製作景觀。 圖/吳書原+耿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驅魔師》

展期|2021/11/27(六)至 2022/03/06(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展覽室、大廳、地下樓中庭(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Podcast|驅魔師線上集會 (可於Apple Podcast、Soundcloud、Spotify、Soundon、KKbox聆聽)

更多資訊請查詢北美館官網FB粉絲專頁

最新文章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5展覽徵件獲選雙個展亮相!藝術家魯朴、張天健透過書法藝術重塑...

魯朴、張天健雙個展橫山書法藝術館登場!以創作重塑書寫與文字的當代意義

2025/05/28
臺北文學館開館暖身展「嘉禾新村」5/28開展!邀請大家想像一間 #______文...

2025嘉禾新村展覽!臺北文學館邀請大家想像一間 #______文學館

2025/05/28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安全室」&「環世界日誌」,以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議題...

台北當代藝術館「安全室」、「環世界日誌」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

2025/05/27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首次在臺舉辦大...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6/21北美館登場!17件經典之作再現

2025/05/26
郭怡美書店創辦人郭重興租回老宅,改為書店,既是接續家族緣分,也是實現推廣閱讀的使...

郭怡美書店創辦人 郭重興 在時光縫隙裡續家族情感 展閱讀使命

2025/05/22
2025台北街頭藝術嘉年華5/23松菸登場。圖|台北市政府

2025台北街頭藝術嘉年華5/23松菸登場!帶來10+組國內外馬戲、高空鞦韆表演

2025/05/22
獨立唱作歌手王彙筑喜迎金曲好成績!入圍第36屆金曲獎年度專輯、最佳台語專輯、最佳...

王彙筑入圍第36屆金曲獎四項大獎!非典台語專輯《滴滴答答》深植人心

2025/05/21
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圖書中心全新開幕!打造藝術知識與美感的共享空間。
 圖/國美...

國美館藝術圖書中心亮相!全面空間改造、近16萬藏書打開閱讀新場域

2025/05/20
莫內《睡蓮》領銜、52件印象派真跡抵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展覽6/11登場!莫內《睡蓮》領銜、一次飽覽52件真跡

2025/05/19

《從前,有個奇麗馬》葉郎與王師對談電影與電影院的未來!

2025/05/19
好威近月首次發行日本片《青春末世物語》收穫了不少粉絲。圖/好威映象提供

{ 2023⇢2025。電影 }孫宗瀚:電影讓觀眾對於危機有更多想法

2025/05/18

香色主廚邱一中:在市場劇變中,找到自信的料理語言

2025/05/17
一心戲劇團《幻蘊迷宮》劇照。 圖/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一心戲劇團攜手歐洲導演!巴洛克美學歌仔戲《幻蘊迷宮》6月衛武營登場

2025/05/16
藝術家王煜松作為「花蓮地震寫生團」代表,用最簡單的寫生方式,讓人們了解花蓮在地震...

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下)

2025/05/16

鄭宜農:我想問出更好的問題,這讓我很快樂

2025/05/16
落日飛車與韓國 hyukoh 共組 AAA,推出共創專輯並展開巡演。圖片提供/落...

{ 2022⇢2025。巡演 }陳冠亨:沒有誰單戀誰,合作更有影響力

2025/05/16
張孝維希望步道咖啡可以讓客人暫時安頓下來,度量閱讀與自己、城市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

{ 2022⇢2025。城市 }張孝維:空間的引導與安置,科技無法取代

2025/05/16
藝術家倪祥(右)的《大家都來看你了》展覽,將宛如廢棄物般的生活物件,重新堆型塑成...

真誠即是力量─第23屆台新藝術獎「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側記(上)

2025/05/15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