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代館主題大展《轉接器》MoCA登場:攜手洪建全基金會合辦,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3組表演團體展演

2022-08-12 23:18 沈佩臻

壓軸展間共有5件新作,電力均由〈創變瞬態〉電池系統轉接供應。 圖/沈佩臻攝影
壓軸展間共有5件新作,電力均由〈創變瞬態〉電池系統轉接供應。 圖/沈佩臻攝影

台北當代藝術館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主題大展《轉接器》,8月13日起至10月23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登場。總策劃張淑征邀請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也是過往在覓計畫(Project Seek)中曾經委託製作、頒過獎項、支持過的藝術家們,帶來一共23件作品,其中包含5件新作。張淑征說:「取名轉接器,並不限制於電器、電源上,希望擴展成能量轉換。透過藝術家自己的手法,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本來預設的定義。」除了展覽作品,亦邀請3組表演團體進行衛星展演串聯,帶來行為藝術、座談等不同觀展體驗。

《轉接器》總策劃張淑征透過影片分享策劃過程與意義。 圖/沈佩臻攝影
《轉接器》總策劃張淑征透過影片分享策劃過程與意義。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於展期間帶來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於展期間帶來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本次展覽在某種程度上,回歸到藝術本身很重要的功能:藝術是走在最前面、最開始發聲、表現自己的出發點。」張淑征說。《轉接器》借喻電晶體功率轉接的特徵,展出的作品如同一座巨大的能量載體,藝術家各自運用不同的生命物種,甚至是非生命的數據訊號作為創作載體,展現當代藝術作品對於創變能量的接收與轉換,觸發對人類當今議題的多面向探索與未來的指引。

本次參展的11位藝術家,依展覽路徑分別為李明學、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朱駿騰、彭弘智、劉玗、林沛瑩、張永達、石晉華、洪裕鈞。

〈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李明學的作品〈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將超市、量販店販售的民生商品,再現為展覽現場的藝術品,像一幅幅畫與照片。創作者邀請觀眾去尋找現場展出的商品,將消費購買的商品帶回當代館交換作品,展開一場辦證物件的體驗。李明學說:「藉由不斷回收的概念,也許可以類比成靈魂轉世的概念,透過不同人的展現方式,也轉換成了不同對話。」

李明學〈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
李明學〈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棲息地〉

由張碩尹、鄭先喻和台大昆蟲實驗室合作的互動裝置〈棲息地〉,為2016年「問問題計畫」委託作品。新媒體藝術家鄭先喻介紹作品運作模式,「右方的溫室不斷生長蚊子,而左方的溫室則讓蚊子死亡,蚊子死去之後,最左方螢幕中的遊戲人物會進行轉生,這個人物的遊戲生命週期是20分鐘,20分鐘後自然死亡則會再次引動提供蚊子養分,不斷循環。如果觀眾給予遊戲人物補給品,角色則會延長5分鐘生命。」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沈佩臻攝影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沈佩臻攝影

〈棲息地〉是一件人類對於真實與虛擬的抉擇試煉,在這座裝有8,000多隻蚊子的溫室裝置中當時當中的蚊子由藝術家的血液供養,觀眾一旦選擇操作螢幕上的電玩遊戲,裝置內的捕蚊燈就會啟動,蚊子則會被電擊而死。鄭先喻指出,本次因為與台大昆蟲系合作補給蚊子,改以葡萄糖取代,創作者將會再視情況調整。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Hijacker:{,}〉

當觀眾接近160公分的正方柱體,上方機械結構會邀請觀眾將手機放置於平台,一旦手機放入平台,上蓋會閉合15至20分鐘,手機將於裝置內放電,而上方則會隨機播放一段影片,直到平台發出通知警報,提醒觀眾取回手機;門外也有一個相同裝置,一旦放入手機並關上鐵盒後,則會將展間的兩個門關閉,過了設定時間後才會再開啟。

藝術家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洪建...
藝術家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藝術家鄭先喻透過這個互動,讓人們與當下最在乎、形影不離的手機短暫分離,開啟觀眾高度依賴科技下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感受。而順著牆壁擺放的〈Hijacker:{,}〉則另一個作品則像一台「夢的照相機」,透過AI及圖像數據資料擷取出夢境的圖像再現,讓人得以窺視藝術家個人夢境,以及他醒後模糊印象中留下的蛛絲馬跡。鄭先喻說:「做夢是我們天生擁有的生理現象,當我們要解釋夢境給朋友聽的時候,對方得依據感官經驗去想像,那個過程很有趣,也是本次創作的契機。」

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台北當代藝...
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黑與白─熊貓〉

許家維創作一系列以動物為主題,藉此來回看國際關係的系列作品,他說:「我把蒐集到與熊貓有關的素材,特別是關於中國、台灣、外交有關的議題,蒐集好之後與日本漫才師合作在東京做了一場現場表演。內容很好笑,但是那些嚴肅的政治與歷史事件,與熊貓竟然產生這麼荒誕的關係,有一點像是反過來看人類也很荒謬。」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藝術家提供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藝術家提供

而這次的〈黑與白─熊貓〉則是許家維將當時在東京表演的影片,重新後製剪輯呈現這次的作品,總共有五個章節,分別是從二戰時期一直到今日的五個時期,用詼諧言語講述熊貓外交的歷史與政治議題,重新觀看歷史與國際間的政治樣貌。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之後〉

藝術家朱駿騰長期透過創作探尋生命、存在、時間與死亡,中間有多段心境轉折,尤其以2017年〈八月十五〉可視為轉捩點與另一個起頭。本次選入展覽的作品是朱駿騰於2011年創作的〈之後〉,展場中六個螢幕,分別播放不斷吹氣球的人,吹氣聲此起彼落,觀看氣球膨脹至極限的期待,卻被吹到氣球爆破、戛然而止的黑畫面阻斷,徒留觀者內心頓感納悶、無以名狀的失落與想像。朱駿騰說:「在我們的每一次呼吸裡,其實都會發現一生中經歷的挑戰。」他認為可以試著思考每一次呼吸之後、等待之後、死亡之後與這件作品的關聯。

藝術家朱駿騰。
 圖/沈佩臻攝影
藝術家朱駿騰。 圖/沈佩臻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藝術家提供
朱駿騰〈之後〉。 圖/藝術家提供

〈搶錢計畫〉、〈宣傳三部曲〉

彭弘智記錄下一場藝術家發起的社會科學實驗,看似一座貼滿鈔票的塑像被推至人群前,一窩蜂爭搶撕光鈔票後,顯露出一位身心障礙者的裸體身軀,漠然地望向群眾,直擊一場人性貪婪與剝削弱勢族群的行動劇。彭弘智說:「人們被金錢驅動,拿走鈔票而獲得快感的同時,裸露出缺陷,也顯現出社會的殘酷,而人們的罪惡感也隨之浮現,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轉。」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宣傳三部曲〉則將美國愛國歌曲、日本軍歌及中國三首不同政治時空的宣傳歌曲,在藝術家改編及不同語言翻譯下,呈現台、美、中、日、韓,五個國家間相異的意識形態、或相似的國族主義的解讀型態。

彭弘智〈宣傳三部曲〉。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宣傳三部曲〉。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說:「創作期間是2020年疫情初始,我們如何觀看未來,這些事件如何用另一種方式閱讀它,我當時很好奇人與災難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思考或許能從生命中很熟悉的神話來處理,後來我意識到大洪水的敘事存在於不同民族、流域和語言系統,而且可能從兒童時代就知道這些背景。」

劉玗因此開始蒐集世界上254個民族、84種語言流傳關於「大洪水」的創世神話,梳理後重新組合,她認為,這些大洪水的敘事可能因為來自不同地域,而產生變異,「因此在覓計畫中我重新將大洪水敘事結構重新製作出來,藉此想提問的是,在神話為背景之下,人與訊息、人與生物之間的關係,而訊息又是如何轉譯或變化。」〈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以一座魔幻般的立體投影裝置舞台重現,彷彿一個無人劇場般,展開一段超越民族與地理界線的展演。

劉玗〈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
劉玗〈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林沛瑩與訊聯生技公司跨界合作〈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結合基因定序檢測,從數據化的體內基因,發現與病毒基因序列相似的片段,提出重新看待病毒的視角,並與聲音藝術家甘水合作〈When Noise Become Information〉揭露人類基因體內不可見的病毒樣貌。

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
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Without Composing系列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系列作品,釋放出創作者對於藝術品的控制權,〈Without Composing_n°1〉作品由整面對稱排列的電路模組構成,可自動偵測環境中不可見的放射粒子,轉換出人類聽覺感知到的聲響節奏。〈Without Composing_n°2〉則透過演算程式將著名的巴哈D小調協奏曲, 重新編寫成一首嶄新樂章。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_n°1〉。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_n°1〉。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行路一百公里〉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以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媒介,手持鉛筆在兩塊10米的畫布上來回走畫100公里,現場呈現兩塊畫布、縮時攝影錄像、文件檔案和累積蒐集的鉛筆屑,將漫長的創作歷程和強大的意志力凝聚於此,傳遞出作品創作行為本身,因為專注而產生強大的感染力量。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藝術家提供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藝術家提供

〈創變瞬態〉

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洪裕鈞重新回到創作者位置,全新創作出〈創變瞬態〉,也是整場展覽「轉接器」的集結中心,並串起同一個場域裡其他4件新作。洪裕鈞將一台解構、重組中的純電超跑「Miss R」凝結於展場空間中,背後隱含著概念到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養分與震撼,延伸出對未來動力的無限想像。

洪裕鈞說:「〈創變瞬態〉其實是我自己的經歷,原本要在台灣打造一輛純電超跑,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也開發許多新技術,最後產出反而不是一輛車,而是它的電池系統,現在這個電池系統驅動著世界各地的工程車或大型電動設備。所以跟最初的概念完全不同,變化成意想不到的結果。〈創變瞬態〉中的3個電池經過高壓電線轉接,從DC到AC的轉換,將能量供給現場另外4個作品所需電力。」

洪裕鈞〈創變瞬態〉(Transient State)。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洪裕鈞〈創變瞬態〉(Transient State)。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電子流動〉、〈R1〉、〈Annoyanony〉、〈動物島計畫〉

〈創變瞬態〉首先串聯啟動許家維的〈電子流動〉錄像作品,結合60年代真空管收音機以及電動車電池的技術原理,編寫成一首搭載電動F1賽車節奏速度的饒舌歌曲,展現電子技術的歷史與其未來的可能性。張碩尹的〈R1〉懸吊3尊包覆矽膠的詭異機器人,無法區分性別的外型與怪異的觸覺體感,探討機器人仿真科技未來發展的隱憂。

張碩尹〈R1〉。 圖/沈佩臻攝影
張碩尹〈R1〉。 圖/沈佩臻攝影

鄭先喻則以〈Annoyanony〉透過隨機組合而成的假個資,以虛擬電話建立匿名通話群組,並撥打出去,展開一段不確定性的通話,觀眾得以聆聽私人的對話內容,揭露日常的通話行為中關於資訊隱私、倫理等深層的焦慮和辯證。李明學〈動物島計畫〉系列作品陳列從賣場蒐集到以「動物」為品牌的產品,如白熊洗碗精、鱷魚牌蚊香、斑馬牌不鏽鋼碗、鷹牌煉乳等等,探討人類社會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脈絡。

鄭先喻〈Annoyanony〉。 圖/沈佩臻攝影
鄭先喻〈Annoyanony〉。 圖/沈佩臻攝影

衛星展演串聯

展覽期間同步邀請「黃翊工作室+」、「河床劇團」、「鬼丘鬼鏟」共3組表演團體,於不同場域開展一系列展演,首波演出於8月19日登場,由「黃翊工作室+」帶來《黃翊與庫卡》演出選粹暨座談活動;9月3日則由河床劇團接棒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為引路人,打造一段遊走於真實與虛幻間的全新觀展體驗;10月登場的是鬼丘鬼鏟,特別邀請表演者王筑樺、陳素蓮、吳立翔、Albert Garcia,攜手共演全新創作《Sam》。

展覽期間,河床劇團將於9月3日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作為引路人,在...
展覽期間,河床劇團將於9月3日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作為引路人,在不經意的展覽行徑路線中帶來引起好奇與思考的行為藝術。 圖/沈佩臻攝影

其中,河床劇團所準備的展演作品《夢遊》,在展覽行徑路線中,不經意帶來引起好奇與思考的行為藝術,《夢遊》概念源自於現代人每日出門、通勤、上班,以為自己是在生活,但其實很像在夢遊,因為經常沒有活在當下的實感。遇見《夢遊》時,觀眾會不由自主仔細看著她,「她是真的人嗎?」等種種想法油然而生,而表演者也會透過與觀眾對視感受對方,最後,觀眾再從虛實模糊交錯的感受中回到當下。服裝上也很有意思,大件西裝暗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為自己裝上一副硬殼去面對世界,同時回應作品名稱夢遊二字,縫在衣服上的線條象徵做夢時潛意識流瀉而出、自由流淌的狀態。

河床劇團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轉接器》

展期|8/13(五)至 10/23(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更多衛星展演串連資訊詳見洪建全基金會官網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

壓軸展間共有5件新作,電力均由〈創變瞬態〉電池系統轉接供應。 圖/沈佩臻攝影
壓軸展間共有5件新作,電力均由〈創變瞬態〉電池系統轉接供應。 圖/沈佩臻攝影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洪建全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主題大展《轉接器》,8月13日起至10月23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登場。總策劃張淑征邀請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也是過往在覓計畫(Project Seek)中曾經委託製作、頒過獎項、支持過的藝術家們,帶來一共23件作品,其中包含5件新作。張淑征說:「取名轉接器,並不限制於電器、電源上,希望擴展成能量轉換。透過藝術家自己的手法,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本來預設的定義。」除了展覽作品,亦邀請3組表演團體進行衛星展演串聯,帶來行為藝術、座談等不同觀展體驗。

《轉接器》總策劃張淑征透過影片分享策劃過程與意義。 圖/沈佩臻攝影
《轉接器》總策劃張淑征透過影片分享策劃過程與意義。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於展期間帶來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於展期間帶來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本次展覽在某種程度上,回歸到藝術本身很重要的功能:藝術是走在最前面、最開始發聲、表現自己的出發點。」張淑征說。《轉接器》借喻電晶體功率轉接的特徵,展出的作品如同一座巨大的能量載體,藝術家各自運用不同的生命物種,甚至是非生命的數據訊號作為創作載體,展現當代藝術作品對於創變能量的接收與轉換,觸發對人類當今議題的多面向探索與未來的指引。

本次參展的11位藝術家,依展覽路徑分別為李明學、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朱駿騰、彭弘智、劉玗、林沛瑩、張永達、石晉華、洪裕鈞。

〈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李明學的作品〈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將超市、量販店販售的民生商品,再現為展覽現場的藝術品,像一幅幅畫與照片。創作者邀請觀眾去尋找現場展出的商品,將消費購買的商品帶回當代館交換作品,展開一場辦證物件的體驗。李明學說:「藉由不斷回收的概念,也許可以類比成靈魂轉世的概念,透過不同人的展現方式,也轉換成了不同對話。」

李明學〈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
李明學〈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棲息地〉

由張碩尹、鄭先喻和台大昆蟲實驗室合作的互動裝置〈棲息地〉,為2016年「問問題計畫」委託作品。新媒體藝術家鄭先喻介紹作品運作模式,「右方的溫室不斷生長蚊子,而左方的溫室則讓蚊子死亡,蚊子死去之後,最左方螢幕中的遊戲人物會進行轉生,這個人物的遊戲生命週期是20分鐘,20分鐘後自然死亡則會再次引動提供蚊子養分,不斷循環。如果觀眾給予遊戲人物補給品,角色則會延長5分鐘生命。」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沈佩臻攝影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沈佩臻攝影

〈棲息地〉是一件人類對於真實與虛擬的抉擇試煉,在這座裝有8,000多隻蚊子的溫室裝置中當時當中的蚊子由藝術家的血液供養,觀眾一旦選擇操作螢幕上的電玩遊戲,裝置內的捕蚊燈就會啟動,蚊子則會被電擊而死。鄭先喻指出,本次因為與台大昆蟲系合作補給蚊子,改以葡萄糖取代,創作者將會再視情況調整。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
張碩尹、鄭先喻〈棲息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Hijacker:{,}〉

當觀眾接近160公分的正方柱體,上方機械結構會邀請觀眾將手機放置於平台,一旦手機放入平台,上蓋會閉合15至20分鐘,手機將於裝置內放電,而上方則會隨機播放一段影片,直到平台發出通知警報,提醒觀眾取回手機;門外也有一個相同裝置,一旦放入手機並關上鐵盒後,則會將展間的兩個門關閉,過了設定時間後才會再開啟。

藝術家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洪建...
藝術家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藝術家鄭先喻透過這個互動,讓人們與當下最在乎、形影不離的手機短暫分離,開啟觀眾高度依賴科技下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感受。而順著牆壁擺放的〈Hijacker:{,}〉則另一個作品則像一台「夢的照相機」,透過AI及圖像數據資料擷取出夢境的圖像再現,讓人得以窺視藝術家個人夢境,以及他醒後模糊印象中留下的蛛絲馬跡。鄭先喻說:「做夢是我們天生擁有的生理現象,當我們要解釋夢境給朋友聽的時候,對方得依據感官經驗去想像,那個過程很有趣,也是本次創作的契機。」

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台北當代藝...
鄭先喻〈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黑與白─熊貓〉

許家維創作一系列以動物為主題,藉此來回看國際關係的系列作品,他說:「我把蒐集到與熊貓有關的素材,特別是關於中國、台灣、外交有關的議題,蒐集好之後與日本漫才師合作在東京做了一場現場表演。內容很好笑,但是那些嚴肅的政治與歷史事件,與熊貓竟然產生這麼荒誕的關係,有一點像是反過來看人類也很荒謬。」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藝術家提供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藝術家提供

而這次的〈黑與白─熊貓〉則是許家維將當時在東京表演的影片,重新後製剪輯呈現這次的作品,總共有五個章節,分別是從二戰時期一直到今日的五個時期,用詼諧言語講述熊貓外交的歷史與政治議題,重新觀看歷史與國際間的政治樣貌。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之後〉

藝術家朱駿騰長期透過創作探尋生命、存在、時間與死亡,中間有多段心境轉折,尤其以2017年〈八月十五〉可視為轉捩點與另一個起頭。本次選入展覽的作品是朱駿騰於2011年創作的〈之後〉,展場中六個螢幕,分別播放不斷吹氣球的人,吹氣聲此起彼落,觀看氣球膨脹至極限的期待,卻被吹到氣球爆破、戛然而止的黑畫面阻斷,徒留觀者內心頓感納悶、無以名狀的失落與想像。朱駿騰說:「在我們的每一次呼吸裡,其實都會發現一生中經歷的挑戰。」他認為可以試著思考每一次呼吸之後、等待之後、死亡之後與這件作品的關聯。

藝術家朱駿騰。
 圖/沈佩臻攝影
藝術家朱駿騰。 圖/沈佩臻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朱駿騰〈之後〉。 圖/藝術家提供
朱駿騰〈之後〉。 圖/藝術家提供

〈搶錢計畫〉、〈宣傳三部曲〉

彭弘智記錄下一場藝術家發起的社會科學實驗,看似一座貼滿鈔票的塑像被推至人群前,一窩蜂爭搶撕光鈔票後,顯露出一位身心障礙者的裸體身軀,漠然地望向群眾,直擊一場人性貪婪與剝削弱勢族群的行動劇。彭弘智說:「人們被金錢驅動,拿走鈔票而獲得快感的同時,裸露出缺陷,也顯現出社會的殘酷,而人們的罪惡感也隨之浮現,這是一個巨大的反轉。」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彭弘智〈搶錢計畫〉。 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宣傳三部曲〉則將美國愛國歌曲、日本軍歌及中國三首不同政治時空的宣傳歌曲,在藝術家改編及不同語言翻譯下,呈現台、美、中、日、韓,五個國家間相異的意識形態、或相似的國族主義的解讀型態。

彭弘智〈宣傳三部曲〉。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彭弘智〈宣傳三部曲〉。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說:「創作期間是2020年疫情初始,我們如何觀看未來,這些事件如何用另一種方式閱讀它,我當時很好奇人與災難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思考或許能從生命中很熟悉的神話來處理,後來我意識到大洪水的敘事存在於不同民族、流域和語言系統,而且可能從兒童時代就知道這些背景。」

劉玗因此開始蒐集世界上254個民族、84種語言流傳關於「大洪水」的創世神話,梳理後重新組合,她認為,這些大洪水的敘事可能因為來自不同地域,而產生變異,「因此在覓計畫中我重新將大洪水敘事結構重新製作出來,藉此想提問的是,在神話為背景之下,人與訊息、人與生物之間的關係,而訊息又是如何轉譯或變化。」〈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以一座魔幻般的立體投影裝置舞台重現,彷彿一個無人劇場般,展開一段超越民族與地理界線的展演。

劉玗〈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
劉玗〈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林沛瑩與訊聯生技公司跨界合作〈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結合基因定序檢測,從數據化的體內基因,發現與病毒基因序列相似的片段,提出重新看待病毒的視角,並與聲音藝術家甘水合作〈When Noise Become Information〉揭露人類基因體內不可見的病毒樣貌。

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
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Without Composing_n°1〉、〈Without Composing_n°2〉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系列作品,釋放出創作者對於藝術品的控制權,〈Without Composing_n°1〉作品由整面對稱排列的電路模組構成,可自動偵測環境中不可見的放射粒子,轉換出人類聽覺感知到的聲響節奏。〈Without Composing_n°2〉則透過演算程式將著名的巴哈D小調協奏曲, 重新編寫成一首嶄新樂章。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_n°1〉。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張永達〈Without Composing_n°1〉。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行路一百公里〉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以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媒介,手持鉛筆在兩塊10米的畫布上來回走畫100公里,現場呈現兩塊畫布、縮時攝影錄像、文件檔案和累積蒐集的鉛筆屑,將漫長的創作歷程和強大的意志力凝聚於此,傳遞出作品創作行為本身,因為專注而產生強大的感染力量。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藝術家提供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圖/藝術家提供

〈創變瞬態〉

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洪裕鈞重新回到創作者位置,全新創作出〈創變瞬態〉,也是整場展覽「轉接器」的集結中心,並串起同一個場域裡其他4件新作。洪裕鈞將一台解構、重組中的純電超跑「Miss R」凝結於展場空間中,背後隱含著概念到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養分與震撼,延伸出對未來動力的無限想像。

洪裕鈞說:「〈創變瞬態〉其實是我自己的經歷,原本要在台灣打造一輛純電超跑,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也開發許多新技術,最後產出反而不是一輛車,而是它的電池系統,現在這個電池系統驅動著世界各地的工程車或大型電動設備。所以跟最初的概念完全不同,變化成意想不到的結果。〈創變瞬態〉中的3個電池經過高壓電線轉接,從DC到AC的轉換,將能量供給現場另外4個作品所需電力。」

洪裕鈞〈創變瞬態〉(Transient State)。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洪裕鈞〈創變瞬態〉(Transient State)。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

〈電子流動〉、〈R1〉、〈Annoyanony〉、〈動物島計畫〉

〈創變瞬態〉首先串聯啟動許家維的〈電子流動〉錄像作品,結合60年代真空管收音機以及電動車電池的技術原理,編寫成一首搭載電動F1賽車節奏速度的饒舌歌曲,展現電子技術的歷史與其未來的可能性。張碩尹的〈R1〉懸吊3尊包覆矽膠的詭異機器人,無法區分性別的外型與怪異的觸覺體感,探討機器人仿真科技未來發展的隱憂。

張碩尹〈R1〉。 圖/沈佩臻攝影
張碩尹〈R1〉。 圖/沈佩臻攝影

鄭先喻則以〈Annoyanony〉透過隨機組合而成的假個資,以虛擬電話建立匿名通話群組,並撥打出去,展開一段不確定性的通話,觀眾得以聆聽私人的對話內容,揭露日常的通話行為中關於資訊隱私、倫理等深層的焦慮和辯證。李明學〈動物島計畫〉系列作品陳列從賣場蒐集到以「動物」為品牌的產品,如白熊洗碗精、鱷魚牌蚊香、斑馬牌不鏽鋼碗、鷹牌煉乳等等,探討人類社會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脈絡。

鄭先喻〈Annoyanony〉。 圖/沈佩臻攝影
鄭先喻〈Annoyanony〉。 圖/沈佩臻攝影

衛星展演串聯

展覽期間同步邀請「黃翊工作室+」、「河床劇團」、「鬼丘鬼鏟」共3組表演團體,於不同場域開展一系列展演,首波演出於8月19日登場,由「黃翊工作室+」帶來《黃翊與庫卡》演出選粹暨座談活動;9月3日則由河床劇團接棒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為引路人,打造一段遊走於真實與虛幻間的全新觀展體驗;10月登場的是鬼丘鬼鏟,特別邀請表演者王筑樺、陳素蓮、吳立翔、Albert Garcia,攜手共演全新創作《Sam》。

展覽期間,河床劇團將於9月3日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作為引路人,在...
展覽期間,河床劇團將於9月3日呈現展演作品《夢遊》,以「人形噴泉」作為引路人,在不經意的展覽行徑路線中帶來引起好奇與思考的行為藝術。 圖/沈佩臻攝影

其中,河床劇團所準備的展演作品《夢遊》,在展覽行徑路線中,不經意帶來引起好奇與思考的行為藝術,《夢遊》概念源自於現代人每日出門、通勤、上班,以為自己是在生活,但其實很像在夢遊,因為經常沒有活在當下的實感。遇見《夢遊》時,觀眾會不由自主仔細看著她,「她是真的人嗎?」等種種想法油然而生,而表演者也會透過與觀眾對視感受對方,最後,觀眾再從虛實模糊交錯的感受中回到當下。服裝上也很有意思,大件西裝暗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為自己裝上一副硬殼去面對世界,同時回應作品名稱夢遊二字,縫在衣服上的線條象徵做夢時潛意識流瀉而出、自由流淌的狀態。

河床劇團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河床劇團展演作品《夢遊》。 圖/沈佩臻攝影

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轉接器》

展期|8/13(五)至 10/23(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更多衛星展演串連資訊詳見洪建全基金會官網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

推薦閱讀

皆川明特展《TSUZUKU》登台!高美館10月下旬開展:8大主題深入minä perhonen,邀葛西薰、田根剛合作呈現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8月下旬開展:「英國國家肖像藝廊」160年首次世界巡迴,齊聚莎士比亞、黛妃、大衛鮑伊等珍稀之作

向動物學謙卑,台文館《成為人以外的》特展登場:六大展區收斂80位文學作家,高5公尺織品藝術邀眾人共創

最新文章

2024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穿越差異旅店」早鳥啟售!

 圖/立方計劃...

2024聲波薩滿音樂祭重磅回歸!橫跨10國、40+國內外藝術家11月登場

2024/10/21
Katie Paterson, Future Library, 2014-211...

「未來圖書館」一世紀後出版!藝術家Katie Paterson在當代創作、未來實現

2024/10/15
2024年雅加達雙年展台灣特展以〈誰之城〉、〈本草城市:雅加達〉、〈移動地誌〉三...

聚焦「穀倉」集體力量!2024年雅加達雙年展台灣特展挾三大子計劃亮相

2024/10/15
(左)Cobalt mining. Portrait of a miner,Ko...

2024徠卡LOBA攝影獎!從Leica視角打開對人與環境世界性關懷

2024/10/15
喧囂的孤獨10/12北美館開展,以146件作品閱讀膠彩畫的時代印記。圖|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10/12北美館開展!以146件作品閱讀膠彩畫的時代印記

2024/10/14
電影《十字路口的豬》即將於10月25日正式上映,誠品電影院獨家特邀導演欽哲諾布跨...

《十字路口的豬》10/25誠品上映!兩大名導欽哲諾布、蔡明亮首度對談

2024/10/14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究竟是什麼?策展人莊偉慈所說:「這裡就像是...

創造力的大爆炸,在自由的時空裡成長的想像——「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

2024/10/14
安達充擅長將青春刻畫到位。圖/取自網路

超越漫畫的大谷翔平——四位日本棒球漫畫家的經典之作

2024/10/13
2024南國漫讀節邀請首度來台的作家趙南柱(前排右三)現身,與屏東縣長周春米(左...

2024南國漫讀節/首度來台 趙南柱暢談女性主義 透過寫書表現真實狀況

2024/10/12
「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10月12日起在富邦美術館盛大開展,為新宮晉在台灣第一...

富邦美術館新展「新宮晉:宇宙—風之旅人」以50件作品展現風動光影詩意

2024/10/12
知名詩人瘂弦11日上午在溫哥華辭世,享耆壽92歲。本報資料照片

文學大師瘂弦辭世享耆壽92歲 曾遺憾「我的詩實在寫得太少」

2024/10/12

台北「望氣」陶作個展:聯手聲音、舞蹈、花藝家演出,展現生命的殘缺與力量

2024/10/11
大谷翔平加盟洛杉磯天使,以投手和打者出賽大聯盟。圖/美聯社

It’s Shotime!從二刀流到50-50俱樂部,大谷翔平的六個關鍵賽場

2024/10/11
大谷翔平成為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達陣「50-50俱樂部」的選手。圖/美聯社

時代的轉折,大谷翔平——詹偉雄:他把棒球帶到充滿可能性的新世界

2024/10/11
南韓女作家韓江十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史上第一位獲此獎的南韓作家。圖為韓江二○二...

南韓女作家韓江獲2024諾貝爾文學獎!以詩意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脆弱

2024/10/11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主視覺Key visual of An Open...

北美館拓展藝術影像的敘事疆界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首波片單搶先看 

2024/10/11
卓別林《冒險家》化身逃犯。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新的老電影」一探卓別林、基頓的影像魅力

2024/10/11
C-LAB年度展覽「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以科技革命的臨界點,勾勒AI與藝術交...

C-LAB「2024未來媒體藝術節」亮相!四大章節、26件作品探索AI時代新頁

2024/10/0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