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突破語言框架!台北當代藝術館《No Language》展覽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2025/01/16 陳宜慧

一如策展人黃彥穎所說的,「藝術更重要的是言外之意。」當語言與文字都被摒除在觀看法則之外,我們又將看見當代藝術的何種面貌?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全新展覽《No Language》於1月17日至5月4日登場!展覽集結14組不同世代臺灣藝術家、跨媒材的創作,不只跳脫語言文字的框架,更邀請大眾以直覺感官重新體驗當代藝術的另一種視野。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登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登場!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回歸感官本能!邀14組創作者突破語言框架展現直觀藝術

一如當代館館長駱麗真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資訊淹沒的時代,語言成為了無所不在的信息載體。然而,語言不一定能完美地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不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夠觸及我們的感官深處,超越語言所能及的範疇。『No Language』不僅讓我們回歸感官的本能,也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理解模式。希望透過這場展覽,重新去感受生活中平時忽略的細節」

此次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囊括黃萱、蘇育賢、李婷歡、江忠倫、劉文瑄、陳萬仁、吳聯吟、陳為榛、黃海欣、何彥諺、崔廣宇、黃立穎與廖建忠,以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引領大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晚安,待會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晚安,待會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精選8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 亮點作品1 | 劉文瑄《媽媽咪呀》

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藝術家劉文瑄表示,「《媽媽咪呀》非常代表我自己,像是自畫像的概念。(其實三件作品都是自畫像)」這件作品的創作與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息息相關,其創作時間橫跨2011年至2025年,而當時創作的概念更像是一個宣言。而向來喜歡拍照的劉文瑄,這兩年也將平面攝影跟紙張系列結合。因而創作了〈生鏽的小女孩〉與〈荒蕪與新生〉。劉文瑄表示,「攝影對我來說,讓我覺得自己很像是一個獵人,就是拿著相機在街道上不斷地遊移,並拍出現實裡面讓我感興趣的抽象。」因此這兩件作品皆以相紙製成,而其背後的影像則來自南港邊陲的工廠。

劉文瑄 《媽媽咪呀》。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2 | 何彥諺《席地而坐》

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位在一樓走廊的作品,依著不同材質對照著窗外的風景,猶如一張報紙般,形成另一種可推動的屏障。藝術家以木版、瀝青等媒材創作而成的作品,一幅看似星空,另一幅則有如樹影或光影的細節。何彥諺表示這是她以318學運時拍攝到一張「從二樓往下看警民衝突的影像」為靈感的創作。藝術家表示,「我發現在這些很激情的場合,比起當時發生的事情,我可能更留意的是在這些時刻、個人很細小的情緒。」而這件作品,也能喚起觀者感受到柏油路、操場等地面材質,以及與一群人共處的生活經驗。此外,透過拉門方法,也邀請觀眾隨時更換窗外的景色。

何彥諺《席地而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3 |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

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這是崔廣宇20年前、非常經典的作品,當時是藝術家首次前往國外(英國倫敦)駐村,此作依據他在台北拍攝的《系統生活捷徑》為基礎(藝術家在臺北各個不同的場合換衣服),英國版本則是根據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去改變當下環境的可能性,其中一段即是藝術家在街道上朝鴿群投擲保齡球(放心!沒有任何動物因這件作品中而受傷),並展現出關於城市和人之間適應關係的實驗意義。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4 | 黃立穎《轉折》

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以石墨為媒材進行創作,過去大部份的藝術家可能是在描繪影子來呈現出一個實體的物件,然而他卻正好恰恰相反,他就像是在畫光的一個狀態,慢慢把光畫出來。而在構圖上則是比較接近東方山水的風景感,因此觀者透過持續向上攀爬的過程,能以身體尺度去丈量空間場域的狀態,也能代入這個模糊的風景之中。

黃立穎《未境褶皺》。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未境褶皺》。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5 |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

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這是一件空間影像裝置,慢慢走進黑暗之中,會看見天花上的煙火,藝術家在這件作品裡,試圖去處理一種觀看的經驗,讓人看到要出神的視覺經驗。此外,藝術家也邀請觀者走在她所安排的走路徑上,感受下一個畫面跟場景,在窗框之下,煙火會忽然出現,透過這些光影窗戶能烘托出一種沉浸式的劇場氛圍。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圖/Chris Chen提供
圖/Chris Chen提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6 |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

藝術家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同時也透過物質材料呈現數位感。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7 |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藝術家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表示,這件作品有點像早期作品《無意識航行》,很多人在畫面裡不斷地走在馬路上,不停交錯的樣態。這些人不斷地在尋找,但沒有完全沒有任何交集。而這次作品裡的這些招牌,則猶如街頭上的招牌,也像是每個人日常經驗裡使用電腦時不斷打開的視窗。於是藝術家將這樣子的一個景觀聯想交還給觀眾,並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去詮釋這件作品。

為此陳萬仁以大型廣告看板的概念做為此影像作品的載體,同時藉由五顏六色的多彩去暗指消費社會的意象。觀者來到此區看完作品後,也可以找一張長凳坐下休息,然而當你坐下的同時,也會變成被觀看的對象,因此,在這個空間裡,每個參與人都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同時也讓作品不斷地被改變。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 亮點作品8 |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

藝術家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觀者可以到冰箱裡去用搖控器,隨機控制一個可移動的家電,小心電視是最兇猛的那個,但它們在場上製造的混亂感中卻又帶有一絲詼諧,讓這些運轉到終點的家電又被賦予了另一種功能的新生。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No Language》

日期: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相關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請洽: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台北當代藝術館

6個神秘微縮裝置,一切取決於觀看視角:鄧肯蒙特弗全新個展《秘術之所》MoCA Studio登場

6個神秘微縮裝置,一切取決於觀看視角:鄧肯蒙特弗全新個展《秘術之所》MoCA Studio登場

2022/03/04
MoCA「非遊記」展出中:11組台泰藝術家雙軌展演,以歌謠為邊陲勞動者發聲

MoCA「非遊記」展出中:11組台泰藝術家雙軌展演,以歌謠為邊陲勞動者發聲

2022/05/12
當代館主題大展《轉接器》MoCA登場:攜手洪建全基金會合辦,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3組表演團體展演

當代館主題大展《轉接器》MoCA登場:攜手洪建全基金會合辦,11位台灣當代創作者、3組表演團體展演

2022/08/12

最新文章

teamLab進駐京都!Klook獨家開賣「teamLab Biovortex ...

京都teamLab美術館10月開幕!以「Biovortex」為概念、新作日本首亮相

2025/08/11
史上最大規模的威廉·透納全球巡迴展覽「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於6月27日至...

必看「透納」展!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不只呼應當代,更存在永恆性

2025/08/11
市場裡的香料店。

沙漠地帶的紛雜淡香:摩洛哥的鹹檸檬雞塔吉鍋/溫若涵

2025/08/11
Cal pep店內人氣鼎沸。

高級食材與家常感的撞擊:巴塞隆納的鮪魚韃靼/迪拉

2025/08/11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 TFAM年度個展」於8月9日至11月16日在北美館3樓...

北美館2025 TFAM年度個展「徐瑞謙、李紫彤、彭弘智、柯良志」一次展出

2025/08/08
日本藝術家沖賢一OKI KENICHI(左)藝術家周邊,印花T恤、(右)OKI在...

專訪日本藝術家沖賢一OKI KENICHI!以螢光塗鴉疊出熱愛的霓虹

2025/08/07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寧文個展《寧好!》,用自拍影像與AI生成對話,以幽默拆解數位時代...

藝術家寧文個展《寧好!》伊日藝術計劃登場!一探AI語言與性別身份圖景

2025/08/07
香港導演杜琪峯來台參加在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的電影首映。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杜氏電影風格獨具 杜琪峯:現在拍片變自私 不再以票房作為創作依據

2025/08/06
《左撇子女孩》的故事從蔡淑臻飾演的媽媽帶領兩個女兒從鄉下搬到台北開始。 圖/光年...

《左撇子女孩》入選多倫多影展、台灣10/31上映!真實呈現台灣夜市人生

2025/08/06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