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信仰包含著傳統,但信仰不會限縮於傳統價值觀——馮國瑄

2025/09/07 撰文/馮國瑄

家住西螺,從小馮國瑄就對每年都經過的大甲媽祖遶境隊伍不陌生,小學時經歷的家庭巨變與校園霸凌,讓他第一次對媽祖發出祈願,大學時加入媽祖遶境隊伍至今走了十幾年,還請了一尊媽祖分靈回家,完整了家的歸屬感。近兩年馮國瑄經歷過幾次短期出家,從吃飯走路、打坐抄經中,體悟到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是在與信仰聯繫,日常即是修行。

Q. 什麼契機讓你意識到自己與媽祖的連結?

三歲時母親過世,我住在親戚家;國小四年級外婆輕生,爸爸另組新家庭,因為個性陰柔在學校常被欺負。在人生最傷心與憤慨的時候,我跪在路邊等待媽祖遶境的隊伍經過,感受到鑾轎在面前停留許久,溫柔地晃動,彷彿媽祖真的坐在裡面,聆聽我的祈願。

伯母知道了我在路邊哭得很傷心的事,把我帶回家裡照顧,一切才慢慢轉好。沒有發生任何神蹟,卻讓我相信成長過程遇到的貴人就是一種神蹟與希望,從此在信仰裡得到倚靠。

馮國瑄從唸大學至今每年都參加媽祖遶境。
馮國瑄從唸大學至今每年都參加媽祖遶境。

Q. 在多年媽祖遶境中,印象最深刻的相遇?

遇到一位爸爸,揹著兒子走遶境。有一位像是叔叔的男子跟在他們身邊,不斷從背包裡變出東西,一下子問小孩會不會渴?一下子替父子倆擦汗。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來到了休息的宮廟,兒子躺在叔叔懷裡呼呼大睡,爸爸坐在旁邊吃廟方供應的羹麵,我忍不住好奇攀談兩句,才知道他們都是男孩的爸爸。當年他們想要小孩,有向媽祖許願,現在每年帶兒子出來還願。

信仰包含著傳統,但信仰不會限縮於傳統的價值觀。我感覺信仰隨著時代需求一直在進化,時代多元,信仰也會容涵所有人,不管異性戀或多元成家。然而時代變化再大,人們的願望卻變化不大:求家人健康、求財、求愛情、求子⋯⋯。
一個信仰能夠持續興盛,也許關鍵就在是否能貼近時代的需求,是否在乎人們的願望。

Q. 生活中你如何與信仰保持聯繫,這樣的養成如何影響了你?

這兩年我先後在佛光山與法鼓山短期出家,每天清晨起床,早晚課,出坡勞動,打坐,專心吃飯,走路時「照顧好腳下」。這讓我領悟到,信仰不是在佛殿裡,而是專注做好生活的每一件事,在過程中慢慢觀察自己的心念、調整自己。

下山後我每天都會抄經、打坐與拜佛,這些習慣讓我看見自己的情緒,找到煩惱的源頭。當煩躁到不行,我會拜佛,一次又一次俯身跪拜,再起身合掌,像是瑜珈、也是儀式,我的心就會安靜下來,混濁的腦袋會變得非常清澈。

每天的抄經打坐拜佛,是觀照自己、讓心安靜下來的方法。
每天的抄經打坐拜佛,是觀照自己、讓心安靜下來的方法。

Q. 你覺得信仰「照見」了你的什麼?

各種妄念,受到的委屈和憤怒,都會在我打坐時浮現。以前我會在心裡想像暗罵,假如他這樣、我就要那樣反擊回去⋯⋯,其實就是「內耗」。
現在打坐時我不再跟著情緒隨之起舞,只是告訴自己「我又生氣了」,理解自己是在用憤怒掩飾受傷。

接著我會提醒自己,是因為我心量不夠大,就容易被人刮傷。佛陀要我們「忍辱」,並非要我們忍氣吞聲,而是要我們超越那個辱、理解我們感到辱的原因。越能夠理解每個人(包括自己)的侷限與恐懼,心量就會擴大,心就不容易受到傷害了。

馮國瑄的信仰小物:「每當有困難或有工作計畫,我都會許願要唸誦多少遍的經文,求觀音菩薩保佑我順利。唸完一次就會在紅紙上塗一個圈圈,直到圓滿。當我誦經,腦袋就會湧現好多創意或辦法,往往就是解決瓶頸的關鍵。看到這些紅紙,我就想起那些困難但保持正念的日子。」
馮國瑄的信仰小物:「每當有困難或有工作計畫,我都會許願要唸誦多少遍的經文,求觀音菩薩保佑我順利。唸完一次就會在紅紙上塗一個圈圈,直到圓滿。當我誦經,腦袋就會湧現好多創意或辦法,往往就是解決瓶頸的關鍵。看到這些紅紙,我就想起那些困難但保持正念的日子。」
馮國瑄|1989年在花蓮海邊出生,西螺長大,目前住台北大稻埕。近年獲得打狗鳳邑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喜歡寫散文、健身、下廚宴客。每年參加媽祖遶境,還請了一尊媽祖分靈回家,於是日常有了神明作伴。著有散文集《黑霧微光》。
馮國瑄|1989年在花蓮海邊出生,西螺長大,目前住台北大稻埕。近年獲得打狗鳳邑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喜歡寫散文、健身、下廚宴客。每年參加媽祖遶境,還請了一尊媽祖分靈回家,於是日常有了神明作伴。著有散文集《黑霧微光》。

本文選自《500輯》Issue140「構築心中的信仰風景」

信仰是一種自由的心靈活動,也是一種個人與群體的歷史,訴說人們與地方的來歷,累積成看待世界的觀點——透過日常習慣、儀式傳承、物件寄情、社群互動,讓相信的意念變得堅實。信仰如鏡,持續擦亮,以此照見,我們得以對自己越來越誠實。

◎圖片提供:馮國瑄

◎責任編輯:林亞璇

Issue140

神性就是相信內在智慧,不向外去尋求——Misc林佳齡

神性就是相信內在智慧,不向外去尋求——Misc林佳齡

2025/09/05
雞籠中元祭:從對立到和諧,映照人心與時代

雞籠中元祭:從對立到和諧,映照人心與時代

2025/09/05
女神就像溫暖長輩,共鳴與陪伴身為女性的自己——倪瑞宏

女神就像溫暖長輩,共鳴與陪伴身為女性的自己——倪瑞宏

2025/09/06

最新文章

謝德慶作品,Fall 3_One Year Performance 1981-1...

洪建全基金會贊助 謝德慶首次完整回顧展在紐約Dia Beacon登場

2025/10/01
陳澄波最愛的寫生地點之一嘉義公園。公園內設有九處陳澄波畫架,讓觀眾可以從藝術家視...

臺史博「寫生的故事」特展結合主題小旅行,走進陳澄波時代風景

2025/09/26
《Fare》製作台北特輯,從飲食文化、環境地貌、居民生活等角度深入這座城市。圖/...

英國雜誌《Fare Magazine》的台北探索:一座滿足每種飲食需求的城市

2025/09/21

重新理解家,是成為自己的依據——《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演員曾敬驊

2025/09/19
圖/索卡藝術提供

《尚未命名的抵達》梁凱棋×溫晉豪雙個展台南索卡藝術9/20登場

2025/09/19
羅大佑以EP致敬鄧雨賢,兩代音樂巨匠跨時空對話。記者王聰賢/攝影

音樂傳承的使命 羅大佑致敬鄧雨賢 兩代音樂教父跨時空對話

2025/09/19
「聲子蟲」主創吉他手柯明,擅以空間感營造氣場,傳達悠遠長流的演奏風格。

以音樂衡量家的基準,超越言語的表達——聲子蟲柯明

2025/09/19
從小就被鼓勵透過各種創作方式玩耍,畫畫是鄭敬儒隨性私密的個人筆記。

拿著畫筆互看,帶著家的安心感創作——deca joins 鄭敬儒

2025/09/19
一嶼ISland 呈獻臺灣攝影家「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以老相...

「李雨軒 Viewfinder 攝影展」一嶼登場!以老相機觀景窗捕捉光影記憶

2025/09/18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