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葉怡蘭/後疫情時代之便當新美學
疫情發展至今,雖未來如何仍難預料,但以現階段言,台灣之抗疫表現無疑可圈可點。這一切當然首要感謝政府團隊的專業布局、縝密作為,但也可歸功於近年來因在地認同的升揚,人民於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過程中,所逐步成熟凝聚的公民意識與共識,使我們得能堅強篤定,防疫之路上攜手團結同心。
當然,即使遠比其他國家來得紓緩而穩定,然節制外出、社交和群聚下,既有消費模式還是受到影響,旅遊、餐飲等業種尤其打擊沈重。
擔憂焦急之際,稍稍寬慰是,一片低迷中,卻也分外感受到、感動於相關業者、工作者為突破這逆勢艱困處境,所展現的靈活思維和強大韌性;各種轉圜、變通之法之方一一應運而生,且不少創新亮眼傑作,而這其中,讓我尤為興味盎然則是──便當。
因應席捲全球的宅家狂潮,外帶外送成為勢不可免之突圍良方,除了把既有菜色照章打包上陣,便當也成為另一更寬廣多元接觸消費者的管道。
而我,雖因身屬在家工作者,三餐自煮自食為多,便當並非我的日常飲食選項;但本身興趣使然,交通移動和旅行裡,最愛始終是體驗各種不同地域、形式的便當。
在我的觀察,全球版圖上,擁有最豐沛豐饒的便當文化當非日本和台灣莫屬。
較之日本的精緻唯美、細節處處、在地性紛呈來,台灣便當一如我們的國民個性:熱鬧、溫暖、豐盛澎湃,讓便當控如我一樣執迷留戀,走到哪吃到哪。
而雖說台灣便當已夠繽紛多端,但此波風潮裡,最值得注目是,既有業者之外,更多了不同類型、檔次餐廳與料理人奮勇加入行列。
當然此中不少仍停留在既成作風,光就是依樣畫葫蘆、全照舊有傳統樣式來;但最歡喜是許多都能從個別專長和立足位置出發,以此為命題和挑戰,開發出融入、表現自我特色的便當。
以近日所見所嘗,比方粵菜餐廳將素來膾炙人口的片鴨、鴨鬆、炒鴨骨之一鴨三吃融匯其中,不用揪桌,一人便能盡享名店廣式片皮鴨宴饗,過癮非常。
比方來自米其林法式餐廳的便當,乍看是一般雞腿便當、豬排便當模樣,但細細嘗來卻能清晰辨察,從食材、做工、火候與風味組成都是Fine Dining頂級廚藝講究與風範,從主菜到各款配菜都分別以不同手法與香料調味料個別處理、烹製、詮釋,味香韻致層次多重多面多樣,回味綿長。
吃著讓人不由讚嘆,即使疫情過去,若還能繼續吃到這樣的便當該有多好。
而我也相信,不管會不會、能不能留下來,這些美味動人之作,無疑大大增益、豐富、拓展了便當的境界與可能性,提供了更開闊也更細膩精深的靈感和思考──甚至,在消費者端,也進一步把向來不脫庶民印象的便當的可接受等級和單價往上拉高……
經此一疫/役,期待未來,我們的便當世界將愈來愈精采、愈來愈不一樣。
最新文章
雀雀/《第9節課》:選角各具特色、稜線分明 演出道貌岸然者比不倫戀更黑暗氛圍
2023/01/1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挽菓子的手,最溫柔的弧
2023/01/13藝術收藏家姚謙/悲傷的夾竹桃
2023/01/11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哥吉拉怪獸登陸台北 勿忘核能事件省思
2023/01/07雀雀/《艾蜜莉在巴黎》第3季:進入「巴黎女子圖鑑」階段 結局爆點發展仍令人懸心
2023/01/07魯冰花 後來的故事
2023/01/05汪正翔的「2022→2023關鍵字」:懷舊、未來
2022/12/31許育華的「2022→2023關鍵字」:樸素過日、離開中心
2022/12/31王瑋/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跨階級與種族的傾情大戲
2022/12/31飲食作家葉怡蘭/2022,外食餐桌這一年
2022/12/30雀雀/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輕科幻劇元素獨立故事 《曾賈府喜事》評析婚戀價值
2022/12/24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創業動力來自故鄉召喚:湯圓餡一樣軟燙的心
2022/12/23陳穎Ying C. /千年菓子的啟示:文化的形成來自付出心力守護傳統的良善立意
2022/12/21塗翔文/瘋狂富作用:「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高明的嘲諷針砭 拍出光怪陸離陸現象
2022/12/20芮塔/「財閥家的小兒子」不公平能逆轉勝?穿越重生彷彿走趟近代發展史
2022/12/17創意者李擴/時尚像素化:當精品產業與電玩世界產生撞擊
2022/12/16雀雀/經典歌成回憶殺 日劇《First Love 初戀》堪稱年度戲劇眼藥水
2022/12/10藝術收藏家姚謙/陳昭宏畫作:瞳孔中對視著的半身剪影,映照我的自問
2022/12/0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