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葉怡蘭/2020台北台中米其林短評:樂見跨出台北,若是米其林來台南?
《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2020》公布隔日,妹妹看完清單後,突地有感而發:「麵線、米粉湯、胡椒餅、麻糬都算餐盤,讓人不禁好奇,這米其林萬一真的來台南,會成什麼樣?」
讓我登時莞爾,一語道出這幾年來,我對台灣版米其林餐飲指南的另一困惑。
是的。雖說年年放榜,大部分關注焦點、包括我的個人評論多半聚焦星星上,但一直以來最覺費解的,卻始終在〈餐盤推薦〉與〈必比登〉之如何區分上。
翻開前面的介紹頁面,載列了兩者間的評級分類說明:米其林餐盤是「評審員萬裡挑一的餐廳,食材新鮮、烹調用心、菜餚美味。」必比登則為「提供具品質且經濟實惠的美食:費用在1000元或以下(三道菜色但不包含飲料」。
──嗯,前者很模糊。一般雖普遍將之認知為:「評審員覺得好,但還沒到一星那麼好……」、亦即「星星候選清單」之意,但其實照字面上直譯,說不定更符合現在的真實景況:「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
後者雖勉強算是清楚,然坦白說,1000元以下稱「經濟實惠」,在米其林之鄉法國或者合理,但來到以食物廉美聞名的台灣,則顯然有太過寬鬆之虞。
這樣的分級,在西方運作數十年(必比登始於1955年),大致可算順暢;尤其必比登,常常成為我在法國旅行時尋找在地鄉間小餐館的絕佳指引。但一旦來到亞洲,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
原因不單單出乎彼此間餐飲文化、個性與美學上的差異,更在於相較西方來,亞洲的庶民飲食明顯加倍蓬勃豐富、繽紛多樣;特別台灣,因歷史與地緣因素,飲食血緣上分外雜揉四方、混融多元,食物種類、呈現形式變化萬千;不同類項之如何齊頭論較,以至館、店、攤等個別類型之如何歸納,連在地的我們都得費些周章,何況外來指南?
所以,顯而易見地,攤開這兩份名單相比對……若把餐盤推薦榜中看起來確屬「星星候選」的fine dining餐廳剔除,看著一眾食堂麵館、街頭夜市小吃兩邊分布,且捉摸不出其中章法,便能感受到米其林於此中的迷失和為難。
更別提其身為一份「旅遊美食指南」,是否真的確實為遊客有系統地涵蓋、並重點勾勒出所載城市的餐飲特色和樣貌?
所以,雖對樂見米其林跨出台北、往其餘城市發展,但足跡越往南走,卻不免越有顧慮,尤其家鄉台南更是遲疑。
原因之一固然出乎私心認為,台南美食的渾然自成、獨樹一格,與米其林向來審美觀點明顯有別;更重要是,台南小吃系譜之森羅龐然程度,以米其林歷年表現看,是否真能駕馭?還是會益發左支右絀、更曝其短?
米其林來台第三年,進入亞洲則是第十四年,難能融入在地的批評和雜音依然存在。只能期待,也許下一年可以更進入狀況,不然,咱們就得自己準備好,心臟和定力和包容力夠強夠寬廣。
最新文章
音樂人左光平/告五人《運氣來得若有似無》的新世代暖浪漫
2021/01/21旅日作家張維中/因《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再度蔚為話題的「澀谷站前交叉口」
2021/01/21【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許育華:培養品味,保持好奇心是重要關鍵
2021/01/15上班新日常:在荷蘭Work From Home,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平衡
2021/01/14美食作家張聰/北京米其林二星餐廳:「京季」榮派官府菜
2021/01/13飲食作家Peray/美食決定旅行的方向:重度美食愛好者的3個推薦
2021/01/13作詞人姚謙/畫裡畫外:閱讀西洋古典美術史,漫遊畫外曲折離奇的故事
2021/01/13創意人李擴/我看日劇《30歲魔法師》:如果碰觸文具,似乎就有魔法
2021/01/11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私廚」和餐廳的相反邏輯
2020/12/28旅法作家陳穎 Ying C./是限制還是挑戰? 無麩質與純素甜點新趨勢
2020/12/24美食作家張聰/酒杯與酒的加持關係
2020/12/23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交會互放的光亮:侯孝賢御用編劇朱天文
2020/12/21日本女性結婚標準炎上事件:那位「不普通的普通男性」星野源
2020/12/16塗翔文/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的影像魅力
2020/12/14創意工作者李擴/寫在雙十二狂歡之際:說買之前,先學會對「價值」的判斷
2020/12/12飲食作家葉怡蘭/2020年末回顧,雪莉桶陳威士忌之新風貌
2020/12/08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用餐大眾與他們的公共意見
2020/12/07融入在地,你必須放下過去、向它學習:文化觀察者于國華走訪瑞芳「息書房」
2020/12/0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