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家詹偉雄/冒險論之三:大詩意人
美國西北角的華盛頓州沿海,倚靠太平洋岸,天氣陰霾多變,冬季寒冷,人們艱辛過活,在波音公司等現代產業還沒到來之前,伐木是主要營生方式,當地人取用資源於自然,也感受到自然有一種凌厲的力道,施加於趨近的人類,因而有一句俗諺:「世界鋒利如刃」(The world is as sharp as a knife)。
「世界鋒利如刃」也是一句詩意的語言,當我們說某件事物有詩意,也就意味著它在表面供人辨識的意義之外,有著弦外之音,啟動人們更深邃的情感、更多義的領悟。
從表層的意義看,世界像一把尖刀一樣鋒利,是對破碎山岳地形的比喻,「鋒利」此一形容詞,召喚著肉身和堅硬之物切割摩擦後的疼痛感,說的是在自然中謀生有如在刀光劍影中穿梭,是必須付出血肉代價的事,但人們這麼說,並不是要責怪自然,而是期勉在地子弟們要接受這種命運,甚至某種程度上——要陶醉於這種運命。
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對生活世界的分析中,詩意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分析前輩詩人赫爾德林的詩作,寫成一篇長文〈詩意的栖居〉(Poetic Dwelling),他所說的詩意,不是一種美麗的風景,也不是一種宜人的感受,如同今日大眾文學使用這個字詞的指涉一般,海德格講的詩意,是一種人們當下感受到周遭中的自然萬物,與自身共同形成了一種「在世存有」的關係,人突然擁有了萬物,也知道自己被萬物所擁有,這是一種內在的親密感受。
在上個世紀的二○年代,海德格倡議詩意的栖居,是要對抗日益高漲的科技理性主義,在那裡,自然萬物都變成數目字管理的對象(例如曾讓貝多芬寫出交響曲的萊茵河,變成了發電量與運輸量的萊茵河),人的生活先是失去情感,再接著失去意義,因此,找回詩意,不僅是恢復了自身的感性,也是找回人在社會洪流中的一種個人確著感的——生還方式。
二十世紀的冒險紀述或文學中,清楚地顯示著這種追求詩意、陶醉於死生一線在世存有感受的神祕慾望:
第一位不靠氧氣桶登上14座八千公尺巨峰的義大利登山家雷恩霍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在他完成聖母峰登頂後,他寫下:「在我抽象的精神狀態中,我不再屬於我自己,不再屬於眼前的視線。我僅是一具孤獨狹小、喘著氣的肺葉,漂浮在霧氣的山顛之間。」
在大西洋靠著一具救生筏漂流76天的美國帆船家史蒂芬.卡拉漢(Steven Callahan),一路上與大批的鬼頭刀搏鬥,牠們是他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卻也用奇異的頭顱要把他頂下船,在卡拉漢獲救後出版的書裡,他這麼寫著:「我越來越覺得這些生物散發出一種靈氣,讓我相形見絀,……我之所以活下來,是為了我本能地想要的東西——生命、同伴、安慰、遊戲。而這一切,鬼頭刀全都擁有——就在此時,就在此地。我多麽希望,自己能變成我所吃的魚。」
冒險行動,是自然與人的遭遇,也是人們追求詩意的努力,在這種詩意裡,我們確真地知道自己活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生命,不是集體SOP中的一顆螺絲釘。在古代,人們不能輕易涉險,但在現代,冒險已成為一種性感的事,誰不想身邊的世界鋒利如刃?
最新文章
-
瘋狂美術館|你愛吃的鮭魚也成為藝術品了! 240家畫廊齊聚香港,走跳巴塞爾藝術展感受全城瘋藝術
2025/03/31 -
雀雀/Netflix《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 看見當代父母的教養恐懼
2025/03/29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大蜘蛛進城了-感受藝術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2025/03/23 -
雀雀/苦盡柑來遇見你:敢愛敢恨、活出自己 讓觀眾情感投射的心靈滋養劇
2025/03/22 -
快速取餐、拍照打卡,還是人際互動?淺談餐飲業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2025/03/21 -
雀雀/《難哄》:純愛劇進入「細節時代」 觸動更多觀眾的心
2025/03/15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城市生活:公廁是文明社會的指標
2025/03/10 -
雀雀/是枝裕和「宛如阿修羅」:故事文本不顯過時 更添沈澱思釀的韻味
2025/03/08 -
2025第97屆奧斯卡為什麼是《艾諾拉》大獲全勝?西恩貝克的獲獎帶來的三個啟示
2025/03/04 -
馬欣/「喵的奇幻漂流」:在末日裡訴說希望的美好寓言
2025/03/03 -
雀雀/《童話故事下集》:省視女性成長路 對不同愛情模樣的需求
2025/03/01 -
藝術收藏家姚謙/那個文藝時代:八零、九零年代的台北之感
2025/02/27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寂人甜食:追求頃刻之美
2025/02/23 -
雀雀/李浚赫《我的完美秘書》:將親情與愛情綁定 闡述當代婚戀價值型態
2025/02/22 -
Ying C. 陳穎/人為創造的天然或成未來食品業主流?從FDA禁用「赤蘚紅」食用色素談起
2025/02/20 -
潘光中/韓劇《外傷重症中心》:體現「醫療商品化」帶來的崩潰與解離
2025/02/15 -
雀雀/「九重紫」:見證清醒比瘋魔痛苦百倍的時刻
2025/02/08 -
作家張聰/將尋常的日子浸潤美學中
2025/02/03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