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作家高琹雯 LIZ/吃的不同層級:廚師創造的那個「世界」,正是美食論述
法國美食家布西亞.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曾說:「動物餵飽自己,人類吃飯,唯有智者懂得如何吃。」
「吃」這件事,儼然有級別之分。
動物進食之於人類用餐;囫圇吞棗之於細嚼慢嚐;填飽肚腹之於把酒言歡。我們直覺知道這些兩兩對比有所不同,可以想像生理的需求與社交的功能、文化的展現位於不同層次。然而,究竟怎麼說清楚那些不同?
美國社會學家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架構。在《Accounting for Taste: The Triumph of French Cuisine》一書中,她爬梳法國料理臻至崇高地位的因果,進行學術上的嚴謹論述,而為了這麼做,她必須說文解字 :食物(food)、烹飪(cooking)、美食(gastronomy)、料理(cuisine),這些和「吃」相關的詞彙,如何區辨其含義?
「食物」意指人類為了解決存活的生理需求而食用的物質,亦即,我們為了活下去而吃的東西;「烹飪」啟動食物的轉化過程,將食物變成可以被吃下肚的狀態;而若烹飪主要涉及製作一道菜的人,「美食」則指向有教養的食客(sophisticated diner),亦即布西亞.薩瓦蘭所謂「懂得如何吃」的「智者」;「料理」則融會製作者與品嚐者、廚子與食客,意指一種文化建構,得以制度化飲食上的實踐,讓自然養成的飲食舉止成為穩定的文化規範 。
「料理」(cuisine)是Ferguson的研究基礎。她援引李維史陀的名言:「食物是很適合拿來思考的。」(food is good to think with),為了進行這樣的思考,必須有一個附著的形式,對於李維史陀而言,那形式是「神話」;對於Ferguson而言,那形式是「料理」。為了探究法國的美食力,她從法國料理下手,而「料理」是一種「將食物帶進社會秩序的規範」,「如同用餐使吃飯社會化,料理則使烹飪正式化,重新安排原先私密的食用行為。」
從食物到料理,「吃」被賦予了更多生理性、物質性以外的意義。吃不僅僅能填飽肚子,還能進行美學賞析、智識討論,並提供一整套文化規範,供一個社會思考他們吃的是什麼。當然,依據Ferguson的說法,這些抽象的討論發生在「料理」的層級,也是美食論述的基礎。
由於美食的不可再現性,有關美食的討論與研究,多半必須回歸文本,例如食譜、菜單、詩集、小說、散文集、電視電影等等。而美食的不可再現性,若和「藝術」掛鉤,又是一言難盡、無分對錯的議題。上一篇文章,我說「美食不耐久,美食論述可以」,文中約略提到廚師製作的料理是否能作為藝術,有網友認為,如果採否定見解,那麼對於藝術的理解「太唯物」,如果廚師能創造出一個「世界」,讓人們自由評論,那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亦即,廚師創作出的「作品」如果被認為是「藝術」,未必僅局限於一道道菜餚。
我的看法是,廚師創造的那個「世界」,正是美食論述。
接下來將繼續解釋美食論述的內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最新文章
樂評人左光平/「水逆」:在變化中找進化 鄭宜農的奮力破繭
2022/05/22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真正的「原味」,是生命原本的味道
2022/05/20旅日作家張維中/與疫情共存的日本國內之旅:生活依舊,旅行繼續
2022/05/17樂評人袁永興/舒米恩「詠歌者」 :阿美族語的吟唱,行進猶如穿越於山林,柳暗花明又見溪谷清泉
2022/05/15創意人李擴╱旋鈕轉動一切:「21世紀的Walkman」iPod成了懷舊對象,難忘實體觸感回饋
2022/05/13影評人塗翔文/「你好,李煥英」:讓觀眾笑淚交織不敗元素 靠 「精準安排」恰到好處
2022/05/08雀雀/《來吧!營業中》:「不完美」的樸實親切感、藝人接地氣 疫情下的一場台綜及時雨
2022/05/07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陽明山「草山小鎮」OLD TOWN 喚醒兒時美軍眷村回憶
2022/05/06美食作家陳慶華/疫情下嚴酷考驗:封控是一記重拳,上海餐飲業從高處墜落
2022/05/05旅日作家張維中/踏進別人的家:日本家宅的生活切片 透露著日常起居真實模樣
2022/05/04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那些不足掛齒的煩惱,刻畫「厭世」的現代人日常
2022/05/04樂評人王祖壽/這個世界,《我記得》:疫情讓人焦慮疲憊,一個聲音、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 找到心靈出口
2022/05/01芮塔/韓劇「三十九」: 向最真誠的友誼致敬!生命重質不重量 珍惜所有、活在當下
2022/04/30葉怡蘭/燒肉千秋:燒肉之魅,在於一餐中品嚐多樣產地、部位、型態、調味
2022/04/29地下電影/《南國啟示錄》:窺探東南亞三大城市,檳城、清邁與河內的百種姿態
2022/04/29陳穎Ying C./你和追蹤者們「互動」了嗎:思考「社群經營」目的,在眾聲喧嘩中走出自己的路
2022/04/27影評人馬欣/發人深省的國片安打之作「一家之主」:沒有眼淚,但更顯鮮活的「母親故事」
2022/04/25藝術收藏家姚謙/收藏是種緣分: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暫時代為保管的一種緣分
2022/04/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