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Be Water像水一樣的哲學——李明璁談《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螢光幕之外,不同面向的李小龍
傳奇色彩濃厚的武打巨星李小龍,是李明璁領讀的主線。李小龍活躍於60年代、70年代,他過世前開始整理自己的思考論述並留下文字,但李小龍不是為了發表而書寫,而是他為了要面對自我而寫下這些東西。他過世後,有人把他的論述整理出來,也才有《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這本書。
李明璁先鋪陳李小龍的出身背景,他的父親是粵劇大師,李小龍是父親與母親在旅美巡迴演出的旅途中,把李小龍帶到這個世界,所以李小龍其實是個美籍華人,但在李小龍學齡時,父親特別把他送回香港求學,所以李小龍既有西方教育的影響,同時又有東方社會的養成,他一開始的文化素養就是很混血的狀態。
根據李小龍的自傳描述,他在年少時很快展露體能天份,他跟多數少年一樣,就是一個搗蛋鬼且逞兇好鬥。而一個人的思考,卻也是影響行動的契機。李小龍在屢次獲得勝利後卻覺得不太滿足,他開始問自己「然後呢?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嗎?」
武打有天份,演戲有天份,兩者加起來就是武打明星,這是我們熟悉的李小龍,李明璁接著說,但第三個面向的李小龍,是這次為什麼要談論他的主因,李小龍回到美國後沒選擇念體育跟電影有關的科系,他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選擇攻讀哲學系,這與他年少的好勇鬥狠經驗有關,他常問自己「勝利了又怎樣?為何人們把勝利看得如此重要?」也因此,他把年少的疑問,轉向對生命的追求。李明璁說,「在學問光譜裡面,有門學問中的學問,非常能夠回答生命的問題,哲學這種看似無用的學問,此時對李小龍卻非常重要,也是他重要的轉折。」
李明璁說到,我們理解的李小龍是武術家,是一腳踢破「東亞病夫」的勇者,也是以小博大的象徵。但我們比較沒有看到的是他安靜、閱讀、思考,乃至於進入敵人脈絡思考,哲學化的李小龍。這本書很有趣的是,李小龍如何理解武術、哲學,甚至他還寫詩,他其實是一個在螢光幕或刻板印象之外,作為一個實踐生活藝術家的人。
李小龍的功夫之道
李小龍如何談功夫?他建立在老莊思想的「道」,他認為功夫的核心原理就是「道」,也就是宇宙運行的原理,也是《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非常重要的核心精神。李明璁進一步指出,「他老莊思想的熱愛,乃至於融入於武術,相當程度是奠基於他對西方哲學到當代心理學的熱切興趣與理解,他也寫詩,你會發現他文筆非常好,在我看來,他也是一個非常會使用譬喻的人,像是鏡子、竹子、水的譬喻等。」
李明璁說到,如果現在google李小龍跟香港,會出現個關聯字「Be Water」像水一樣的哲學,李小龍說過「就像河流一樣,萬物永無止息的流動著,不會休止、不會靜止。」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好像在越激烈的衝突裡面,「Be Water」不只變成群眾的運動策略,也是群眾在運動中隱隱然的自我療癒或安身立命,找到還能繼續下去的慰藉與信念。
李小龍也說過「能夠運用它用之不竭的能量,因為水是自由的。因為它能夠對任何事物採取開放態度,乃因水是虛空的。」而李小龍在心境上「無心」、在動作上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他說到「『無為』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明心見性,讓思想、動作自由的流動,完全不受任何內在或外在的干擾。」「功夫裡的『無為』意味著自然而然的動作,或是心境動作,主宰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鬥中,習武之人學習忘記自己的存在,而隨著對手動作而動。」
李小龍認為,功夫的意思,就是要將自己的動作協調的「融」入對手的動作中。他進,你就退;他退,你就進。李明璁說,「在電影中的李小龍,大家可能太留意於他的動作或誇張化的表演,讓我們誤以為李小龍就只是個武打明星,事實上,我相信李小龍的哲學,他在電影裡很想說,但他說不夠,所以為何在他人生的最後,要寫下這些筆記。他要說給自己聽,誠實的面對自我之外,也說給他愛的人聽。」
為何此刻要談李小龍?
在這本書李小龍寫下的哲學思考筆記中,李明璁指出,不僅是適合於香港抗爭運動,甚至對防疫時期的人心徬徨不安,都非常有啟發性的想法。好比這句「每一天我們都要重新證明自己的價值,證實我們存在的理由,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當自主的個體得不到自尊的時候,他很可能成為極其危險的爆炸性實體。屆時他寧願捨棄那個沒有希望的自我,一頭栽進追求自豪--這正是自尊的爆炸性替代品。」
李小龍還說「所有社會騷亂和動盪不安,都埋藏在個人的自尊危機中。而廣大群眾團結一心,所努力追求的,基本上就是尋找自尊。」李小龍在半個世紀以前寫下的這些話。李明璁認為,「相當對應香港的抗爭運動,民眾反抗了某一種制度、某種法令與壓抑集體社會的暴政,事情上從李小龍的角度來看,這不只是法制面而已,在這過程裡面所抵觸的是最基本的自尊危機。」
另外,「我們追求充滿激情的事物,並不意味我們真正需要它,或者對之有一特別喜好。通常我們充滿激情的追求事物,往往是另一件我們真正需要卻又求不得事物的替代品。」李明璁說,這幾年香港抗爭行動裡面,李小龍的名字與「Be Water」的哲思,又被反覆提到,很多人在討論李小龍對抗爭的態度,乃至於到策略的影響。我認為,將李小龍的思想脈絡化之後,對我們身處的疫情時代所遇到各種不安或焦慮都有所幫助。
李明璁也談到,當我們在講疫情時,像是「防疫、抗疫視同作戰」、「封城」等,都是一種很剛性的語言與譬喻,病毒是我們的敵人,要殲滅、防堵它。但相對的,在疫情時代,這難道是唯一的一種思考或生活哲學的方式嗎?面對敵人(病毒)的方式,只能有防堵、殲滅或者逃避嗎?如何在這過程中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生活藝術家」的練習與實踐,每個人都可以
最後,李明璁補述的河正宇《走路的人》與葛霍《走路,也是一種哲學》這兩本書,剛好都跟走路有關,也與李小龍提出的「be water. keep walking, reading, feeling and thinking.像水一般,持續行進、持續閱讀,在感受中反思」彼此相呼應。
韓國演員河正宇在《走路的人》一書中寫到「每當紊亂的想法與煩惱開始在我的頭翻湧,我就會在那些思緒脹得頭部逐漸趨沈重前,搶先一步走進世界。」「無論置身什麼處境,無論擁有什麼,走路,是只要我活著,就能繼續做的事。」河正宇還創立了「走路會」,用雙腳走進生活的城市,觀察沿途的人們,發掘連結各處的小巷小弄。
李明璁說,「我發現,這些喜歡走路的人,都會有一種異常的謙遜,即使他要鼓勵一種生活哲學或態度,不會樹立一種絕對主義的教條或倡議,還是相對的告訴大家說每個人的走路方式、節奏、步伐都不一樣,即使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感受也不一樣。」
河正宇寫下「每個人的步幅不同,步伐也不同,這一路上,我明白了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罷了。」與李小龍寫下的「學習武術是我的選擇,而當演員是我的職業。每天,我也努力的實現自我,做一名生活的藝術家。無論如何,所有的藝術有著相似的基礎,你可以自由的選擇,表達自己本能潛能的方法。」兩者強調的,都是一種非框架套路的、必須親自心領神會的理解,而不是成為理論或派別的囚徒。
法國哲學家葛霍在《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提出「走路是慢了下來,而我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慢行方式」。他也說到「走路能帶來一種暫行的自由,就算只是一段小小的慢步,我們卸下憂慮的重擔,暫時忘卻生活中的事務。」他對於走路的體會,也遙遙呼應著河正宇與李小龍。
李明璁認為,因為疫情帶來了挑戰與生活不便,讓我們重新去理解這個世界,而「生活藝術家」不是只有大師才可以辦到,我們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得到自己「生活藝術家」練習與實踐的方式。
● 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新訊搶先知
詳細資訊請點:https://lihi1.com/iCuBD
● 7/12(一)中央書局防疫線上說書影片連結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最終第六講/「如歌的行板—瘂弦、商禽」
2022/11/0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五講/「回憶的藝術 層深思苦/吳夢窗、周夢蝶」
2022/10/27【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四講/「人生如戲 戲如夢/古詩十九首、晏小山」
2022/10/20【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三講/「沉鬱的藝術 留得枯荷聽雨聲:杜甫、李商隱」
2022/10/1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二講/「去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王維、李白」
2022/10/06【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一講/「痛點與斷點 爆點與定點」
2022/09/29【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
2022/09/22【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五講/小說與作曲的異同-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2022/09/15【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四講/福斯特《窗外有藍天》
2022/09/08【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三講/《包法利夫人》
2022/09/01【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二講/《基督山恩仇記》
2022/08/25【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一講/《多利安・葛雷的畫像》
2022/08/18【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六講/Rem Koolhaas《譫狂紐約》
2022/08/11【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五講/安東尼聖艾修伯里《風沙星辰》
2022/08/04【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四講/波赫士的《波赫士全集/波赫士詩文集》
2022/07/28【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三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2022/07/21【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二講/大教堂、印刷術與時代的足跡—《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
2022/07/14【500談】理想大人的必修課:張倚奇╳楊士慶╳張瑞夫:不從眾、多方嘗試 用成就與行為回應阻力
2022/07/1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