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到偏鄉貢獻,為在地創生──聯合報數位版推出《質青洄游》專題,串連「優人物」系列專訪
台灣城鄉發展嚴重失衡,仍有一群充滿熱忱的年輕人願離開都市、洄游各地,到偏鄉尋找人生新發展,甚至翻轉地方逆境。聯合報數位版推出「質青洄游」專題,藉由彙集這些熱血青年的故事,讓更多的在地創生能被看見,期盼偏鄉未來發展有更多的可能。同時,也串連500輯「優人物」專訪,邀請讀者一同關注更多遠離都市喧囂的台灣質感人物,了解他們扎根地方的共同信念。
當許多人前仆後繼往都市發展時,相反地有一群「逆向青年」,他們看見了偏鄉人口流失、老化嚴重的危機,離開都市,「人在他鄉亦故鄉」,洄游到偏鄉創業,將青春奉獻給土地,更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為在地創生。「質青洄游」專題,希望能帶領讀者看見這群有願景的年輕人與蛻變後的地方,這也是聯合報今年70周年給讀者的獻禮。
透過專題內的洄游台灣地圖的設計,可看見北中南東各地,從事友善農業、教育、循環經濟、地方文化等年輕團隊們的故事。除了報導外,也特別錄製Podcast,讓資深記者用聲音,帶讀者到地方現場去,聽聽3組在偏鄉發展的質青們,聊聊他們為偏鄉帶來改變的故事。
同時也希望邀請讀者一同分享「在地創生」的故事!即日起在 IG post 加上 #質青洄游,照片將會出現在「質青洄游」專題頁上,希望動員大家的力量,讓更多有志青年與地方被看見。
◎「質青洄游」專題頁面: https://vip.udn.com/newmedia/placemaking/
最新文章
【週三讀書會】廖鴻基:轉身面向海洋,學習包容的力量
2023/03/23【週三讀書會】鍾永豐:書局啟蒙了我 帶我回到土地和家鄉
2023/03/17第四屆中央書局讀書會 七領讀人導讀加體驗 讓書立體化
2023/02/17【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最終第六講/「如歌的行板—瘂弦、商禽」
2022/11/0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五講/「回憶的藝術 層深思苦/吳夢窗、周夢蝶」
2022/10/27【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四講/「人生如戲 戲如夢/古詩十九首、晏小山」
2022/10/20【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三講/「沉鬱的藝術 留得枯荷聽雨聲:杜甫、李商隱」
2022/10/13【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二講/「去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王維、李白」
2022/10/06【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楊澤領讀「過來人的詩:時間的藝術」系列:第一講/「痛點與斷點 爆點與定點」
2022/09/29【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
2022/09/22【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五講/小說與作曲的異同-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2022/09/15【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四講/福斯特《窗外有藍天》
2022/09/08【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三講/《包法利夫人》
2022/09/01【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二講/《基督山恩仇記》
2022/08/25【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焦元溥領讀「樂讀文學:如何用音樂讀小說?」系列:第一講/《多利安・葛雷的畫像》
2022/08/18【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六講/Rem Koolhaas《譫狂紐約》
2022/08/11【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五講/安東尼聖艾修伯里《風沙星辰》
2022/08/04【中央書局 X 500輯】週三讀書會全新系列,曾成德領讀「當文學遇見建築」系列:第四講/波赫士的《波赫士全集/波赫士詩文集》
2022/07/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