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村上曾說過他跟讀者之間,有個相通的地下世界

2019/09/01 錢欽青、陳昭妤

儘管已翻譯33年,賴明珠依舊樂此不疲。 陳立凱/攝影
儘管已翻譯33年,賴明珠依舊樂此不疲。 陳立凱/攝影

「所謂完美的文章並不存在,就像完全的絕望不存在一樣。」木製餐桌上,擺放著簡單的小文具櫃與電腦,賴明珠伏於桌邊,道出村上春樹在處女作《聽風的歌》寫下的首段文句,33年的翻譯時光隨著語句灑落眼前。村上的書中,作者簡介旁總是映著賴明珠的譯者資料。於許多台灣書迷,她早已是接軌村上世界不可或缺的存在。

受文體吸引,日本雜誌遇見村上

那是民國75年,甫從廣告公司下班的賴明珠,抵著信箱開口,撈出固定訂閱的日本雜誌。在榨乾腦力的廣告業外,讀點不相干的文章,是重要的抽離與出口。「村上春樹」四字,彼時還令人陌生,卻接連幾周出現在雜誌上,讓賴明珠油生好奇。

「當時永漢書局有在賣日文書,我就跑去找了《聽風的歌》和《1973年的彈珠玩具》來看,發現他的文體非常特別,不像一般日文,而是帶點英文的生活感,讓人想一直讀下去。」確實,村上春樹當年為了開創全新文體,在《聽風的歌》前半段,嘗試先以英文寫作,再翻譯成日文,用簡潔的詞彙和語調,輔以獨特世界觀,開創出不同於其他作家的風格。

只是當時,海外尚無從知曉此人。隨著讀出興味,賴明珠忍不住推薦給轉至《新書月刊》任職、後為時報文化總編輯的同事周浩正。「我看不懂日文,既然這麼好,你要不要翻兩篇給我看看?」因著周浩正這句話,賴明珠著手翻譯起村上的短篇及相關介紹,刊登於《新書月刊》上。「後來才知道,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海外介紹村上春樹的刊物。」

隨後,賴明珠再於工作空檔譯起《聽風的歌》與《1973年的彈珠玩具》等。隨著《挪威的森林》在台日大賣,評估有機會憑藉翻譯喜歡的作家活下去,賴明珠才決定辭去十多年的廣告工作,全心投入翻譯生涯。早於眾人的慧眼獨具,也成就了兩人30餘年的文學緣分。

翻譯至今,賴明珠依舊是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 陳立凱/攝影
翻譯至今,賴明珠依舊是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 陳立凱/攝影

小小餐桌邊,譜寫翻譯歲月

「這些年來,我一直是他的忠實讀者。」捧著熱茶於餐桌邊坐下,賴明珠倚著這張桌子將村上的無數作品轉換為中文。從於稿紙上手寫,到依賴電腦完成,不變的是,總獨自一人面對翻譯工程。「村上寫作很規律,每天早起,但我不一樣,我睡得比較晚。他通常上午寫作、下午做翻譯。但我如果有新書要翻,就會關在家一整天地做。」

對於被譽為村上的代表性譯者,賴明珠僅是羞澀笑笑。「其實我只是盡可能保留他的文體特色,把類似英文文法的結構留著,即便它不是中文上的習慣用語。像他很常使用外來語,他若用TOYOTA,我就照翻,而不會去改成豐田汽車。」

如同村上書中的主角,多數能夠耐受寂寞,賴明珠亦然。「看他描寫角色一個人生活時,我都滿能體會的,關於那些孤獨是怎麼一回事。常常一個人不講一句話,我也沒有關係。」

從餐桌越過客廳,能見到白雲從天際飄過,鳥群停駐於樹梢。獨居多年的賴明珠,常常望著這樣的窗外景色,就能消磨一下午。「我不是很需要物質享受的人,我的生活很簡單,能這樣在家裡看山看水、讀讀小說、看看電影,我就很滿足了。」

早期電腦不普及時,賴明珠都是將翻譯文字寫於稿紙上。 陳立凱/攝影
早期電腦不普及時,賴明珠都是將翻譯文字寫於稿紙上。 陳立凱/攝影

興趣相投,音樂品味受影響

一旁的CD Player流淌出披頭四的《Norwegian Wood》,這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邊時常聆聽的歌曲。村上的音樂品味,隨著翻譯和閱讀的內化,也間接影響了賴明珠,甚至成為某種陪伴。

事實上,賴明珠本身就學過小喇叭、南胡等,對音樂的熱愛不亞於村上。「我聽的類型沒有他多,但確實會去找一些他提到的歌曲來聽。像早期他常寫到The Beach Boys、Bee Gees,或一些爵士和古典音樂。但聽最多的還是Beatles,邊聽可以邊抓到文字和音樂間的調性。」

客廳角落擺放的大量油畫作品,則是她與村上另一巧合的興趣。「我畫畫很多年了,那時看到《聽風的歌》裡面,他隨手畫入的T恤,還有《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他畫出的左右腦,就覺得這作者很可愛很自由,包括作品主題,就算已經寫了這麼多年,還是很努力在每一次的創作裡突破。」

嚮往自由的精神,在賴明珠身上同樣可見。高中時因著喜歡生物,直覺選讀農經系;在老師一句「懂日文可以掌握最新的世界訊息」,決定出外補習學日文。畢業後循著報紙求職欄,又是涉足廣告圈、又是擔任房地產代銷,但最後讓她定下的,卻是誤打誤撞接觸的翻譯工作。

如同村上之所以成為作家,亦是躺在棒球草坪上的靈光乍現。當年於雜誌內頁相遇的瞬間,讓兩人走向某種宿命性的交集。無論職涯,抑或對生活的態度。

賴明珠私下習畫多年,客廳隨處可見她的油畫作品。 陳立凱/攝影
賴明珠私下習畫多年,客廳隨處可見她的油畫作品。 陳立凱/攝影

同入古稀,翻譯至生命盡頭

「時間真的是一轉眼就過了。」從將入不惑到邁入古稀,賴明珠大半生盡獻給了村上春樹。她曾隨出版社至日本採訪過村上兩次,「他本人就跟作品一樣,純樸不浮誇。雖然話不多,但很親切。」兩人見面時沒太多私聊,卻宛如透過文字交流多年的好友。

「村上曾說過他跟讀者間,有個地下世界是相通的,他想要表達的,常會跟讀者內心互相接起來,我覺得我跟村上某方面也是類似這樣子。」

72歲的賴明珠,相較同齡人,依然耳聰目明、步履穩健,但她坦言記憶和體力皆大不如前。好在,她仍未考慮退休。「村上一直這麼努力地寫,會讓人一直期待他的新作品。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能繼續翻譯他的作品下去。反正做翻譯健忘應該沒關係,只要記得前後句子有連貫起來就好。」

打趣說著,笑聲流過攤放於桌上的字裡行間。與村上在文學裡30餘載的相伴相生,於賴明珠,正是如此從一而終,也無怨無悔的。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賴明珠

推薦閱讀

專訪小説家村上春樹:讀好文章、聽好音樂,對我的人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事

最新文章

李依錫從業30年來不斷自我投資、成長,讓法朋不只是一家烘焙店。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2025/03/30
楊双子還有很多想寫的東西,還有想跟社會對話的內容。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雙胞胎的人生與寫作灌注於一人 楊双子的文學漫遊錄

2025/03/09
渡邊貴義在壽司傳統的架構下加入自己的創意。記者吳致碩/攝影

優質系/劇場型壽司秀之王 渡邊貴義登台客座

2025/01/24
平路說:「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個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種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過文化...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劉小東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代表畫家之一。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