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阿里山冠軍咖啡方政倫:渾噩少年磨成咖啡冠軍

2020-04-23 12:00 錢欽青、陳昭妤

「這邊是我的Geisha(藝伎豆)園區,這個綁白色布條的是短節間藝伎,灰色是長節間,特別的潛力品種我就綁藍色布條,讓個別風味更一致。」時而彎身檢查枝條,時而捧起果實端詳,膠鞋在泥上烙出深深印子,那是方政倫跌撞19年後換來的踏實。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記者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記者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記者陳立凱/攝影
飽滿紅潤的藝伎豆是方政倫的得意之作。記者 陳立凱/攝影 記者陳立凱/攝影

他摘下果實遞來,紅潤潤的。「嘗嘗看,吃起來像荔枝喔!」見全場驚奇聲四起,盯著從果肉裡掉出的咖啡生豆,難以想像裹覆著苦澀咖啡豆的外殼,竟如此甘美。一如他從不被看好的門外漢走成咖啡冠軍,苦甜總是並行。

回到家鄉阿里山時,他才二十歲出頭。「剛回來時什麼都不懂,沒喝過罐裝咖啡,也沒看過咖啡樹,跟著爸爸在園子裡走,看上面有果實,就摘下來咬咬看,『哇好甜!怎麼跟想像的咖啡不一樣。』」意外體驗,讓他對咖啡產生了好奇。

但從住了多年的都市回到山上,彼時血氣方剛的方政倫仍不適應。「台北畢竟比較現代嘛,山上光要看個電視,怎麼轉就只有3個節目,網路還是56K撥接,手機要拿到定點才收得到訊號。」

方政倫22歲時剛回山上,還是個咖啡門外漢。 圖/方政倫提供
方政倫22歲時剛回山上,還是個咖啡門外漢。 圖/方政倫提供

枯燥日常裡,還得面對其他族人的眼光。「剛回來時很多聲音啊!那時咖啡還不被重視,家裡靠高經濟價值的茶葉跟蝴蝶蘭就能過活。很多人就說這年輕人肯定是在台北混不下去,才回來接家業。」難耐的山上生活和耳語,讓少年變得孤僻沈默,鎮日漫無目的跟著爸爸在茶園走進走出,「像一條牛,他鞭一下我走一下,混一天算一天。」

「鄒築園」曾因八八風災被迫長期停業,當時方政倫親跑各地展售豆子。 圖/方政倫提供
「鄒築園」曾因八八風災被迫長期停業,當時方政倫親跑各地展售豆子。 圖/方政倫提供

但那些跟進工廠做茶葉的日子,卻養成了他對咖啡製程的認識。半摸索半好玩下,方政倫透過惡搞咖啡豆的方式累積經驗。「一開始都自己手工剝殼,很花時間,所以試過用小貨車來回輾過去,把殼輾碎再用那個風力把殼吹掉。烘豆只知道要用火去烤,烤完肉就直接把生豆撒在架子上繼續烤,結果因為火力無法控制,烤完跟木炭一樣黑,沒人敢喝。」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但阿里山得天獨厚的高度與氣候,仍讓他種的生豆擁有突出品質。2007年,他無心插柳報名了首屆咖啡農比賽,一舉以優質生豆拿下冠軍,生涯也就此風起雲湧。「那時候開始對咖啡有了很強的求知慾,還跑去屏東跟來台灣教課的夏威夷大師學烘豆。」

從台灣到國際,憑著優質咖啡豆與烘焙技術,方政倫屢屢得獎,在國際咖啡圈累積出知名度,也影響不少阿里山原鄉青年投入種植咖啡。看著這批初生之犢,就像看著當初的自己。方政倫從不藏私,不時召集部落裡的咖啡志士,討論種豆、烘豆技巧,比較優缺點。效仿國外在產地建立莊園制度,是甫接下嘉義咖啡協會理事長的他,設定的第一個里程碑。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方政倫總是用心記下每一次的烘豆風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我最終目標,是希望我們族人可以因為這產業茁壯起來,不要永遠被說我們原住民是個弱勢族群,就是靠補助。我們有這麼好的土地,應該要是個很強勢的族群,要讓人家知道我們鄒族的咖啡就是代表阿里山,等有一天連非洲也搶著種台灣品種,你想想那有多棒!」

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方政倫更遠大的夢。記者 陳立凱/攝影
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方政倫更遠大的夢。記者 陳立凱/攝影

20年間,方政倫從渾渾噩噩活成了自信堅定。當年教室裡找不著的方向,如今在咖啡園裡成形,化作滿山滿林的種子。臨去前,方政倫又繞進園子巡視了好一陣,紅綠果實間,裝載的是他更遠大的夢。

最新文章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行於水上的玫瑰 鄒開蓮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陳耀訓認為,做麵包就是最快樂的事。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陳耀訓/做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 陳耀訓「99分完美哲學」

2023/06/25
安藤雅信推崇「日用之美」。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安藤雅信 從茶道與禪宗入世 崇尚日用之美的道具作家

2023/06/11
葉一南帶領大班樓登上亞洲50大餐廳之首,攝影|沈昱嘉;大班樓內部,圖|葉一南提供

【優人物】葉一南率「大班樓」登頂亞洲50大餐廳之首,用中式材料、中式技術 做真正中餐

2023/05/28
藝術家徐瑞謙:擷取日常細節,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圖/沈昱嘉攝影、徐瑞謙提供

【優質系】徐瑞謙 擷取日常細節 打磨出生活裡的藝術

2023/05/21
黃天仁認為攝影最基本的構圖和運鏡必須先掌握好,才可能以此為基礎做變化。攝影/沈昱...

【優質系】鏡頭裡打磨日常 黃天仁 用教學傳承攝影志業

2023/04/23
邱復生對台灣的藝術電影有使命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悲情城市」背後的故事/出品人邱復生:帶台灣電影上國際

2023/03/19
王榮文創辦遠流出版社,影響眾多不同世代的讀者。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從遠流到華山 王榮文 為興趣做事 打造流傳萬世的創意江湖

2023/03/12
陳千浩投入在地酒開發釀製多年,期望有生之年能讓台灣地酒再生蓬勃。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釀出金牌埔桃酒 陳千浩 讓台灣地酒重返榮耀

2023/02/26
蔡康永受到父親豐富藝術收藏的薰陶,自己也是當代藝術的愛好者。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從作家、主持人到藝術家 蔡康永:只為帶給人感動

2023/02/18
美食作家莊祖宜覺得做菜才是自己的熱情所在。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餐桌上的人類學 莊祖宜願作飲食文化傳譯人

2023/02/05
黃美秀自小在嘉南平原長大,對山林與生物特別有感情。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穿梭山林二十年 為台灣黑熊點亮前路 「黑熊媽媽」黃美秀

2023/01/15
何奕佳希望能打造從吃到住的全方位有機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吃真食物 過綠生活 打造有機環保人生的何奕佳

2023/01/08
洪和培(左)和謝欣曄兩人個性互補,也時常被對方突出的能力激勵。 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本事空間製作所 翻轉「詹記」顛覆刻板 為建築嵌入時代感

2023/01/0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