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質系】解構自然語言 為空間種植美感 「質物霽畫」創辦人 李霽

2022-01-23 00:00 錢欽青、陳昭妤

步上老公寓階梯,頂層陽光充足,在李霽通透的臥室裡流動著。略顯時光痕跡的木櫃和木桌椅,或倚或立在水泥牆邊,植物在其間交錯生長,從窗邊到床沿,像各自被安放在適合自己的原始境地裡,互不干擾,卻又相為融合。

李霽的自宅美學,某部分透著他的創作理念:串起不受干擾的原始自然和因人類思維和雙手而生的建築,在兩端介質裡揮灑美感和詩意。空間裡有自然、自然裡見天地,這理念亦匯入他2013年創立的「質物霽畫」。

曾為名牌愛馬仕發想關注瀕危動物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櫥窗、也為RAW設計出多層次的敘事性空間,近期,更展開以自然角度建造飯店等案,也辦了首場個展。「好像大家感覺我就是這邊也做一點,那邊也做一點,在不同的領域都有一些事情發生,這其實就是我的個性:用一種探索的方式,去挖掘出自己的想像和想法。」

李霽笑起來豪爽奔放,心思卻相當細膩。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笑起來豪爽奔放,心思卻相當細膩。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的創作裡不乏結合植物與各式乾燥、複合媒材的作品。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的創作裡不乏結合植物與各式乾燥、複合媒材的作品。照片提供/李霽

保守家庭的反作用力

在李霽小巧的臥室、靈修和工作區間穿梭,無法忽視的是數個透明箱內那一隻隻各自獨居的變色龍。面對箱外注視自己的目光,變色龍定睛回望,有些緊繃,卻毫不畏懼,性格和主人似乎相去不遠。

李霽聞言笑道:「養這麼多變色龍,其實是要提醒大家我的多變!」笑聲渾厚,有股魔性,創作上卻又細緻非常,彷彿能看透每個空間和物件的靈魂,再與它們說好:「一起來搞點什麼不一樣的吧!」

出身保守家庭,李霽父親是牧師、母親是國文老師,父執輩裡有三分之一都是神職人員,「我念國中時,所有同學都知道國文老師是我媽,然後我每個禮拜都要跟家人一起上教會、帶主日學。」自出生起就待著的同溫層裡,充滿規範、整齊劃一,讓李霽即使不安於傳統,依然照著長輩期待的「人設」,活過了高中以降的青春期。

但就在推甄上中原建築系那一刻,來自各方家庭的同儕好手,所有人討論著「藝術是什麼?」「建築是什麼?」種種關乎本質的爆炸性詰問,讓他一瞬覺醒,發現「我實在是太不足了。」他開始卯起勁讀各種艱澀書籍,自小傳統家庭壓制的反作用力,在李霽身上化作某種焦慮,他直言大學初期雖沒檢查過精神狀況,但不少同學都稱他「看起來像有瘋狂憂鬱症」。

但也是那時,李霽認真地省視起自身,「我發現我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學會去分辨哪些價值不是絕對的。」透過閱讀,他開始反思「為什麼要蓋房子?」因著對建築理念的某種不認同,課堂外的他一個轉身,竟栽進了和所學不甚相干的劇場和表演藝術裡。

李霽認為善於獨處且多變的變色龍和自己很像。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認為善於獨處且多變的變色龍和自己很像。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左)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老師,但保守規範也激發出李霽思想上的反作用力。照片...
李霽(左)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老師,但保守規範也激發出李霽思想上的反作用力。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工作之餘也喜歡接觸大自然,感受環境裡的各種訊息和語言。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工作之餘也喜歡接觸大自然,感受環境裡的各種訊息和語言。照片提供/李霽
除了建築,李霽也橫跨服裝領域。記者王聰賢/攝影
除了建築,李霽也橫跨服裝領域。記者王聰賢/攝影

透過劇場理解建築

「我是先從看戲開始的。」戲散後的觀眾問卷,牽起了李霽和表演的緣分,「我就在問卷上留言說:『如果有當工作人員的機會,請發我去。』」於是自偶戲團「無獨有偶」開始,李霽從工作人員到成為演員,透過每一次演繹角色時的自我摧毀、認同和建構過程,他掀開了兒時從沒好好端視過的內裡,也發現不善言辭的自己,「原來需要透過一個介質去表達想法,比方說操作偶,或是做舞台設計。」

帶著這樣的領悟,李霽回到建築系,茅塞頓開,最後一年全心投入課業,也做出了驚豔眾人的畢業製作:從林懷民早期的文學創作,到後來雲門的舞蹈作品《薪傳》、《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出發,透過分析舞者的韻律和舞譜,去掌握其中的精神和呼吸狀態,當這些元素進到建築時,怎麼讓人理解空間的神性和舞蹈的本質。

李霽將場景選在中興橋下的沙洲,「它是一個會隨著潮汐變幻表情的地方,本質上就是個不穩定的狀態。」透過分析出來的空間量體、人們走過斜坡得出的斜率等,算出不同時間點,舞者在舞台上行進時的呼吸,再結合白天和夜晚的水流高低,來改變建築表情,也讓環境和呼吸緊密交織在一塊。

「這過程影響我最深的,就是讓我往後在面對看似毫無相關的事物時,會去相信:只要我認真研究跟理解,都能成為我之後運作其他事情的累積。」這個畢業作品,某部分也能窺見李霽後來的創作軌跡,即試著在建築裡,讓生命裡的動態與之共存。但這樣的理想,於在商言商的建築業界裡,自然是難以實現。

李霽家中搜羅不少舊家具,與茂盛的植物相互呼應。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家中搜羅不少舊家具,與茂盛的植物相互呼應。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善於運用植物特性,顛覆其想像,創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善於運用植物特性,顛覆其想像,創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質物霽畫」的開始

「會碰到花藝這一塊,是因為我剛畢業進的那間事務所老闆,接了一個室內設計案,那是個商業空間,裡頭需要一些軟性的東西,就找我用植物去做處理。」李霽不是一開始就理解花藝,但那設計案讓他對植物的某種觀點被看見,或許是不受框架限制的美感,也或許是某種破格式的想像。無論如何,那成了開始,透過建築,李霽有了更多花藝使用的練習。

2011年,李霽先成立了粉絲頁,記錄自己的實驗。不同於多數花藝師將植物視為本體,李霽把植物當成顏料,「例如我會把葉子弄碎,跟乾燥素材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塊畫布,做成像油畫一樣的感覺。」創新嘗試讓品牌Sisley看見,請他操刀秋冬服裝秀場地,因為在宜蘭發表,李霽便搜羅了當地的金桔、梗葉等,以橘色為基底,做出和環境完整呼應的主視覺。

成功完成第一次的品牌合作後,李霽得到更多嘗試和實驗的機會,也理解到這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2013年,他離開建築事務所,正式成立「質物霽畫」,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孕育創作,他開始使用乾燥植物或複合媒材,同時翻轉了承載關係,「我就想,是不是一定要用盆子去承載花?還是可以用植物去承載人造物質?」

即便到今日,李霽仍然在每一次的案子裡思考:到底要透過創作,讓眾人獲得什麼樣的感動。「對我來說,形式永遠都是最後才會發生的事。我在想作品之前,更多的其實是在梳理感情的部分。」

李霽善於運用植物特性,顛覆其想像,創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善於運用植物特性,顛覆其想像,創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的工作室內可見到大量不同屬性的材質。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的工作室內可見到大量不同屬性的材質。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的創作裡不乏結合植物與各式乾燥、複合媒材的作品。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的創作裡不乏結合植物與各式乾燥、複合媒材的作品。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坦言會接觸花藝是偶然,卻也為他在建築專業裡締造新的可能。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坦言會接觸花藝是偶然,卻也為他在建築專業裡締造新的可能。照片提供/李霽

限制裡思考突破

回憶創業初始,李霽身上只有兩萬塊,「但我也不覺得怎麼樣,資源不夠,那就在有限的條件裡,去創造出我覺得對的畫面,用這個對的畫面去給出甚至超出客戶的期待。」李霽笑說,常有人到工作室看見他的作品後,給出「看不出什麼品質,有些甚至有點像廢棄物」等評價,但這些作品卻能在一到客戶的空間,就幻化為另一個狀態。

因為如此,李霽對空間本身通常沒什麼預設立場,「我沒辦法用錢堆出作品,所以相對的,空間只要基礎就好,不需要多麼Fancy。重點是我的作品本身,到了它們應該要去的空間裡時,能不能展現出適合的樣貌。」

他以和江振誠合作打造RAW新的空間為例,「當初Chef也是跟我在討論,比如說一個禮拜要換一次設計啊、桌上的小瓶子裡面至少要有個小桌花。那我就考慮到,我不是個大品牌,所以我沒有辦法在資金不夠的運作下,每個月支應這件事。」於是他提議,將三個月的經費集合在一起,單純去回應菜單料理的概念,以此去做出空間裡的故事性,也能結合用餐體驗。

「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回到你想傳遞什麼意念,再從這個意念去想畫面,最後成為作品。」對李霽來說,核心概念永遠是最重要的。從餐廳大門口開始,一路走到座位坐下,視覺上各會有什麼不同的延伸,李霽將自己實際在空間裡體驗後的感知,融入設計當中,「我沒有去想我要製造什麼樣的高級度,反而比較像去鋪陳一個敘事空間。」這某部分,正是他過往在劇場訓練出來的能力。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以RAW的菜單概念發想,為其設計出兼具敘事性的花藝空間。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將建築和自然這兩個光譜兩端的介質,做了完美結合。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將建築和自然這兩個光譜兩端的介質,做了完美結合。記者王聰賢/攝影
跑步是李霽大學就養成的習慣,而後更在極地馬拉松裡找到熱情。照片提供/李霽
跑步是李霽大學就養成的習慣,而後更在極地馬拉松裡找到熱情。照片提供/李霽

靈學拓展創作

隨著這些年,接觸到靈氣,李霽在創作上又開展出不同以往的境界。在他身後,有個空間,簡單地擺著一張床,那是他專屬的靈修場域,有時他也會在這,為生活遇到瓶頸的人們進行能量置換和內在整理。這說來抽象,牽涉到人體脈輪等理解,但李霽認為,每個身體和靈魂,都長期背負著超乎自己限度的責任和壓力,回到意念本身,去清除那些負面能量,成了他生活裡的重要儀式。

也因為接觸到靈學領域,李霽認為自己更有能力閱讀不同的材質。「我過往都是在做顏色和形式上的拼接,也比較依靠直覺做判斷,但其實每個材質、生命和生態都有各自的語言,這些年我也察覺到,自己比以往更能讀到實質之外的東西。」在空間裡,不只是住著,而是和每個物件都能有所對話,如同他命名「質物霽畫」,將「植」物拓展至物「質」,那既深且廣,也難一言蔽之,卻似乎是藝術和建築最根本的定義。

從一人公司到如今拓展數人,李霽的理念不曾變過,即在每次的案子裡,回歸並思考本質和意念,因此吸引到的也多是認同他的案主,如近期正在進行的彰化飯店案,本只請李霽負責景觀設計,最終卻將整個飯店的建築本體也交給他規劃,預計2024年完工,成了他口中「此時此刻最大的案子。」

李霽近期與品牌合作以廢棄的膠囊咖啡外殼創作。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近期與品牌合作以廢棄的膠囊咖啡外殼創作。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近年開始接觸靈氣領域,讓他更能閱讀不同物質的語言。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近年開始接觸靈氣領域,讓他更能閱讀不同物質的語言。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家中養了許多變色龍,每隻都各有獨立生活的空間。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家中養了許多變色龍,每隻都各有獨立生活的空間。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對水晶也相當著迷。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對水晶也相當著迷。記者王聰賢/攝影

做最適合自己的事

離開建築,又回到建築,如今的李霽卻更自在且踏實,只因他始終抱持著「和環境連結」的初衷。回顧2016年他為愛馬仕在信義區 Bellavita 做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從「By Nature」的概念延伸,在13個櫥窗裡,重現13種瀕臨絕種的物種所身處的環境,「它有點像是一種暗示:若我們之後要再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自然環境時,只能進到博物館去看了。」

透過櫥窗形式,李霽做出宛如城市藝廊的閱讀方式,時隔多年後回想,仍讓他有所悸動。「對我來說,每一個當下所做的,都是最適合『質物霽畫』的事。就像那個櫥窗,對當時的我也有某種特殊意義存在。」私下的他,還跑極地馬拉松,這起於初創業時壓力過大,無意間因一部紀錄片而啟發的興趣,透過親身在環境裡感受自我極限,讓他更能領略並讀到自然界的真實訊息。

「其實這一路走來,我都沒有覺得自己『憑什麼能夠做什麼』,我只是一直去嘗試好像很有趣的事,然後因為那個事情,就又發生了其他事情而已。」近期他在個展「Becoming」中,首度將過往藏得極深的自我,投注到十件作品裡。「一直以來,我好像都是在回應社會,卻始終沒有一個作品是在反應我自己內心裡的實質,這個展對我來說,就是那個實質。」

從保守家庭走出、在制度裡摸索自我,承載過太多期待和盼望,李霽發現,誠實面對自身的脆弱,是成長前最重要的過程,他將這一塊的自己,放入藝術之中,在那之外,他繼續拾起那些被忽視的生活碎片,成就更多嚮往的創作。下一步,將要跨界或立足於何處,只需隨著心走,自然就能抵達。

從一人公司到擁有數名員工,李霽對創作的堅持從沒變過。記者王聰賢/攝影
從一人公司到擁有數名員工,李霽對創作的堅持從沒變過。記者王聰賢/攝影
李霽2016年曾為愛馬仕合作設計出充滿環境關懷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櫥窗。...
李霽2016年曾為愛馬仕合作設計出充滿環境關懷的「未來博物館:消失的物種」櫥窗。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李霽總能讓植物在不同空間裡展現出獨特的姿態。照片提供/李霽
對於下一步,李霽抱持平常心,不希望讓自己因為意圖和期待而不自由。記者王聰賢/攝影
對於下一步,李霽抱持平常心,不希望讓自己因為意圖和期待而不自由。記者王聰賢/攝影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李霽

最新文章

平路說:「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個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種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過文化...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劉小東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代表畫家之一。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雲門50周年,鄭宗龍帶著年輕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大步走向下一個50年。記者沈昱嘉...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王小棣熱愛電影和戲劇,也傾盡一生投入其中。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布拉瑞揚希望讓更多原住民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自己的熱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投入最愛的飲食事業多年,蔡辰男從中獲得了療癒和成就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