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作者

謝賀銘

柏林藝術大學聲音研究碩士念完後,偶爾在大學裡傳授聲音藝術,也偶爾在趴場裡思考人生哲理。二十年來音樂文字散見於音樂頻道網站與設計雜誌等傳媒。

共發表15篇文章

【謝賀銘專欄/聲塵】請別綁架我的音樂-音樂人Four Tet的經典作品與其版稅之戰

據電子音樂平台Resident Advisor報導,知名串流服務裡一首歌曲每被點擊一次,音樂人所獲得的收益約為0.09元台幣,亦即每萬次播放,也僅有台灣大部分提款機領不出來的900元台幣入帳。疫情以來...

2022-02-18 17:33

【謝賀銘專欄/聲塵】線上看展與線上觀演的交融: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的在線電聲現場

在展演領域裡,疫情衝擊所導向的,並不僅是如何將「線下」轉換至「線上」,還有如何將原已在線的資源以及平台彼此整合。而平行發生的線上「演出」與線上「展覽」,更逐漸交會,經由Youtube等平台,替因疫情相...

2021-12-06 23:40

【謝賀銘專欄/聲塵】如果植物會說話 – 聲音藝術家帶你聽見「植物智能」

人類對於與外界「溝通」的渴望,在(後)疫情時代,可謂亦趨強烈。若說以礦石為媒介的能量治療,在近期已蔚為話題,那麼本就為有機體的植物,是否更有可能與我們對話,牽引我們重新與這世界聯繫?植物如果持續在發送...

2021-10-31 13:25

【謝賀銘專欄/聲塵】 House,身軀與性靈的自由追尋:DJ Sprinkles的酷兒之聲

世代以來,搖滾樂總被視為是那「可能改變世界」的聲音。然而當我們思索當前的社會不公,以及自其而起的社會運動,是否有更多的音樂類型,也將成為具有改革力量的巨響?嘻哈音樂批判社會問題的力道無庸置疑;近幾年崛...

2021-10-05 13:24

【謝賀銘專欄/聲塵】唇舌間,吐露一段聲音史——關於吹口哨的那些人

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辭世甫滿一周年。回顧他為逾500部電影所譜下的樂章,除了廣為人知的《新天堂樂園》與《海上鋼琴師》,其中甚具影響力、也獨闢蹊徑的,莫過於他為西部片大導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一系列電影所原創的配樂;而口哨所吹奏的樂音,便是這個時期莫利克奈配樂裡一貫的印記。...

2021-08-24 14:57

【謝賀銘專欄/聲塵】根植於舞場文化的聲光藝術:克里斯多佛・包德的柏林個展《DARK MATTER》

在我目前大約可以畫出五道斜槓的人生中,有項特別的任務,簡單來說叫做「打燈」。但出手的燈光,並非聚焦或投映在舞台上,而是直入漆黑中人群所在之處。每道光束、每次閃爍、每回色度的變幻,都必須跟緊節拍起伏、契合音樂性,藉此引導空間中眾人身體的律動。...

2021-07-28 15:04

【謝賀銘專欄/聲塵】疫情時代,獨立電台再起:集結創作者發聲的Refuge Worldwide

權威性的實驗音樂與聲響月刊《The Wire》,在今年七月號推出了名為「Radio Activity」的特別企劃。藉由這個引用自德國電子音樂先驅Kraftwerk專輯名稱的標題,來探討「電台」於疫情/後疫情時代的再起,並引薦了於全球各地傳遞非典型之聲的百家獨立電台。...

2021-06-22 02:49

【謝賀銘專欄/聲塵】是樂迷,更是閱迷:紙本音樂雜誌的重現

若與千禧年前後的時代相比,全球大眾「聆聽音樂」的媒介,在這20年間已自實體發行演變至數位串流。而對大部分有聆樂習慣的人來說,「閱讀音樂」這件事情,更已經從以往傳統紙本雜誌的訂購,轉往新興數位平台的綜覽。...

2021-01-26 13:36

【謝賀銘專欄 / 聲塵】給全世界樂迷的線上秘境:「Arte Concert」的音樂現場串流

成立於28年前的德法雙語藝文公共電視台Arte,除了自製並於自家播映的知識與記錄性質節目以及迷你影集外,最為人知的大概就是其近年來對於電影製作的投注,坎城影展每年的得獎競賽片便常有Arte的參與。...

2020-11-30 00:26

【謝賀銘專欄 / 聲塵】異聲逆滲 -音樂祭的線載進行式

談到音樂祭(music festival),多數人聯想到的會是在開闊的戶外空間裡,看著一組接一組的音樂人連番登場的景象。不過對於向來被視為「小眾」的實驗音樂來說,音樂祭不僅僅是集結群眾、遞傳音韻的場子,更往往是一次交流與推廣的契機。像是舉辦於波蘭舊都克拉科夫(Kraków)的Unsound Festival、以及德國柏林的CTM Festival這兩個全球最富盛名的實驗音樂祭,一開始都是以「聚集小眾」的宗旨,透過現場表演,讓全球對於實驗聲響感興趣的聽者們,前來探索音樂的未來發展以及跨疆域與跨領域性。...

2020-10-13 04:20

【謝賀銘專欄 / 聲塵】指間的沈響:Ellen Fullman的長弦樂器

如同世間所有發明,樂器的誕生常來自於一回偶然的試驗。或敲打或彈撥,人們意識到某個物件組合隨之產生的振動,能藉由聽覺感知轉化爲悅耳或奇妙的音色,進而開始試著「演奏」它,乃至為其鑽研或配置出相符的音律。但在這個數位科技得以模傚大部分既存樂器、以及製造出任何臆想中或臆想外聲響的時代,我們已鮮少聽聞一項類比實體樂器的創建與發表。...

2020-09-16 00:17

【謝賀銘專欄 / 聲塵】晨鳴與共-後疫情中,點聽一首首Bird Song

去年春天,曾有一首純粹以田野錄音混製成的歌曲,悄悄地登上了全英單曲榜的第18名,那是由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The RSPB)集結了夜鶯、啄木鳥、布穀鳥等25種飛禽鳴唱的《Let Nature Sing》。兩分三十二秒的此曲,旨在於世界黎明合唱日 (International Dawn Chorus Day)前提醒聽者們,自1966年來光在英國一地,就有4400萬隻鳥兒因都市開發等原因而絕跡。...

2020-08-31 15:43

【謝賀銘專欄 / 聲塵】渾然Technō : Rrose的電聲試驗

近日一席談話間,友人忽而拋出了「nō」(注音為一聲) 這個字,來形容一種「介乎」的出神狀態。似醒非醒,似眠非眠,眼前所見也似有形若無體,靈魂好像代替了肉身逡巡於世。當下本以為友人說的,是日文的「Noh」,也就是日本的國粹「能」。而能劇裡的舞,某種程度正轉化了友人所形容的那狀態 : 似舞非舞,演員的肢體既被驅動,也被靜定。...

2020-08-12 00:15

【謝賀銘專欄 / 聲塵】另一種聲音敘事-廣播劇的變形與延續

近日重讀了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科幻巨著《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發現幾個章節裡對環境聲響的描繪,偶如特為廣播劇所撰寫般鉅細靡遺。當然科幻小說改編為廣播劇最著名的範例,莫過於由電影史頭號教科書經典《大國民》(Citizen Kane) 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於1938年所製播的《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這齣廣播劇在當年向全美放送時,聲優「實況轉播」火星人正在襲擊地球的情境,以及夾雜其間的假連線報導與偽鳴笛警報,竟讓聽眾信以為真,引發了大恐慌式的群起逃難。...

2020-07-28 23:34

【謝賀銘專欄 / 聲塵】「Re-」新顯學 : 李俞德的歌謠改編與再改編

Remix一詞,習慣上我們會將之譯為「混音」。在流行音樂的脈絡中,Remix常被視為是將曲子「舞池化」,今昔眾家樂壇天后的經典Remix版本即為範例。然而Remix裡的mix這用字,多少帶著僅將原曲元素摻雜接剪的意味,而非徹底翻新。...

2020-07-14 10: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