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自拍文化】手機時代的另類文藝復興

2020/03/25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畫作《男子肖像》。 圖/聯合報資料圖
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畫作《男子肖像》。 圖/聯合報資料圖

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大量出現。新興的肖像畫主角非聖非皇,卻讓後世看到其中傳遞的人文精神。而後,風景喧賓奪主,從背景變成了主題,18世紀以後眾多偉大的傳世作品,只見風景不見人。

即使文藝復興時期,僅有少數人能夠委託畫家創作肖像;直到照像機普及,用影像記錄人生才成為普遍行為。輕便相機豐富了照片中的人生主題,拍照甚至成為旅行的目的,跋山涉水置身現場之中,到此一遊成為永恆的記憶。

拍照功能強大的手機,逼著相機住進了櫥櫃。自拍,是手機攝影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拍照、修圖、上傳同步完成,由GPS標示著芳蹤的倩影,即刻傳遍全世界。分享在社群媒體的自拍照,人臉佔據視覺焦點,表情姿態才是主題,風景又回到背景填空的命運。

人類大腦的人臉辨視功能,分工細密到眼睛、鼻子、牙齒等影像,各自對應著專職的解析區域。從照片中,大腦可以識人,也能感受到情緒。喜愛看人、更愛被人看的人類本性,終於因為自拍而得到滿足。

面對媒體上無數的自拍影像,大腦像是進入花海的蝴蝶,盡情瀏覽著無窮無盡的姿態,但在持續欣賞表情的興奮之中,也失去了探索心靈的好奇。文藝復興肖像畫所傳遞的人文精神,下場和曾經流行的風景一樣,早已模糊、消失在自拍照片的畫面中。

推薦閱讀

【自拍,另一次文藝復興】自拍,自戀,自畫像:從奧斯卡最強自拍說起

自拍

【自拍文化】吳姍儒:最愛仰角拍、絕不開美肌

【自拍文化】吳姍儒:最愛仰角拍、絕不開美肌

2020/04/04
【自拍文化】江振誠:好看的自拍在於舒適的比例

【自拍文化】江振誠:好看的自拍在於舒適的比例

2020/03/30
【自拍文化】林柏宏:自拍是想紀念這一刻的所有人

【自拍文化】林柏宏:自拍是想紀念這一刻的所有人

2020/04/02

最新文章

李一桐(左)與劉宇寧主演「書卷一夢」。圖/愛奇藝國際站提供

潘光中/書卷一夢:穿書題材破壞性創新 為傳統古裝題材注入活力

2025/08/16
「一念菩提」劇照。圖/好威映像提供

塗翔文/「一念菩提」:直擊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掙扎與苦難

2025/08/11
豆奏會主人阿寶介紹羅山有機村,以及豐富的生態環保特產。圖/于國華提供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和土地立約:豆奏會

2025/08/10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圖/Netflix

雀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摸索愛情的各種酸甜與翻車 貼近戀愛真相成長劇

2025/08/09
法國美食的全球王者地位雖面臨挑戰,但每年到訪的旅客中,仍有近半是為此而來。圖/Y...

Ying C. 陳穎/王座的焦慮:法國美食帝國的黃昏或黎明?

2025/08/06
修杰楷在「小娘惹之翡翠山」飾演開明的父親。圖/TVBS提供

雀雀/新加坡劇《小娘惹之翡翠山》通俗影像故事將娘惹文化帶出國際

2025/08/02
《長安的荔枝》劇照。圖/擷自微博/長安的荔枝官微

潘光中/《長安的荔枝》:以小見大、映照現實,呈現歷史題材的精神厚度與人文關懷

2025/07/26
《魷魚遊戲3》劇照。圖/Netflix提供

雀雀/《熔爐》導演 在《魷魚遊戲3》結局釋放作者精神

2025/07/21
告五人新專輯「我們就像那些要命的傻瓜」。圖/摘自臉書

樂評人袁永興/告五人 「我們就像那些要命的傻瓜」

2025/07/14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