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評論家高琹雯/「私廚」和餐廳的相反邏輯
餐廳好難訂,這恐怕是近來吃貨的普遍心聲。熱門的fine dining餐廳,訂位客滿動不動就是3個月起跳,就算每個月開放訂位,也是秒殺。一則以喜,目前為止台灣防疫有成,生活如常,更因為旅遊凍結,大家更願意在國內花錢消費,從海外返台的民眾也推升需求;一則以煩,出門吃飯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那就隨緣吧,旁觀一窩蜂追捧的現象,卻也心累。
在此餐飲消費熱潮中,私廚、熟客制餐廳又浮出檯面。這類講求門路的餐廳,過去不是沒有,只是在疫情中,有謂私廚環境單純、客人身份可控,感染風險似乎較低,於是在上半年疫情較緊張時私廚生意相對不受影響;而當台灣於6月解封後,餐飲生意回溫,不能出國的饕客在台灣尋吃,檯面上的餐廳都吃過了,私廚轉而成為一種熱門目的地,吃貨同溫層一傳十十傳百,窄門變得更窄。
可以從我的同溫層觀察到今年有幾間私廚崛起。就算不是私廚、有開放一般訂位,也因為熟客訂位踴躍,而逐漸偏向熟客制餐廳。一波訂位大戰中,消費糾紛難免肇生,口水噴完後,也可以看到支持熟客制的論點,有謂熟客制餐廳挑客人有理,客人的價值觀、品味百百種,「不需要服務走錯店的客人」;也有謂熟客制餐廳有能力挑客人,是一種本事,其他開放餐廳所在多有,消費者不必執著於擠進窄門。
都言之成理。我明白可以理解私廚、熟客制餐廳的初衷,有的因人力有限,有的因堅持品質,只想服務自己服務得來、喜歡服務的客人,商業模式本屬其自由。但我想暫時跳脫客人挑餐廳、餐廳挑客人的個人思維,從另一個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此事。
我想提醒大家:私廚與餐廳的邏輯是相反的。唯有餐廳誕生之後,才有飲食的公共意見存在的空間,也才有美食評論,也才有我們如今熟知的餐飲行業。
也就是說,在餐廳誕生之前,所有廚師都是在做私廚嘛!有錢聘用廚師的雇主是誰?當然就是皇宮豪邸裡的王公貴族。本專欄先前二篇文章就在回溯餐廳在法國誕生的過程,在法國大革命前萌芽、革命後蓬勃生長,餐廳成為廚師的全新舞台,廚師不必再只討好貴族雇主,而能競逐一大批不特定的用餐大眾;餐廳也成為一種自主性的公共空間,公眾輿論得以發展,對於吃的品評、論述、鑑別,也才有存在的意義。因為競爭,餐廳也必須推陳出新,西方廚藝以法國為首大幅演進,也是從餐廳誕生後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加速。
餐廳、用餐大眾、美食評論是綁在一起的;私廚某程度上排除了公眾評論的可能,也就外於此邏輯。於是,東京二間熟客制壽司餐廳:數寄屋橋次郎、齋藤壽司,被排除在2020年東京米其林指南之外,也就合情合理。
歷史會重複自己的軌跡,我們現在推崇私廚,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餐廳,太習慣美食的公共評論,而忘記來時路。就餐飲行業整體的發展而言,鼓勵私廚、熟客制餐廳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有年輕廚師初出茅廬就要開私廚,我會勸他不要,畢竟,如果要成為不出世的武林高手,是否要先出來打個幾架呢。
最新文章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天母萬聖節傳統:有趣而難得的社區文化特色
2024/11/18 -
雀雀/從「俗女」到「影后」看嚴藝文的全面升級
2024/11/16 -
塗翔文/「在熙的男,朋友」:初階同志議題 有哭有笑吸引觀眾
2024/11/11 -
雀雀/「X!又是星期一」:職場甘苦談 看見台灣喜劇的脈絡
2024/11/09 -
Ying C.陳穎/米其林摘星後加速倒閉?再談餐飲評鑑的兩面性
2024/11/07 -
雀雀/台劇「人生清理員」:描繪百態,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的人生清理員
2024/11/02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2024/10/27 -
潘光中/《長樂曲》:剖析「小而美」古偶劇 高熱度絕非天外一筆
2024/10/26 -
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2024/10/23 -
藝術收藏家姚謙/人色:人物描繪,反應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演變
2024/10/17 -
于國華/「靠鵝養大」返鄉創「鵝舖子」:餐桌上的向天歌
2024/10/14 -
雀雀/「黑白大廚」:動人廚師故事與華麗對決 讓韓食文化推向國際
2024/10/12 -
Ying C. 陳穎/法國知名老店為何接連陷入困境?談體驗行銷與創造情感連結的重要
2024/10/10 -
馬欣影評/「懼裂」:當黛咪摩兒掉進了「富江」的增殖世界
2024/10/07 -
製作人詹仁雄/韓綜「黑白大廚」拆解:把事情「搞大」,就對了!
2024/10/07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成熟的社會 才懂得欣賞老房子
2024/10/05 -
雀雀/艾蜜莉在巴黎4:在對的時間問世「你的巴黎不是你的巴黎」
2024/10/05 -
雀雀/台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演技派掌舵 直面觀眾談性談心
2024/09/2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