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李擴╱旋鈕轉動一切:「21世紀的Walkman」iPod成了懷舊對象,難忘實體觸感回饋
問世二十年後,iPod在本周正式停產了。曾被稱作「21世紀的Walkman」,終究也成了懷舊對象。
2001年底推出的初代iPod,與蘋果前總設計師Jony Ive於世紀之交所做的幾件產品,被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尺寸和撲克牌盒子相仿、讓人可以帶著千首音樂上街的播放器,正面是當時蘋果電腦慣用的塑料,背面卻首次採用不鏽鋼金屬為機殼材質。
MoMA曾如此評論:「iPod從本質上影響了不僅是MP3播放器,而是各類電子產品的品質與雅緻感。它讓大眾對所有消費產品的要求都變得更高,連帶影響許多品牌將設計部門提升至企業架構的最高層級。」
純粹、直覺、耐用。iPod除了出眾設計,專注對聆聽音樂這個單一需求進行研發,以高度整合的軟硬體,在每個使用者介面環節下足功夫,是迅速奪得消費者芳心之主因。2006年,iPod銷售曾占蘋果營業額四成之多,到了2011年,美國每100個新售出的音樂播放器中,就有78台iPod。
現在,每個人手中掌握著一塊閃爍光芒的玻璃螢幕,或多或少都能找著iPod為產品設計所帶來的變革痕跡。只除了一個設計,在觸控螢幕躍升為手機硬體唯一主角後淡出舞台。在我看來,那也是新奇科技產品與類比時代真實觸感,所擁有最後一道連結。
最初的iPod,僅配置黑白液晶螢幕,更惹人注意的是機身中央一個大大圓形轉盤。現代設計迷們總愛逗趣比較,iPod與Dieter Rams於1958年設計的百靈牌口袋收音機之相似。然而,轉盤設計,是延續以優秀器材享受音樂的必然決定:一個扁平化的「旋鈕」。
聆聽黑膠唱片或調頻廣播的兒時記憶,至今鮮明不褪。用手轉動那大而厚實、有迷人髮絲紋的金屬旋鈕,探尋想聽的音量或者電台。在擴大機上或廣播波段圖表旁,旋鈕與其他「開/關」按鈕或拉桿截然不同,旋轉之間,控制了數值從「最小」到「最大」的變化,在類比世界裡,則是對聲音訊號進行細微的無段調整。
特別是那種可供無限轉動的旋鈕,以手指輕輕握住,進行可快可慢的控制,旋轉動作連續而精確,所造成的絕妙觸覺(tactile)與觸感(sensation),或許說明了為何音響旋鈕體驗能銘刻於心。iPod於第一代採用機械式轉盤,一年後就改採筆電觸控板技術,iPod Mini之後,更將主要按鈕整合進觸控面板。操作卻始終是直覺而合理的,順時鐘旋轉,能增加音量、快轉樂曲、前往下一選項,甚至如往昔一樣翻閱唱片封面。
實體按鈕所能提供的觸感回饋(haptic)最大優勢,是憑藉肌肉記憶、不需望向螢幕,就能進行操作,這仍是觸控螢幕與聲音操控無法輕易達成的。Steve Jobs說的沒錯,「最棒的互動裝置就是人類的手指。」不過,手也更喜歡觸摸時所帶來的真實感受。
最新文章
-
潘光中/《國色芳華》:高熱度古偶劇 給觀眾提供了什麼樣的情緒價值?
2025/01/25 -
Ying C. 陳穎/奶油價格飆升,烘焙業前路何在?談危機下的創新與永續契機
2025/01/24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渥達尼斯磨坊的星星奇緣
2025/01/20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混融與西吃:台灣中菜新風向
2025/01/19 -
雀雀/金泰梨「正年」演出少年感 以戲抒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
2025/01/18 -
藝術收藏家姚謙/相遇碧雲寺:精神上的啟動與共鳴才是真正擁有
2025/01/14 -
文化觀察者李清志/風之旅人-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藝術作品
2025/01/13 -
雀雀/裴斗娜新作「家族計畫」:世界觀不用大,自成一格就很好看
2025/01/11 -
潘光中/誰能逃出生天?《魷魚遊戲2》弱肉強食的韓國階級社會現象
2025/01/04 -
Ying C. 陳穎/管太多還是數位排毒?從用餐文化意義思考餐廳手機禁令
2025/01/02 -
雀雀/「太太太厲害」:網路迷因昇華版段子 炸出台劇新鮮動能
2024/12/28 -
藝術收藏家姚謙/新店晚霞:如夢船的存在
2024/12/26 -
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巴黎日常:生活裡的時尚
2024/12/22 -
潘光中/驚悚題材也能說出溫情故事 漫改韓劇《照明商店》探究生與死的模糊界線
2024/12/21 -
塗翔文/「優雅的相遇」:另一種疫情故事
2024/12/16 -
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生活俯拾皆樂—在佛羅倫斯買菜
2024/12/15 -
雀雀/話題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現實永遠都比戲劇更不可思議
2024/12/14 -
雀雀/「一箱情緣」敘事展暖力 受傷靈魂得以安棲
2024/12/07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