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優人物】陳仁毅 緊扣藝術市場的演化 不斷滾動進步的人生

2019/04/01 錢欽青、袁世珮

陳仁毅坐在滿室的骨董與專業書籍之中,圈椅、木桌與桌上的清供、牆上的掛飾、角落的雕塑,都是清或明或更早的物件,「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先是跳舞的,後來做藝術品買賣,又做了顧問,同時又做收藏、又做了設計師。」

宮廷品味代表的乾隆行動書架(前)與文人品味代表的枯木書架(後)。 記者陳立凱/攝影
宮廷品味代表的乾隆行動書架(前)與文人品味代表的枯木書架(後)。 記者陳立凱/攝影

從事中國藝術30年的陳仁毅說:「我的人生一直在滾動、進步,都離不開藝術。而每件藝術品就是一本書,你要盡情去閱讀。」

台東給的養分

陳仁毅大學時就決定「我的人生一定要跟文化和藝術有關」,在創作與產業兩條支線上,選定藝術品的產業,而他自認這是源自於台東的成長環境。

「走兩步就看到藍色的太平洋,稻浪的金黃、洛神花的寶石紅、卑南山壯闊的綠,一直到原住民同學家生活器皿的黑,都是我童年非常真實的顏色。」陳仁毅說:「那段時間的養成造就了我文化藝術跟個人職場生涯的追求。」

考大學時挑了一個不強調學科的體育系舞蹈組,臨時抱佛腳去公園學打拳,結果術科過了、學科掛了,第二年重考,成了舞蹈系稀有資源的男舞者。也是這個階段,陳仁毅接受了舞台、燈光、美術史等正統訓練,並利用國外演出時參觀美術館跟藝術機構,打開了眼界,確定要走藝術這條路。

童年記憶的原住民器皿(左)與周朝的陶罐(右)。 記者陳立凱/攝影
童年記憶的原住民器皿(左)與周朝的陶罐(右)。 記者陳立凱/攝影

進入藝術市場

陳仁毅的起步是中國老家具,大約90年開始。時代背景是大陸改革開放,釋出大量低廉老家具,剛好對接了香港外籍人士的東方風情,從北方四省、南方三省的各種中原家具、漢民族家具,全部湧到香港。

陳仁毅家中,古今融合適己意。 記者陳立凱/攝影
陳仁毅家中,古今融合適己意。 記者陳立凱/攝影

但他遺憾地發現,這些老家具好不容易經歷幾百年,完整地到了香港,就被鋸了腿,八仙桌變成矮咖啡桌,因為市場要的是家具而不是骨董,現在要幾千萬的東西當時不過幾十塊人民幣,自然是說鋸就鋸。

「慢慢發現,其實我根本不想做家具的貿易,我真正有興趣的是這個產業裡面的核心價值文化藝術,所以就慢慢從量做到質。」陳仁毅開始將眼光移向老家具中特別稀有、具年代、藝術性高的、未來博物館收藏範疇的藝術品。

這個轉捩點也有時代背景:90年的日本經濟泡沫化,原本持有的大量中國藝術品釋出,而當時全球的中國藝術品交易重鎮在紐約,於是陳仁毅跨出亞洲,從而累積了第一市場的畫廊、第二市場的拍賣公司與美術館活動等等經驗。

到2000年之後,隨著中國的藝術市場漸趨成熟,再加上陳仁毅已涉足中國當代藝術的產業,又在紐約設畫廊,等於是從古代到當代、亞洲到全球,時間軸與空間軸的放大。

「兩岸三地做藝術品資本運作,我算是最早的,當時藝術品的採購是一個美術館一個美術館地買,所以我們對文化很藝術品的經驗積累更豐富。」陳仁毅也發現,當時台灣的文化藝術產業尚不成熟,跟全球的畫廊有很大隔閡,對精緻生活的追求較慢,因此他也開始做藝術經紀和顧問。

沉香暖手,鵪鶉與稻穗栩栩如生。 記者陳立凱/攝影
沉香暖手,鵪鶉與稻穗栩栩如生。 記者陳立凱/攝影

至於早早聚焦中國文化,這對陳仁毅來說,也是自然的事:「文化換了一種語言,就講不到骨子裡面的東西。」

他也反對單純將藝術品視為商品。「現在很多收藏家以為買到東西就叫收藏,連學習的過程都沒有,只是『擁有』。」陳仁毅說:「一件藝術品就是一本書,『擁有』之後的學習、學習以後的消化沉澱,最後變成我的人生經驗。」

「秀木佳蔭」御璽原藏於圓明園勤政殿的配殿中。 記者陳立凱/攝影
「秀木佳蔭」御璽原藏於圓明園勤政殿的配殿中。 記者陳立凱/攝影

從產業回歸文化厚度

陳仁毅說,從入行接觸第一產業,累積經驗後開始做顧問,又發現「死藏不如活用」,收藏家只是獨樂樂,所以他想延續文化的美好跟品味,於是進入新創階段,「如果不把文化帶進生活裡,很多感受是沒有辦法去體現的,而家具比較容易感受。」

這也是因為他在做老家具貿易時,原本就成立了一個工廠做修繕,自己也動手拆解組裝過,因此具備中式家具的歷史發展、文化意涵與工學結構等知識。

「中國的家具文化已經斷了1、200年了。」陳仁毅分析,家具從漢代開始變成生活必需品,但當時主要仍是席地而坐,身分高者可以坐約15至20公分高的小坐具,到唐代提高到4、50公分,宋代已有高型坐具,明代已是成套,仍是漢民族的簡潔風格,到清代回到草原民族風格,而之後直到今天,就斷了。

「什麼叫文化?就是歷朝歷代生活中最美好的工藝美術跟文化沉澱。」陳仁毅說,如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漆器、明代的家具,「但再過100年回頭,看今天這個年代,我們能留下什麼東西?」

陳仁毅跳出來做,掐緊「當代中式設計」的主軸,要講一個「文化的故事」,「我骨子裡一直是過去200年的中國古代精緻生活經驗,所以我要做當代的中式設計,把過去的美好用新的生活經驗跟生活態度,套以當代的詞彙跟當代的需求。」

宋代佛像融於家中陳設。 記者陳立凱/攝影
宋代佛像融於家中陳設。 記者陳立凱/攝影

例如,在台北故宮80周年慶要做一個「宋代大觀」主題,陳仁毅提案做出一系列宋代風格的當代家具,靈感來自故宮裡宋代帝王畫像的「平天冠」,「那個帽子很長,如果他坐得不正,就會不對,所以他用一個簡單的水平讓你感覺到帝王的態度。我們就從那條線開始,如果能用一條線感動你,就不需要再畫第二條線了。」

理念推廣捨我其誰

陳仁毅與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合作了一本「無盡意」(the literati aethetic)的攝影書,緣於兩人都感歎「市場充斥著投資跟投機的風氣,每個人談的都是錢,真正進入藝術品品味的人少之又少」,因而決定以影像分享經驗,談中國文化的藝術跟品味。

陳仁毅很急,2019年又有新計畫,做骨董家具的他,加上做建築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中國的書畫家王傳峰,推出結合三人專精的巡展,從隈研吾設計的美術館開始,展開至少五個點的國際巡展。陳仁毅說:「這是打破『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概念,回到東方的美學。」

「我們也可以不做,可是看到了過去的美好,就覺得當代若有機會能夠沉澱過去的美好,就應該再傳遞下去。」陳仁毅說:「要把這件事變成每天在腦海裡面滾動的一個石頭,而不是只發現一件古代的東西,然後賣個大價錢,那只做了一半。」

唐代的花瓶置於當代畫作下。 記者陳立凱/攝影
唐代的花瓶置於當代畫作下。 記者陳立凱/攝影

所以,他希望像他這樣,喜歡藝術品、把藝術品當書閱讀的,並且想再傳遞下去的「瘋狂的人」,要再多一點。陳仁毅笑說:「更多人做,然後留下一些經典的,這個時代才會美好。」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陳仁毅

最新文章

田原諒吾是個敢於大聲說出宣言的男人:「我就是在前往拿下米其林三星的路上,我絕對會...

【優人物】logy主廚田原諒悟的野望: 鎖定米其林三星

2025/05/11
李依錫從業30年來不斷自我投資、成長,讓法朋不只是一家烘焙店。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李依錫打造甜點界的法朋傳奇

2025/03/30
楊双子還有很多想寫的東西,還有想跟社會對話的內容。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雙胞胎的人生與寫作灌注於一人 楊双子的文學漫遊錄

2025/03/09
渡邊貴義在壽司傳統的架構下加入自己的創意。記者吳致碩/攝影

優質系/劇場型壽司秀之王 渡邊貴義登台客座

2025/01/24
平路說:「我一直相信文化是個非常好的加法,可以把各種善意加在一起,也只有透過文化...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劉小東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代表畫家之一。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巴奈想要把「當原住民」的能力活回來。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江欣宜自小就追求美感,相信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宋毅設計品味空間,也能享受品味生活。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翁倩玉(右)與建築師哥哥翁祖模(左)從小感情深厚。記者李政龍/攝影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黃韻玲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將曾經受過的照顧回饋歌壇。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詩人楊澤自導自演自傳作家紀錄片《新寶島曼波》,寫一場大夢。記者王聰賢/攝影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李連杰不留戀過往的武術大師或電影明星風光,他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張杏如帶領信誼基金會走過46年。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林一峰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持者協會「執杯大師」,深諳威士忌的一切。攝影/沈昱嘉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劉若瑀對許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看法,豁達也入世。攝影/沈昱嘉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2014年創辦「臺灣吧」至今,蕭宇辰仍未忘記初衷,持續在體制外為教育開創不同可能...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退休後的鄒開蓮活力十足,繼續發揮影響力。記者沈昱嘉/攝影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