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3X-site計畫首獎《途中》!巨大蹺蹺板、5000顆鋼珠流瀉聲浪,喚回受疫情框限的有機連結

2023/01/04 沈佩臻

臺北市立美術館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獲得首獎,預計於5月20日至7月3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

第10屆X-site計畫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獲得首獎,此為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10屆X-site計畫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獲得首獎,此為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北美館指出,本屆徵件著重於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希冀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

《途中》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人的行為介入蹺蹺板,重喚疫情框限的體感經驗

團隊預計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

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隨著蹺蹺板的飄盪間,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團隊希冀透過作品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此為《途中》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團隊希冀透過作品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此為《途中》日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雖然促進虛擬世界發展,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顏色與材質,以及如何行走、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途中》日間模擬圖。「途中」團隊預計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日間模擬圖。「途中」團隊預計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評審團:感性與理性精準平衡

本屆評審委員團代表為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委員包含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建築師安郁茜、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主持人林聖峰、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徐瑞憲、建築師戴嘉惠、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研究員蘇嘉瑩。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其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

《途中》結構說明。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結構說明。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評審團表示:「該作品打破原本在空曠的廣場場域中,人身體的距離無法被界定的狀態。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與回應: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的作動;唯一的通道,則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

《途中》夜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夜間模擬圖。 圖/「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預定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關於X-site計畫

北美館自2014年發展至今的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徵選空間提案。從建築構築、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多元視角,探討臨時結構裝置與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整合性實驗計畫,同時鼓勵跨領域、多元性的創作對話與參與,讓未知的廣場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與關係思維。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師與藝術創作者的落實展現,成為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發表舞臺,並進而拓延為臺灣當代空間型態的跨域實驗場域。

推薦閱讀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北美館以5大子題、逾700件珍貴紀錄,一窺狂飆年代的文化現場

毓繡美術館小笠原美環、梁兆熙雙個展:模糊場景物件輪廓,自由探索人性答案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2021/07/04

最新文章

玉成戲院錄音室《CINEMAPHONIC Live Sessions》本季 7 ...

從老戲院到音樂基地!玉成戲院錄音室打造台灣音樂現場影像檔案庫

2025/10/15
UNIQLO 合作日本藝術家雙人組magma 首度來台個展《Mixed Food...

magma《Mixed Foods》奇想會展出!日本藝術家雙人組以食物元素重組日常

2025/10/14
臟浩一的親友與讀者們,以影片和朗讀追憶故人。圖/林昶志攝影、提供

「量子糾纏.王浩一」文學追思會 知交故舊共憶這位浪漫 熱情又自律的作家

2025/10/14
星巴克苑裡門市!享受苗栗的稻田風光。圖|星巴克

星巴克苑裡門市!享受苗栗的稻田風光

2025/10/14
南美館跨界表演藝術推出《未來身體·夢境之間》!河床劇團XR沉浸式劇場「之間」移師...

南美館《未來身體·夢境之間》早鳥開賣!河床劇團XR沉浸劇場「之間」回歸

2025/10/14
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首次以策展人身份登場,邀集...

基隆美術館《WE ARE ME》10月登場!法咪咪首策展呈現「觀看即表演」

2025/10/13
2025 香山濕地藝術季「海來說」邀請大家一起來聆聽、書寫、感受香山濕地的故事。...

2025香山濕地藝術季10/9登場!台法5組團隊以創作開啟人與土地的對話

2025/10/08
臺南市美術館「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圖|南美館

皮膚と內臓10/3南美館開展!10位日本女性藝術家開啟從感官到時間的探問

2025/10/07
《游泳》透過家用白光燈管的波浪起伏,喚起人們對生命循環的感知。|台北當代藝術館提...

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壓軸「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 探索「萬物皆連結」的未來想像

2025/10/07
udn-load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