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X-site計畫首獎《途中》!巨大蹺蹺板、5000顆鋼珠流瀉聲浪,喚回受疫情框限的有機連結
臺北市立美術館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獲得首獎,預計於5月20日至7月3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北美館指出,本屆徵件著重於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希冀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
人的行為介入蹺蹺板,重喚疫情框限的體感經驗
團隊預計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
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隨著蹺蹺板的飄盪間,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雖然促進虛擬世界發展,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顏色與材質,以及如何行走、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評審團:感性與理性精準平衡
本屆評審委員團代表為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委員包含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建築師安郁茜、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主持人林聖峰、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徐瑞憲、建築師戴嘉惠、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研究員蘇嘉瑩。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其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
評審團表示:「該作品打破原本在空曠的廣場場域中,人身體的距離無法被界定的狀態。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與回應: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的作動;唯一的通道,則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預定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關於X-site計畫
北美館自2014年發展至今的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徵選空間提案。從建築構築、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多元視角,探討臨時結構裝置與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整合性實驗計畫,同時鼓勵跨領域、多元性的創作對話與參與,讓未知的廣場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與關係思維。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師與藝術創作者的落實展現,成為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發表舞臺,並進而拓延為臺灣當代空間型態的跨域實驗場域。
最新文章
-
傻子與白痴抒情搖滾單曲〈Fine Line〉上線!《姿態》新專輯12/12全面數位發行
2023/12/07 -
數字搖滾樂團大象體操成團十年 12月發行紀念專輯《世界 World》並同步展開世界巡演
2023/11/30 -
國家漫畫博物館落腳臺中刑務所!東側園區率先迎12月金漫獎大展
2023/11/29 -
「我們與自然之間」2023寶藏巖駐村聯展12/2登場!六位國外藝術家以創作貼近土地
2023/11/28 -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集14國團隊、藝術家之作呈現劇場多重宇宙
2023/11/28 -
《勸世三姊妹》登火球祭!原聲帶募資計劃倒數中、2024北中南巡演搶先預告
2023/11/27 -
2023桃園文博「超有種」五大亮點搶先看!新地標中原文創園區首開放
2023/11/24 -
2023 Camping Asia 11/20展開下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院
2023/11/24 -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日常戰爭」展名公佈!袁廣鳴以藝術揭開超現實預言
2023/11/23 -
嘉義《+1+1+1》第二期亮相!攝影師濱田英明操刀封面、匯集「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
2023/11/22 -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國美館展出!陳普:可被描述的事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生態系
2023/11/22 -
《我是紅》2023 Camping Asia開幕秀!肯亞萬吉魯卡穆尤挑戰主流審美
2023/11/22 -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展出!集58位國內外藝術家探討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2023/11/19 -
台中島知讀市集11/18登場!40+獨立書店、工藝攤位帶大家走進書的多元宇宙
2023/11/17 -
廣告招牌書法字型!跟著藝術家李默父、張家榮、曾國榕台灣老城街區散步
2023/11/16 -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弱書道」雙展11/16登場!從古典底蘊探索當代新可能
2023/11/15 -
2024新加坡藝博會1月登場!三大主展區亮點搶先看
2023/11/14 -
2023南村有光11/13光跡開展!黑川互動以光與能量點亮四四南村
2023/11/14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