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思考派對】李惠貞╳許育華:培養品味,保持好奇心是重要關鍵
「閱讀,不該是為了尋找特定答案才去接近它。一本書會幫助我們思考、給我們刺激或啟發,幫助我們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問題。」開場時,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點出「閱讀與思考派對」系列活動的核心思想,面對新的一年,期許能透過每一本好書帶領大家討論與思考。
由獨角獸計畫與500輯共同舉辦的第一場「閱讀與思考派對」於1月13日晚間在Daily by Draft Land登場。本場由《戀物絮語》作者許育華主講,李惠貞擔任主持,以「品味與設計」為主題,從書中帶來物件選擇、生活品味、消費意識、價值觀等多面向議題,活動現場宛如好友在客廳暢聊般過癮,在問答交流之間,勾動讀者共鳴,一起探索相同或相異的獨特觀點,並帶回去發酵咀嚼,再一次次地向外交換與擴散,形成好的循環。
關於《戀物絮語》,專注於物件與生活的書寫
如果讀過《戀物絮語》,不會只記得書中的雋永物件好不好用、貴不貴、哪裡買,因為圍繞著物件的故事、文化與人更令人津津有味,也是精神所在。「如果書是一個作品的話,它也可以是一個展覽。」身為作者,就像展覽導覽員,許育華以兩個層次剖析這本書與自己的意念。
「第一個層次是我對物件有熱情,加上自己是長年關注設計的記者、編輯,造訪世界各地旅行、採訪設計師、欣賞設計展,某種程度來說,我可能比多數人更有機會了解設計背後的故事。」從小就會存錢買日本雜誌,深感日本雜誌編輯對流行與物件擁有強烈的敏銳度,更不用說品味的素養,她渴望在一頁一頁質感圖文裡與世界連結,這些累積與訓練就此在許育華心裡留下了什麼。
在台灣,不乏談論旅行、料理、城市的書籍,那麼物件呢?許育華觀察到中文世界中不太有人分享物件與生活,因此起心動念,陸續撰寫了2年,自然而然集結成冊。
「第二個層次,我是一個30多歲才搬到柏林開始新生活的人,在台灣早已擁有固定價值觀,對我來說當時的文化衝擊很大,但是不會像有些人年紀輕輕到國外,可能會無意識地完全吸收,我會反覆思考每件事情的思想差異。」在德國柏林生活10年,許育華形塑出最真實、舒服的自己,她也坦言,如果在20、30歲時期可能寫不出來這本書,現在則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
柏林的不隨波逐流,是時間淬鍊下的美感
李惠貞提問:「我很好奇當你帶著大人的眼光去柏林,因此有著很多衝擊與反思,帶給你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在時尚雜誌工作十幾年下來,許育華對歐洲的想像無非是時尚、文化、流行的起源,親臨柏林才發現柏林人樸實自信,完全沒有流行焦慮,「是價值觀,說柏林沒有流行好像太過果斷,但的確是不太有的,雖然還是有網紅、流行雜誌,可是他們更相信自己做的決定,尤其不要跟別人一樣的想法很強烈,最好是能與眾不同,這點和台灣很不一樣。」許育華回答。
李惠貞接著分享,幾年前因為工作關係參加iF設計大展,因此有機會去許育華在柏林的家,對柏林人在這個網路時代依然低調不張揚,店家毫不在意地擺放著著顯露斑駁歷史痕跡的二手傢俱等習慣印象深刻。
許育華接著說:「我想這就是時間淬鍊後的結果,柏林這座城市就是如此,不認為新流行才是最好的,我的解讀是偶像崇拜、英雄主義在當地沒那麼明顯,沒有好與壞,就是文化差異。」因為沒有崇拜,就沒有偶像,氣氛自然不那麼眾聲喧嘩。
時尚與流行,其實是兩件事
許育華率先分享對於品味、對於時尚的看法:「關於品味、關於時尚這件事,時尚跟流行,其實是兩件事情,我對時尚的定義是找書上看起來最好看、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樣子,就很時尚。反觀流行則是一個工業、一種循環,不見得每一種流行都適合我們,很多人誤會了這件事。」李惠貞也反饋:「消費跟買東西其實可以更深入討論,沒有意識的消費可能就會流於只是買東西。」
如《戀物絮語》書中提及的眾多物件,從包包到鞋子,牙膏到肥皂,每談起一個物件,就有一段設計師故事、旅行回憶或對物件的情感,許育華認為,在消費非常競爭的年代裡,設計師無所不用其極讓消費者掏錢購物,背後一定有他們的設計故事,「我不見得要買名牌包,但我喜歡看那些大牌設計師背後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設計理念是什麼。」
炫耀與分享一線之隔,記得檢視它的重要性
李惠貞提問:「台灣媒體很喜歡報導名人用了什麼名牌包、穿什麼服裝,像這種報導在德國是吸引不了眼球的對不對?」旅居柏林的許育華依舊習慣閱讀雜誌,她發現當地人不會炫耀自己的財富,「有好東西一定會想要分享,但炫耀與分享只在一線之隔,在歐洲炫耀名牌會被看作沒有品味。」
李惠貞認為,品味兩字被使用得過於浮濫,反而失去這個詞的意涵,但是在《戀物絮語》中「品味」卻會一直浮現出來,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牙膏、肥皂這些平凡的物件,卻能帶領讀者感受生活感與品味。「呼應育華講到的重點,人為什麼要炫耀,炫耀是穿在外表的東西,我們可以去檢視它重不重要,當你一個人的時候,這些還重要嗎?如果重要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如果不重要那它就只是個裝飾而已。」
許育華也為品味下了註解:「品味是一種素養,尤其是人文素養的總結。對音樂、書本、藝術品、繪畫的認識,這些不需要學院背景,當你有興趣,會成為你的累積。」
小眾氣質
讀過《戀物絮語》後,李惠貞相當喜愛書中的「小眾氣質」一詞,她延伸提問:「在書中提到很多名字是大師級設計師或品牌,而妳個人並不會讓人感到張揚,就是你說的那種小眾氣質,要怎麼在這些很有地位名聲的名字前面,展現小眾氣質?這件事情不會有點矛盾嗎?」
許育華則認為,因為身在數位時代,全世界就在眼前,讓她更想知道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書中有些名字確實是大師級人物,但台灣人可能不太認識,我就刻意寫在書裡,或許透過我,你會開始尋找、閱讀、吸收,因此打開一扇窗,小眾氣質是這樣來的。我不想追逐唾手可得的大眾,何不尋找更與眾不同而有趣的事物。」
她接著說,you are what you read,從厲害的前輩與設計師身上學到獨到優雅的精髓,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當我認識那些大師,他們的想法跟精神就會影響我。
二手傢俱與環保意識
身在消費社會,舊了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就丟棄的行徑,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然而許育華被柏林這座城市自然而然卻根深蒂固的環保習慣打動,「我在書中有提到他們的跳蚤市場,真的無所不有,連1歐元的螺絲起子也會賣,後來我理解了,因為東西的本質沒有變,螺絲起子舊的跟新的都一樣,不一定要買新的。」對她來說,珍愛一件物品時它會歷久彌新,更不會重複購買,某種程度這也是展現環保精神的極致。
李惠貞則回饋:「當時我去育華家很驚訝,她曾跟我分享柏林二手傢俱的概念很普遍,大家會把不要的傢俱放在路口,喜歡的人可以自己拿走,當地人需要一件物品時,不會立刻想到買新品,反而會先在二手市集挑選,或在街頭也能撿到很不錯的東西,這是居民共同的默契。」
心目中對好展覽的定義
什麼是好展覽?對許育華來說,看了一個好展覽,就像吃了一個強效維他命。「舉例來說,2020年歐洲封城,但是我還是看了好幾個展,有個英國畫家叫做David Hockney,起初我只認識皮毛,但他的展覽把人生脈絡都展示了出來,我喜歡跟著導覽員或聽導讀,透過這個過程更了解策展人心裡的想法。」好的展就是為你開一扇窗,也像一個立體字典和知識書。
對李惠貞而言,一個好的展有幾種元素,首先它是一種溝通,書和雜誌都是,「既然是溝通,就要有清楚的中心思想與主要訊息,而傳遞訊息的方式就是策展,但源頭是你有話要說,這是策展的起點跟觀點。」另一個很重要的是未必有明確觀點的展覽,卻會帶給你「WOW!」的感覺,而不只是看個展而已。
許育華回顧在歐洲的看展經驗,她發現,歐洲的策展人完全不會小看讀者,台灣的策展人可能會害怕內容太艱深,觀眾就不來了,「可是我在想,知識、文化、藝術是有高度的事情,就像侯孝賢的電影,你不見得要真的看懂,但會在心裡留下一些東西,漸漸的有一天就會看懂,代表你的內在或知識成長了。」
李惠貞也分享看過一場好展覽的深刻體驗:「好的展覽會讓我知道看展前後,自己的內在產生一點點改變,可能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或提供我新的角度、認識原本不知道的人事物。我覺得有些東西應該要留在心裡,而不是留在相簿裡,因為社交媒體發達,拍照變得很容易,有時我們急著去拍照打卡,少了一點咀嚼思考或放在心裡沉澱的時間。」
變老的勇氣
面對歲月流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感到驚訝或恐慌,書中另一個讓李惠貞喜愛的標題就是「變老的勇氣」,她以此延伸想法:「社會某種程度大幅度傾向吹捧年輕,我覺得這有點失衡,當然青春是很美的,其實不太需要吹捧它,每個年紀都有不同的美,每個人本來就會變老,但我覺得美與老並不衝突。」
許育華坦言,對於年紀的恐懼在歐洲有消除一點點,「法國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法國總統的妻子大他20多歲,他們不覺得一定要跟年輕人交往。後來我又有新想法,外貌可以變老,但心跟腦不可以變幼稚,如果歲月要留在身體上,更應該要留在你的腦子裡,如果一個社會反應了一種文化,台灣人覺得青春是美的、性感的,但歐洲人會覺得你有好腦袋才性感。」
她舉例,早在斜槓青年一詞大紅之前,就發現歐洲朋友們多半都有斜槓,甚至非常專業,例如一位朋友是科學家,另一個身份是柏林愛樂的大提琴手;另一位好友是收入很高的會計師,下班後則是棋手,在柏林排名可以進前20名,「去學習永遠不會太晚,這也是歐洲教我的事情。」他們不為了身份去追逐興趣,單純跟隨自己的快樂,全心投入。
「或許這也是他們不會變老的原因,學習永保年輕的心,因為永遠有不知道的事物。」李惠貞認為,我們常常不知不覺活成以一種身份、一個工作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很不健康,特別是面對未來不斷變化的時代裡頭,這觀念更應該要拋掉。「如果我們想到競爭就會感到焦慮,彷彿永遠有更多更快更新更厲害的人,但其實回到自己身上,過上一個想要的人生跟別人沒有關係,會開始發現有很多工具和路徑能夠發展自己。」
培養品味,好奇心是青春的良藥
回到本場主題「設計和品味」,每個人又該如何培養設計的品味?許育華認為,保持好奇心是重要關鍵。「好奇心就像火,不滅就會燒得更旺,對事物多想要知道一點,不一定要變專家,你可以變成雜學家,因為你對事情有興趣就會開始涉獵。看過這麼多東西之後,你了解它背後如何被製造,這些會在心裡留下一些痕跡,讓你成為不一樣的人。」
李惠貞表示同感:「我也覺得是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帶我去到很多地方,我也覺得喪失好奇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只是將好奇心磨損掉,那我們的教育肯定出了問題,把好奇心召喚回來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也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長大,在學校打瞌睡,回家拚命讀書彌補,可是某種程度上,就像我在上課時打瞌睡,並沒有真正醒過來。」在體制裡,李惠貞對自己的認識帶著偏頗,以為自己不聰明、沒創意,直到進出版社才漸漸找回自信、認識不同面向的自己,慢慢甦醒過來,「好奇心也是年紀大了以後,反而才找回來,我不太知道那個轉捩點是什麼,但肯定跟我的閱讀有關係。」
許育華也舉例,有一個德國朋友是攝影師,他已經65歲了卻看起來好年輕,便問他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年輕,攝影師回答:「因為我有好奇心。」好奇心就是青春的良藥,為此題下一個註解。
什麼是設計
最後,兩人開始聊起心目中對設計的定義,許育華以UNIQLO羽絨衣為例,她認為「設計是解決人類的問題」回憶起小時候去歐洲旅行,她得穿百分之百純羊毛厚大衣禦寒,在外行走一天全身又累又重,現在則因為科技進步、工業發達,UNIQLO推出羽絨衣,「大家可能會覺得那只是很便宜、很輕便的服飾,我會覺得那是一個設計,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服裝史。」
她再舉一個例子,香奈兒。「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名牌,可是在我心裡她不僅是了不起的設計師,也是革命家。在香奈兒出現之前,女生都穿裙子,她覺得為什麼不能穿褲子,因此做出褲子讓女人穿,那只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接下來女人們都穿褲子了,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設計,為人類做了一個改變。」
李惠貞也分享:「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代官山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曾在他的書裡講過,書店只有兩層,他跟設計師說希望抬頭就能看到寬廣的天空,我記得當時在那頁旁邊註記『這就是設計』。增田宗昭已經在思考他想要呈現的樣貌,這個設計不只在於材質或長成什麼花俏模樣,他提出了一個想要的東西。」她提到,如同香奈兒的例子,設計師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要先對環境、使用情境或某個消費方式有所質疑,提出問題,再用設計去解決,心目中理想的設計要有這些過程。
最新文章
-
【週三讀書會】番紅花:飲食應該走入鄉間海邊與孩子一同體會
2024/06/14 -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進入書書果實世界」串聯臺東在地打造閱讀與博物館巡禮
2024/05/21 -
【週三讀書會】龔書章:浮城是現實的想像,面對沉重要輕盈對待
2024/05/15 -
創新書市前進「國之北疆」!「東馬台階梯市集」體驗東引常民風情
2024/05/07 -
動漫迷的閱讀饗宴!「看圖說故事集」龍山文創基地登場
2024/04/30 -
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響應世界閱讀日 台北國際書展大好評「讀字樂園」走入社區
2024/04/22 -
4月創新書市|「靠海生活-島嶼散策文創市集」走入澎湖在地、「世界閱讀日」預告多場接力
2024/04/11 -
在二戰防空洞、植物園遇見閱讀 文化部創新書市各地開花
2024/03/26 -
創新書市南北接力|新北「淼渺書市集」推廣親子閱讀、屏東「字在生活季」在地書店首度大串連
2024/03/18 -
3月創新書市|溫羅汀曬書節打造「台版神保町」書街風景、花蓮「書流蔗裡Co'ongan」訴說在地故事
2024/03/10 -
創新書市多地登場|「迷書號第2站」前進瑞芳、南投崇文節融合在地特色、新竹《繪‧讀,會讀》邀親子同樂
2024/03/03 -
書店主理人領路|新的一年從閱讀開始 創新書市亮點搶先看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不只是個攝影大叔Charles:創新書市跨領域激盪創作火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下港女子:融入在地特色 透過書攤一窺百姓生活真實樣貌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跨界編輯人黃威融:期許將創意轉化 遍地開花
2024/02/27 -
2024從閱讀開始|插畫家米力:展現書店視角 書市巡禮探索在地文化
2024/02/27 -
創新書市喜迎春 | 「搖籃閱讀市集─想想繪本世界」美濃文創園區登場
2024/02/16 -
創新書市南北齊登場|林口「迷書號」邀親子同樂 臺南「文學享讀市集」走入在地風景
2024/01/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