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樓」創辦人王維綱:追求「合理、友善、安全」的居住空間
「玖樓」似乎是離家租屋者「終結孤單」的一種選擇,這種新型居住型態、時髦的共居方式,是三位年輕人共同討論,並逐步在台北逐漸擴張經營的生意。他們的夢做得很大,但最初創辦「玖樓」時,他們還不清楚房產是很localized(本地化)的產業。
王維綱分享他們的事前規畫:「一開始想走境外公司的玖樓,這樣的夢想衝得太急了,當初我們想事先把海外的架構與佈局先處理好,感覺後續再補強應該容易的多——這就是對海外市場的不熟悉,因而多繞了一點路,也多花一時間。」然而,「玖樓」中、長期的願景仍是拓展到海外經營,因為大城市的租屋者,多半會碰到各種類似的問題,市場需求是存在的。
無論你身為租屋在外的人也好,住在家裡的人也沒問題,讓我們透過王維綱的談話來了解,創新「租房」事業的經歷與起源。
500: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什麼樣的人?
王維綱(以下簡稱王):必須先談我的25歲之前,才能說明我的25歲。我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都唸一個冷門的科系-地理系。這個科系的目的是想培育老師,或是研究山林河海的人才,但我不是很想走教職或到公家機關上班,當時很徬徨,大學過一半時開始感到焦慮,覺得再不開發一條新的路徑,就只能去考教職或進公務體系,所以我除了本科之外,也去社團實習、工作⋯⋯後來我找到設計領域,加上這項工具,即成為我後來的專業。
大學畢業繼續唸書,我研究所指導教授是個觀念創新的人,他希望能在這個傳統領域中,找出一些新的出路。也因為這個積極向上的老師,促使25歲的我先到外面顧問事務所工作。不創新的話,其實我無法在現代複雜的社會中面對跨領域的挑戰。我們開創一項傳統租屋的事業,要如何才能跟別人不一樣?思考創新是我最執著的點,這些想法從學生時期就已內化在我心中。
500:確定自己要創業、投入這項事業的時機?
王:公司2016年成立,大約是二十六、七歲左右,算是一個里程碑。先嘗試一個方向,然後在市場、財務上做各種驗證,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有地方可以抒發(笑)。
500:若能和25歲的自己說話,會想告訴他什麼?
王:現在一般人創業大概分兩個路線,一個是半路撿到題目,就很熱血地著手執行,這些人往往是在尋找下一個機會與出路,對應的可能是目標不夠明確、收入不穩定,如果運氣好獲得好的回饋,未來就可能會遇上管理方面的問題:關於產品、行銷、人事、研發、財務⋯⋯在我大學時從沒學過要怎麼做帳、風險怎麼評估、合約怎麼簽,這是我們到現在仍會面臨的問題。如果當時知道會走到這一步,回頭會想告訴20幾歲的自己,在大學時代要多去接觸基本知識。
500:當你碰到挫折時會如何反應?
王:我有經營instagram,每隔一兩天都會寫點東西。每個人放置情緒都不一樣,我的方式是隔一兩天晚上,以一首歌、一杯咖啡,寫下這一兩天發生的事,大概要把情緒放下才能繼續往前走。
500:請談談自己創業想實踐的理念
王:很喜歡一句話:「Smart is sexy.」我們從與許多人交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而這三、五年來觀察過三、四百個室友,每一位從一個外來者來到這個城市,嘗試著適應環境並克服城市給他的挫折與壓力,面對感情、工作、朋友、經濟獨立,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而玖樓想給大家的,是從你18歲到你終老,都能以合理、友善、安全的條件租到房子,同時也能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室友,共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如何用一種創新的方式,去解決自己20幾歲,到現在30歲,甚至以後成家有小孩,等孩子長大獨立後又能如何處理。表面上我們好像在做關於租屋的事業,但我們更想幫助大家能在台北生活得更好,解決城市帶給大家的焦慮與壓力。
500:確切地說,要怎麼讓離鄉背井的人們擁有更好的居住方式?
王:不一定遠離家鄉,但學習獨立生活是重要的。其實我們有三成的住客是台北人,甚至有一個人的家與租的公寓只距離公車站兩站。為什麼台北人會搬出家裡卻仍住在台北?有可能是跟家裡吵架鬧翻,或者是想找另一個窩,不想每天回到家就被綁住。他告訴我,住家裡有點像情侶同居,你以為你們很熟,但其實並沒什麼深度對話。搬出家後,他反而每個禮拜回家兩次,跟家人吃個飯,好好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聊聊他真正的想法與希望,交流與對話品質就提升了。
500:如果能和25歲的自己說話,想跟他說些什麼?
王:記得在學校多修一些商業管理課程,多參加相關的社群。自己一個人創業,與一群人幫助你創業差很多。後者有很多心理上與方法的支持,這跟孤軍奮戰完全不同。
小檔案
9FLOOR 玖樓共同生活空間(co-living space)透過租賃及社群服務,所回應的是傳統房地產的買賣邏輯,與高度都市化所帶來的人際疏離。透過重構居住空間,將私人空間減少、增加公共空間,並透過會員制的社群經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勝於空間硬體。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
【週三讀書會】葉怡蘭:以閱讀 見證風土學風起雲湧
2024/10/29 -
首次執導即入圍金鐘獎——專訪《八尺門的辯護人》與《愛愛內含光》導演唐福睿、黃婕妤
2024/10/17 -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十月主題:詹宏志談消逝的文學物種
2024/10/02 -
【週三讀書會】洪愛珠:人在異地與飲食遷徙構成的文化交響曲
2024/09/05 -
從初代時尚部落客到流量管理締造者 廖亨利打造時尚圈的網紅王國
2024/07/31 -
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楊双子登場 一個台中作家的養成
2024/07/23 -
攝影師羅柏麟:我想拍下人們想被記得的樣子
2024/04/30 -
陳沛緹|曾是岩井俊二劇照掌鏡人 Ivy Chen的攝影與花藝生活美學
2024/02/17 -
譚光磊|藏身在出版界的奇幻阿宅 眾多翻譯暢銷書背後的版權經紀
2024/02/06 -
從華爾街回到台灣 詹偉立破框之舉 再造都市新天際
2024/01/12 -
2023亞洲50最佳餐廳第一!Chef Ton以提升泰國菜地位為使命
2024/01/07 -
詹宏志領軍!10位講者齊聚【週三讀書會】2024年專場 哲思妙想「跨」讀2024
2023/12/28 -
蔣雅淇「暖廚家味」計畫助急難家庭 江振誠、陳耀訓、楊柏偉、彭天恩、魏幸怡響應
2023/11/13 -
人工頭骨下的遠大夢想 林逸心斜槓出精彩人生
2023/11/07 -
台灣女孩闖進國際酒店高管層 上海艾迪遜酒店總經理林芸慧:有熱情才能做得好
2023/10/26 -
許茹芸《適合相愛的時辰》:乘風破浪之後 芸式唱腔再創事業新高度
2023/09/22 -
【質青創業】 Fermi Pasta創辦人、星級主廚James Sharman:供應「真食物」,讓我每天晚上睡得安穩
2023/07/13 -
【質青創業】不只是喝酒 「米凱樂」共同創辦人林幼航:精釀啤酒教會我們生活
2023/05/26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