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系】集眾人之力 讓夢想征服宇宙 貝殼放大創辦人 林大涵
將台灣火箭送上太空、讓月亮杯打破傳統想像,一個個曾被懷疑甚至嘲弄的點子,在林大涵手上,都成了可被實現的未來。投身群眾集資事業剛滿九年的他,從flyingV到貝殼放大,一步步自泥沙裡拾起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試著淘洗出重要價值,再集結眾人之力,為開發者實現夢想。
「台灣應該是全世界最適合做群眾集資的國家。我們某程度上有著自卑和自信,好像透過參與別人的夢想,就能感到自己的存在。」34歲的林大涵,從募資平台上參透人性,創立「貝殼放大」七年以來,透過提供提案者完整的顧問服務,以扎實研究規畫行銷,為三百多個案子募進超過25億資金。
但近年眼見整體產業充斥淘寶貨、推動假限時、假限量等亂象,讓他決定開設新平台「挖貝」,為募資領域再起一場革命。「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話,就是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才是進步的社會。錢當然重要,但讓我持續投入這行的原因,絕對不只是因為錢。」
屢被退學的男孩
在踏入群眾募資前,林大涵自稱是個落後所有人的小孩。父母親都是老師,林大涵自小卻無法在體制內乖乖讀書,寧可花時間架設假的成績單網站,讓爸媽無從查到自己的真實成績,也不願坐定在書桌前用功。「現在想想我應該是有拒學症候群。」被政大民族學系退學後,他再重考進台大圖資系,卻因缺課過多,最終仍肄業。
「我還記得被政大退學時,我爸媽寫了一大張信貼在我房門,上面筆鋒銳利、淚跡斑斑。」林大涵的父母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何孩子考上第一學府,卻不願好好讀到畢業。「念大學時我真的覺得我有學習障礙,我可以跟同學們一起討論共筆,但就是不想坐在那邊乖乖聽教授講話。」
課堂上興味索然,他轉投入辦活動,竟為台大藝術季拉進兩百萬元贊助,創下學生活動的紀錄。他自嘲這全因自己是個「逃避、懶惰又愛面子」的人,讓他懂得運用巧勁,盤點校園周邊可快速達到目的的資源,「我不想靠情緒勒索要錢,我希望人家是真心而且開心地給我錢。」
某回他向當時「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的太太、主管部落客的周宜蔓提案,想邀請一些知名部落客參加台大藝術季,或許是流利口條和縝密思維吸引了周宜蔓目光,在活動落幕半年後,林大涵接到周宜蔓邀約,到新開的公關公司玖禾工作,這讓林大涵備受鼓舞,不顧在學身分,二話不說便答應了。
進入群募的貴人
「我重考上台大時已經23歲了,當時同齡朋友全都出社會了,我落後了一大圈,23歲拿到公關公司的正職頭銜時,我感覺自己補上了四年份的落後。」在公關公司全力拚搏的那段時間,林大涵的才能也被林弘全(小光)看見,「有次加班到半夜,小光約我喝咖啡,問我想不想一起做看看群眾募資。」他玩笑形容當時像被創業圈大神欽點一般,「說真的,那時他就算找我去做色情網站,我也會去。」
就這樣,由林弘全負責兜資源、林大涵調查研究下,「flyingV」正式於2012年四月問世,在此之前另一平台「嘖嘖」也於二月份開站,讓這一年成了台灣的「募資元年」。在「flyingV」時期,本身就是個工作狂的林大涵,一周平均工作一百個小時,「最極端的狀況是手上同時有九十個案子要負責。」
從《看見台灣》首映會、牧師林慶台的烏來福山教會重建,再到學運割闌尾計畫等,林大涵在其中摸索出了自己嚮往的價值,其中尤以福山教會讓他印象深刻。彼時林慶台本想靠己力存錢,花七、八年修整殘破教會,某回因緣際會結識林大涵,開啟群眾募資,才在短時間內達成修復目標。「我還記得有次他開貨車載我上山時,對我說『大涵,我覺得你就像神派來的使者,幫助我完成了這一切。』」
這句話深深激勵了年輕的林大涵,也留在他的心底,「每次覺得不想幹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很奇妙的角色出現,讓我願意繼續去做一些,以後的我會感激那時候自己的事情。」儘管林大涵和林弘全多年後因創辦人頭銜之爭漸行漸遠,但他仍對這段相遇充滿感念。「他們夫妻倆是我走進這一行最重要的貴人。」
貝殼放大實現理想
林大涵直言,離開flyingV,不在預料之中,面對學運募資案的立場和衍生的管理方式相左是主因,身為積極支持學運派的林大涵,和公司立場不同,卻在剛於公司附近租好房子的隔日,接到資遣信,他坦言看到被Lay off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人生像是又歸零了一樣。」
失眠了幾日,他恍恍惚惚在臉書上發了篇類似「被甩了,但我還是很愛你」的長文,沒多久各方邀約就湧入,四十幾個offer等著林大涵點頭,思索多日,他正要回覆其中一間公司時,前同事們打來了。「他們說『欸大涵,我們都辭職了。』那句話的潛台詞就像是『你要負責啊!』」就這樣,幾個人討論出一塊創業的計畫,「貝殼放大」也應運而生。
憶起這段重啟創業的過程,林大涵特別感謝前輩好友馬天宗和王師,「他們一個點醒我不該胡混、要專注去做自己擅長的事;一個告訴我,我的想法都是有價值的,不論我做任何決定都會支持我。」簡單幾句話,卻堅定了林大涵的信心。「在這批前同事裡,我是最沒專長的人,他們要嘛當過跨國公司的主管,要嘛已經是其他產業的共同創辦人。只有我,除了群眾集資,什麼都不會。」
但大家仍決定追隨他,2014年在2.5坪的小空間裡,一起實現flyingV裡沒能做成的「顧問部門」。「我應該算全台灣最會做群眾集資的人,我甚至也不會講『之一』了,我是有這個自信的,但如果今天只給我一個小時在一個案子上,我也做不出什麼。」透過詳細的採訪、調研,確保行銷宣傳不違背提案者的初衷跟理念,花時間耕耘好每個募資案,是林大涵創立貝殼放大的初衷。
台灣火箭點燃熱血
七年間,從金萱字體、鮮乳坊、月亮杯到台灣吧、ARRC前瞻火箭等募資案,林大涵帶領團隊完成許多指標性案子,其中火箭兩次募資合計高達三千多萬元,口袋相簿更募到將近七千萬元。但對林大涵來說,讓他驚嘆的並非每次的募資金額,而是每個案子裡,那用盡全力只為達成理想的純粹精神。
他以ARRC前瞻火箭為例,「這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案子,實際去現場看時,真的太棒了!它結合了你能想像的所有浪漫於一身。」憶起首次參觀時,林大涵仍滿是激動,「一個教授操著一口台語跟你解釋高科技火箭的事情,他們已經努力了六、七年,卻面臨資金斷炊,不知道該怎麼辦。」
抱著教授遞上的隨身硬碟,「裡面裝滿了打造火箭的幾千小時影像素材,覺得珍而重之,卻也充滿壓力。」壓力是,短短一周就要剪出影片,讓募資案上線,還得精準行銷引發話題。或許是師生們的熱血感染了整間公司,最終影像部門連夜做出動人影片,首次便募到一千多萬元,五年後又再募到兩千多萬元,五月天更以此故事為MV《頑固》內容,引發一陣台灣太空夢熱潮。
「那段時間,兼具產品性跟社會意義的案件紛至沓來,真的是何其有幸在那個時候,顧問公司一成立,就有一群願意相信我們的人。」從業多年,林大涵晶亮的眼底,仍裝載著為提案者甚至是整個社會圓夢的滿足感。就如當初命名「貝殼放大(Backer- Founder)」那般:連結贊助者(Backer)和提案者(Founder),除了放大帳面上的金錢,也讓社會價值擴散出去。
回歸募資初衷
2012年至今,台灣的集資平台經歷了幾波流變,從以影片、遊戲、藝品創作等文化內容,到2013年的太白粉、殭屍各式路跑活動、2014年學運等政治倡議內容,再到近幾年的音樂、電影、紀錄片,甚至大型家具等集資案,林大涵觀察,2020年開始進入了「大進口時代」:「很多淘寶上買得到的東西,透過群眾集資進到台灣,但也開始產生一些亂象。」
之所以出現這類風潮,林大涵認為是因群眾集資留了一個彈性,讓募資者先拿到一筆錢,再決定要下多少單,但當這些提案者非原廠也非代理商,而是分銷商委外的代操和行銷團隊,便讓群眾募資成了許多人口中「有風險的團購。」
「這跟我心中認知的群眾集資最根本性質:『你提前地相信』完全違背。」他直言台灣的募資產業在電商世界裡已是道德基準相對高的一環,「只是沒有達到我心中的期待。」
於是今年四月,他創立了新平台「挖貝」,在這之前,貝殼放大未開設平台,僅專注在顧問服務,另外開發「貝殼集器Backme」讓提案者能自行搭建集資網站,而不需要上任何集資平台。「但這樣做不夠,我們必須直接切入做平台,才有機會改變產業。」
從獎勵優質和原創提案者,到設立公開評價,以及發生爭議時的調解方式等,「這些規則都很好學,我也期待有其他平台跟著學。」林大涵認為,「如果不這樣做,這個產業很快會變成我不喜歡的樣子,更慘的是,我會愈來愈沒有能力改變它。」
珍惜募資帶來的人生
從《黑暗騎士》到《浪人劍客》,林大涵總能信手捻來經典對白,他稱自己就如《浪人劍客》裡的本位田又八,並非早早就明白志向,而是在跌跌撞撞裡看清自己。「本位田又八曾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宮本武藏一樣,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迷惘徘徊、走錯路,甚至走回頭路。但他說不用擔心,你走的路可能沒有比別人遠,但你走過的路徑一定比別人更寬。」
當年因創業界大神一句話,林大涵踏入了耕耘至今的群眾募資領域,如今自己也已是創業界裡的一枚新星,他感謝過往經歷的一切。「做這一行以來,我最開心的是我的知識量每天都在擴展,參與的每件事,都讓我現在有好多談話資料,就像現在接受的每個案子,都可能會連結到下一個時期的另一個案子。」
淡淡說著自己到今日依舊是個懶惰和好面子的人,相較其他人,林大涵認為自己的創業之路算得上順遂和幸運,他笑說媽媽前陣子才為了一句「原來你是林大涵的媽媽」而開心不已,自己也算是證明了「書沒讀好不代表一切。」當年在校園裡的失足,換來了更豐盛的一生。
回看自身,林大涵坦言「我知道我不完美,也許有些實際認識我的朋友,也不覺得我是多好的人,但我試著往好的方向靠近。」身處泥沙中,他仍讓自己有選擇,那便是拾起每一塊需要時間打磨的璞玉。他相信即便大浪襲來,只要循著安心的方向,此刻走的每步路,都將如每段過往,成為他堅實的後盾。
後記:私下的林大涵 學著品嘗生活
自嘲不是個文藝青年,私下的林大涵愛看漫畫、打電動,「我看書都是用略讀法,可以想見這沒辦法應用在看文學書上。」漫畫之外,他看大量商管和心理書籍,對哲學也有涉獵,且多能過目不忘。原先不特別重視吃的他,近期則因工作應酬開始接觸米其林餐廳,其中他特別欣賞「態芮」的做菜巧思。「當然跟懂的人去吃也很重要,你能更理解那些菜色作品裡的用心。」在高壓工作中,慢慢學會品嘗生活,也是林大涵因工作得到的重要領悟之一。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最新文章
-
【優人物】因為寫作 變成更好的自己 作家平路:參考座標就是這個島
2024/12/08 -
【優人物】以畫筆紀錄時代 大陸畫家劉小東筆下的媽祖遶境
2024/11/17 -
【優人物】巴奈以歌聲和世界溝通 探尋身為原住民族的母體文化
2024/10/06 -
【優人物】江欣宜:空間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 以優雅、古典、巴黎風格登頂豪宅御用室內設計師
2024/08/04 -
【優人物】宋毅:讓店面變得實用、美觀、有效率 商業空間設計教父宋毅的時尚生活美學
2024/07/07 -
【優人物】翁祖模的建築 X 翁倩玉的版畫聯展:永遠張開翅膀保護妹妹的翁家兄妹情
2024/01/26 -
【優人物】黃韻玲 從音樂精靈到音樂農夫 打造北流為音樂沃土
2023/12/31 -
【優人物】 楊澤 以電影說寶島曼波夢 走過副刊黃金年代的老文青
2023/12/10 -
【優人物】李連杰|如冰箱裡的冰 歸真到佛陀本性 從小我、大我到無我的佛法探尋之路
2023/11/18 -
【優人物】呵護學前教育46年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就是做點利他的事
2023/10/29 -
【優人物】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 林一峰的威士忌釀造夢
2023/10/15 -
【優人物】劉若瑀 順著生命之流 讓「優人神鼓」浴火重生
2023/10/08 -
【優質系】一本漫畫的歷史啟蒙 蕭宇辰 要讓「臺灣吧」陪更多孩子長大
2023/09/24 -
【優人物】鄒開蓮:行於水上的玫瑰 分享職涯30年心法:勇敢說yes
2023/09/17 -
【優人物】街邊長大的雲門總監 鄭宗龍面對高山 走出新局
2023/09/03 -
【優人物】王小棣 不再只當影視藍領 命中註定的導演
2023/07/16 -
【優人物】布拉瑞揚/來自部落 再回家跳舞 為舞蹈而生的布拉瑞揚
2023/07/09 -
【優人物】蔡辰男 從來來飯店到海峽會 飲食王國成就第二人生
2023/07/0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