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掘光而行:洪瑞麟》北美館展出:逾350件罕見速寫、原作與文獻,追憶「礦工畫家」生命之光

2022/03/22 沈佩臻

右圖:洪瑞麟,《自畫像》,1932。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右圖:洪瑞麟,《自畫像》,1932。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這一切都強迫我必須用最簡潔的筆觸,將他們駝了的背、長久勞動而畸形的關節,整個身體因用勁而誇張的線條,真實的速寫下來。」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已故畫家洪瑞麟,其作品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掘光而行:洪瑞麟》自即日起至7月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集結一生創作精華,命題為「掘光而行」則回應洪瑞麟此生追尋地底的光、人生的光、晚霞餘光的追光精神。

展場由藝術家羅智信設計,以「礦坑坑道」為靈感設計展場中的拱門。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由藝術家羅智信設計,以「礦坑坑道」為靈感設計展場中的拱門。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洪瑞麟逝世後,其長子洪鈞雄將當年移民美國時,由父親親自挑選的精彩家藏作品為捐贈基礎,另加上各系列代表作,於2020年捐贈逾150件作品予北美館。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辰,由藝術史學者暨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本展,以捐贈作品為核心加入館外佳作,一共展出350餘件精彩原作及文獻。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原鄉・異鄉。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年僅12歲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顯示其早慧的繪畫天賦,師承石川欽一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本展即以〈自畫像〉、〈父親像〉為展覽開端,藉由多件水彩寫生作品,回望早期臺灣風土,而18歲的洪瑞麟即立志成為藝術家,一生追求藝術的初心不曾改變,1932年入學帝國美術學校(現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接受藝術思潮與新興美術運動洗禮。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坑內工作》,1954。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坑內工作》,1954。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1938年回臺後,為擔負家計,同時感謝倪蔣懷資助後期留日學費,前往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30餘年,期間記錄下礦工生活點滴,以筆墨勾勒礦坑真實的人性光輝,創作出〈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與〈礦工頌〉等畫作,呈現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與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

1950年代洪瑞麟在坑內為四位礦工畫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1950年代洪瑞麟在坑內為四位礦工畫像。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除了礦工之外,洪瑞麟也畫原住民,1930至1970年他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雅美族(達悟族)藝術,於東海岸原住民部落旅遊寫生,如〈蘭嶼原住民〉、〈原住民婦女〉。由於長年身處不見天日的地底,洪瑞麟格外嚮往陽光,晚年選擇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終年與陽光為伍,從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主題中可見明媚天光,如作品〈彩霞滿天〉與數張親手繪製賀年卡。

洪瑞麟,《坑內工作(地底之光)》,195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坑內工作(地底之光)》,1956。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敬業勤勞的阿坤伯》,1959。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敬業勤勞的阿坤伯》,1959。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包含大稻埕時期作品、留日受到普羅藝術影響之作品,以及創作中少見之完整描繪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與礦工日記速寫等,當中多數作品已逾35年未出現於臺灣觀眾面前。同步集結文獻、照片、影音紀錄,以及首次播出、1990年代錄製的自述影片(1990年代錄製),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

《掘光而行:洪瑞麟》大稻埕的初心。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大稻埕的初心。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期間將於3月25日至3月26日美術節、4月2日兒童節於北美館大廳舉辦「速寫人生」春天藝術節活動,並舉辦各2場大稻埕及礦場走讀公眾活動、專家導賞活動,邀請觀者共同探究洪瑞麟筆下追求的真善美。

《掘光而行:洪瑞麟》勞動者的感悟。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勞動者的感悟。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3/19(六)至 7/3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不要停止問「為什麼」:跟著Olafur Eliasson找到5個靠近藝術的方式

2025/07/12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連結萬物,是好奇的起點——Olafur Eliasson╳林怡華╳曾志偉 ╳500輯

2025/07/12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優人物】專訪塩田千春:絲線交織生與死,透視自我的當代藝術家

2021/07/04

最新文章

2025草率季「無限柔軟 Soft POW」」超過400組國內外創作者齊聚,現場...

2025草率季「無限柔軟」11/21-23華山登場!400+國內外創作者靈感大碰撞

2025/11/21
勤美術館 2025 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22 正式開幕...

《Input > Unknown》台中勤美術館登場!何理互動以偏光鏡重寫觀看視角

2025/11/21
《那張照片裡的我們》以1977年為背景,振永和李沐詮釋一段動盪時代下的愛情故事。...

中壢事件為背景《那張照片裡的我們》正式預告曝光! 最強主播盛竹如帶領觀眾重返1977

2025/11/21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

2025 Camping Asia 打造一場跨域的表演藝術盛會

2025/11/20
「山之所藏」女性藝術聯展於2025年12 月 6 日至2026年1月10日在安卓...

菲律賓女性藝術家聯展《山之所藏》12月登場!以山為靈感重構創作語言

2025/11/20
2024年「靈動的目光」於臺灣燈會展出,製作團隊親訪多位傳統工藝匠師,將這些在地...

2025「靈動的目光」光雕再現南美館,綻放最臺南的文化能量

2025/11/20
許瑞奇提前兩年便開始做《好孩子》的角色功課,他不僅成為阿真的臨時司機,陪她跑場與...

《好孩子》真實故事改編真情感動金馬影展 許瑞奇成金馬影帝黑馬

2025/11/20
劇場導演 瑪麗・施利夫 Marie Schleef 。©TPAC Photo b...

導演 瑪麗・施利夫 Marie Schleef:從劇場微觀世界的真實

2025/11/19
奇美博物館明年1月29日起全新推出VR沉浸式體驗《消失的法老》(The Hori...

奇美博物館全新VR體驗《消失的法老》明年1月登場!讓人一秒置身古埃及

2025/11/18
udn-loading
Top